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奈大师的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
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聚板官段色夜她草莓般鲜艳,
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
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
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360问答般飞出,
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
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普阿入全感保二气岁鲁斯特《在斯旺家那边》
《睡吗莲》水景系列画
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莫奈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给热弗鲁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莲、植物,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奈让人修建了一个天顶透光的画室,以便创作大型《睡莲》装饰画。1918年停战后,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议,说他想捐赠两幅给国家以庆祝胜利。
经过长时间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签署了一份捐赠文件,莫奈将为巴黎的土伊勒里宫画8幅画,挂在奥兰治宫的两个大厅中。
以后的这些年里,克列孟梭不断地鼓励莫奈,而莫奈时时有放弃创作的念头;他的视力渐渐不行,自以为最宝贵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内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疗,直到1923年他才愿意动手术。
“走近生命的终点真是可怕 ”
积怕跑杆服倒初汉氧各这句话出现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一深观十界比见适月封信中;西斯莱和苏珊刚去世不们态杀波朝降府些衡住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复类似的话,看到朋友们印满杀居它她治护青云一个个告别人世,莫奈心赶中自是感伤。摩里索18振威胜客权历责司95年去世,马拉梅距1898年离开,接着是1903年传来毕沙罗的死讯,米尔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诺阿1919年去世时,莫奈说,自己现在是印象派团体唯一活着的人了。迪朗-吕埃尔和热弗鲁瓦两人,也分别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伤心的,是“挚爱的伴侣”艾丽丝在1911年去世;长子让于1914年病逝对他也是一大打击。
1919年11月局存接虽跟刻兰19日,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表白:“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一来是视力恢复了,二来是希望创作活动能带来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画笔:“我忘情的工作,族前半讨们留由省满意于自己做的一切。如果这多开落势协春规镇音煤幅新眼睛够好的画,我能活到100岁。”
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绘画……直到生命的终了。“我又开始工作了,这是忘掉悲痛的最批乐氢审宁好的方法,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在为我们牺牲,而我还在研究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与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信(吉维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声时,莫奈告诉克列孟梭:“当你从哲学层面寻找自己的世界时,我则努力呈现世界的表象,这表象与未知的现实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低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克劳德.莫奈》收步养孩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儿媳布朗谢,一直守候在莫密罗紧问哥探生测节前根奈身边,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离开人间。这位艺术大师之另七吃纪鸡南享年86岁。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着时把大型装饰画交出来,所以,在他身后,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位置,这些画才安放妥当。揭幕典礼在1927年5月17日举行。《睡莲》是莫奈最后的信息,凭借创新的抽象艺术传达给世人。由这个遗言,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成为前卫艺术家效仿的榜样,成为20世纪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日记,1904——1932年》
“
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毕加索》
“莫奈就这样画出了运动、宇宙性的运动。这运动与他紧密相连,借着掌握了睡莲塘的水面之瞬间,并把它描画下来,莫奈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宫最后的这幅画,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阳炫目。夕阳落在冬日沼泽地干枯的芦苇上,而这片永恒的再生地之深渊里,蕴育着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浓淡色度与明暗变化在完全的和谐中一一流露。
这是一个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变化场,宇宙的运动蕴含其中,在这场子里,万物达到了最高程度的、无限的一致和相通。这个世界令人振奋,感受力也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评莫奈:《睡莲》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浮在水面。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鲜艳,蕴含清香。莫奈在池边支起几个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
他画布上的睡莲,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也有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暮年老人,凭着执着追求,还是换来巴黎一年一度画展上的成功。
83岁时,他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又能看到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了!
