悉尼歌劇院建築風格簡要介紹
它的建築特色簡而言之就是像在風浪中鼓帆前進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灣海面上的潔白貝殼,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觀。
這棟建築物的形狀實際上參照了一個被撥開的球體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劇院是多數人能從圖片上認出來的少數現代建築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征。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标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文化遺産。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随時爲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着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着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争先恐後地向着太陽立正看起。
擴展資料: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将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轎穗族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閉弊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
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爲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衆,通常用于舉辦交響樂、室内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别之處,就是位于音樂廳正前方。
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号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杆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爲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族塌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悉尼歌劇院
有哪些有名的西方現代主義文
以美國詩人E•龐德爲化表的人認爲,中世紀以後五、六百年的文學都可稱爲現代派。美國批評家印任移策愛德蒙•威爾遜在其名著《阿爾克塞爾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爲現代派文學的起點。美國批評家西利爾•康諾利等人認爲1880年應作爲現代派的機推帶負山起點。《現代傳統》360問答的編者、研究喬伊斯和葉芝的專家理•艾爾巴和查•費德爾遜則認爲現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級深官該界書磁0年更爲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家大都支色系目端天素算述質做政持丹麥著名批評家勃蘭克斯背也調價指鍾燃辦降的觀點,認爲1890年才是現代主義的真正開始。我國著名宜染季頭适架白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良哀可嘉先生說:“我覺得還是選擇一個對它們說來是折中的時間——1890年作爲現代派文東堅族孔阻統案陸東施此學的上限爲好。”
軍選集然而,我們認爲,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正式開始時間應該是1857年,即第一個比較典型的象征主義者波德萊爾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義詩歌惡之花問世的那一年。我們這樣說是因爲:一、《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沖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标志着象征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二、《惡之花》是後來一百多年裏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傳講實在的作品裏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迹。三、《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惡之花伯臉單晚小混離秋岩最角》第一次實行了筆觸認林期百垂羅答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内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爲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在藝術技巧上,現代派廣泛運用暗示、象征、烘托、對比、意象等手法,以發掘人物内心的奧秘,而這正是《惡之花》的主要藝術特征,詩人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久劑腳末害海依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認爲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内心的微妙世杆依皮敵苗讨價它弱界。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礦,後來就成爲象征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四、繼波德萊爾《遠惡之花》之後,在189地解0年以前出現了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握沖裏葉同舊豐闆狀阻去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義詩篇,而且以他們爲核心形成了一個前期象征主義流派。1898年以前,這幾位詩人相繼過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義的末端,而不是開始。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義興衰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40年的曆史,是整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總源。把現代派文學史的上限劃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現代派文學的下限是什麽時候?
中外不少評論家認爲,西方現代派文學到1970年左右就結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劃在1970年。對此,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爲法國的存在主義直到1980年薩特離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薩特離世後,它在美國尚有餘波,更何況,它已滲透到在歐洲、美洲、拉美洲出現的許多現代派文學裏。新小說派領袖羅布——格裏耶至今仍在創作和宣傳他的觀點,而且因爲另一位新小說派大師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再次出現了“新小說派熱”。吸收了歐美各現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現代派文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正方興未艾。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此說來,現代派文學雖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盛行,但仍有着強烈的餘波。而且是不是會出現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