光和影依然在眼前跳跃,他要留住最美丽的色泽。
他晚年完成的睡莲画,画面景象更抽象,画风更具浪漫品质。
生命融入艺术,画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
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我们在莫奈的“睡莲画”前,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
莫奈于1926年辞世。
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
“……它深浓的白,
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
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我们在画作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向画中的幻影致敬,向莫奈的艺术创造致敬。
光影交错的鲁昂
提到鲁昂很多人都想到圣女贞德和莫奈的系列作品《鲁昂大教堂》。鲁昂位于法国喊闭西北部塞纳河下游,距巴黎140公里,是滨海塞纳省上诺曼底大区的首府,法国第三大商业港口。从巴黎圣拉扎尔车站乘车约1小时就可到抵达鲁昂。鲁昂是一座千年古城, 罗马帝国时代被称为罗托玛古斯(Rotamagus),公元9世纪成为诺曼底公国,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后被英国征服。1204年重新回到法国怀抱。1944年鲁昂毁于战火,15年以后得以重建。
贯穿市区的塞纳河把城市分为两部分,右岸为老城,山丘环绕,古建筑众多,多是法国传统建筑;左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重建,并向北延伸,铁路桥和公路桥把两岸相连。鲁昂港是座内河港,由四个港区组成,即圣·旺德里港区、杰罗姆·拉第卡泰尔港区、翁弗勒港区和鲁昂港区。每四年鲁昂都要举办帆船节,八天的节日热闹非凡。
鲁昂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圣女贞德、古典主义戏剧大师高乃依,大作家福楼拜和其学生莫泊桑,192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细菌学家夏尔·尼科勒等 。也是印象派画家所喜爱的城市,毕沙罗、莫奈和西斯莱等人都曾在这里作画。福楼拜的小说世界燃渗局名著《包法利夫人》就诞生在这里。
鲁昂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少有大城市的喧闹,古老的街道,美丽的教堂、古迹,足以让从喧闹的城市中逃脱出来的人们在这里逗留数日。老城里到处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和弯弯曲曲的小巷,宁静而祥和。城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教堂、钟楼,众多的名人纪念馆。这是个适合步行旅游的城市,走出火车站在离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矗立的贞德塔(Tourjeanne-St d’Arc),500多年前,贞德就被幽禁在这里。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宗教裁判所在鲁昂的老集市广场的火柱上烧死。贞德的故事一直被法国人传颂,被视为法国的女英雄。为纪念这位女英雄人们在火刑柱原址上立了一个大十字,后来在它旁边建造了圣女贞德教堂和圣女贞德博物馆。
圣女贞德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坐落于鲁昂市中心老集市广场上。1979年5月27日,法国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为圣女贞德教堂建成揭幕。教堂建于贞德殉难的原址上,是法国著名建筑师现代建筑师阿莱彻(LouisArretche)的作品。这个教堂建筑造型别致新颖, 一改往日教堂的建筑风格,外形象一只倒扣的维京海盗船。我想建筑师是用诺曼底人的祖先维京人敢于冒险,勇猛顽强的精神作为建筑主题,体现贞德勇敢顽强的精神。教堂的屋顶犹如鱼鳍,面向大海,内部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彩绘玻璃窗,阳光照在玻璃上色彩绚丽而斑斓。要知道这些彩绘玻璃窗并非现代画家所作绘,而是来源于二战中被战火摧毁的16世纪建造的圣文森特教堂。教堂里这13块大型彩绘玻璃窗绘于1520-1530年间,内容主要是关于圣母、圣安娜以及圣经中关于施洗约翰和使徒等人的故事。1939年,二战开始后不久,为了防止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遭到损坏,法国文物管理部门就将它们取下藏起来。虽然圣文森特教堂毁于战火,但幸运的是彩绘玻璃窗被保存下来。Louis Arretche在建造圣女贞德教堂时将它们重新加以利用因此圣女贞德教堂拥有了这些珍贵的彩绘玻璃窗,正是因为拥有这些美丽的彩绘玻璃,2002年10月30日,圣女贞德教堂被列入法国历史纪念物名录。
从火车站到滨河的贞德大街皮让步行大约10分钟就到了老城,就会看到左侧有一个挂着金色大钟的拱门,这座大钟建于14世纪至今还为这里的人们报时,拱门则建于16世纪。穿过拱门走在铺满石子的古老的大钟街,两旁是半木结构的老建筑,再向前走就看到巍峨的圣母大教堂了,也就是莫奈曾画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中的那座哥特式教堂,《鲁昂大教堂》系列是画家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就提到包法利夫人艾玛,她和赖昂一同去参观鲁昂大教堂,也是指的这座教堂。鲁昂大教堂以其哥特式建筑和巨大的管风琴著称,始建于1318年,百年战争期间中断建设,到16世纪才建成今天的样子。教堂的东边是圣马可堂(Eglise-St-maclo),北边是圣欧安教堂(Eglise St-ouen))。
鲁昂大教堂曾展现于众多的画家笔下如波宁顿、透纳、柯罗、布丹和容金德,以及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但他们的作品都仅限于把巍峨的教堂和周围的环境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1892年莫奈从吉维尼回到鲁昂,从这年的4月起 莫奈就痴迷于对鲁昂大教堂进行描绘。他把画架放在鲁昂大钟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面向教堂的大门专心绘画。面对建筑结构如此繁琐的哥特式教堂,莫奈对其没有进行单纯的描绘,而是捕捉一天中阳光在不同的时间里投射在大教堂墙壁上所形成的不同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从清晨到日暮,他不断地在幅画布上记录大教堂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天空,没有大地,没有复杂的结构,有的只有不同光线下的同一角度的鲁昂大教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此时,莫奈的绘画更加成熟,已经不是《印象.日出》时单纯的用色彩表现风景,而是更善于捕捉光与色彩在瞬间的变化,强调色彩关系。他没有用轮廓线和明暗来表现大教堂,而是冲破了教堂的轮廓和装饰细节,用光影色彩变化来体现大教堂的外形特点和凹凸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光影交错的鲁昂大教堂。大教堂时而在清晨的淡蓝色薄雾中隐约闪现;时而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在夕阳的余晖中大教堂顶部被罩上了一层玫瑰色,暗影中的灰色门洞宛如岁月留下的深谷,让人感受到大教堂的庄严与肃穆。毫无疑问画家对大教堂的描绘充满了热情,倾注了心血,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深思熟虑,虽然看上去画面的笔触狂放不羁,但是画面中光影的细腻变化和对比更让人感受到大教堂的庄严于华美。《鲁昂大教堂》是莫奈第一个系列作品,是他的事业的另一个转折,此后,莫奈回到吉维尼又画了《睡莲》系列。
1895年莫奈展出20幅《鲁昂大教堂》的油画,就如同他画的《印象.日出》一样遭到了不少的非议,但也得到了一些评论家和画家的称赞。莫奈的绘画,让人们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随意而曼妙。
从鲁昂大教堂出来走15分钟就到了福楼拜的出生地鲁昂市立医院,市立医院是一座18世纪建造的三层大院,右侧的边楼历来是外科主任住宅,医院把它作为福楼拜纪念馆,同时也是法国医学史博物馆一楼二馆。福楼拜(1821~1880)生于鲁昂一个医生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816年至1846年,福搂拜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福楼拜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童年。
1846年父亲去世后,福楼拜在鲁昂附近的克罗瓦塞别墅定居,埋头于文学创作,终身未婚。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完成了三部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和《情感教育》。福楼拜晚年细心指导莫泊桑写作,并撰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1881),他去世时还差一章没有写完。
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美术学院会建在 一个让人感到刺激有时想起来而又不寒而栗的地方,或许你想体验一下,我推荐你看看圣马克鲁大院。建于1526和1533年之间,这里的房屋都是半木质结构,房屋建在院子的四周,有点像北京四合院。房屋的装饰令人毛骨悚然,四周装饰着头骨木雕、房梁上雕刻着交叉的人的四肢骨、掘墓者的工具和沙漏,气氛诡异。1781年,这个院子还被用来做为瘟疫死难者的坟场,我猜想也许这里离教堂比较近吧,所以才会这样。现在是鲁昂美术学院术学院所在地。
在法国每个城市都有美术馆,法国人对艺术的喜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经常可以看到法国人在节假日携家带口的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鲁昂美术馆开幕于1801年,现在美术馆的建筑建于1877年至1888年间。美术馆拥有60个房间,收藏了15世纪至20世纪的油画作品,包括卡拉瓦乔(Caravaggio)、鲁本斯(Rubens)、莫迪利阿尼(Modigliani)的油画,以及莫奈的系列作品《鲁昂大教堂》中的一幅。同时还展示其他艺术家的绘画、雕刻、素描和装饰艺术品等作品。
鲁昂老城很小一天的时间大致可以把老城游览完。行走在老城里,我有种穿越是时空的感觉那是迷失了时间和方向的错觉,鲁昂大教堂是最好的地标,无论怎么走,都能回到这里。一天中阳光在不同的时间段照在鲁昂大教堂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光影交错而又迷离。夕阳西下我站在教堂的广场上,大教堂被夕阳的余晖笼罩着,自己仿佛置身于莫奈的大教堂系列油画中。不远处坐在广场上露天咖啡座里的人们窃窃私语,空气里弥漫着的咖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