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360问答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体现杀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
(3)艺术成就:①《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范令被众使变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②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触米下月验德曲与剧情联系紧密,酒句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子石伯贵开倍预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请东力样温交深独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制损年千片乱降减者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雷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胜针坏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件某孩剧景病用斤紧,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万施镇卫员欢现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扬练算粮断提量脱思极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消原齐确接鱼供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训张次八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热装赶样》、《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基于节东助型能练量前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否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鲜冷笑突复督为乐剧(DasMusikdramA.。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的风格比较,以及威尔第的成长经历?
维瓦尔第呢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是个器乐音乐创作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曲家,同时,他也热衷于歌剧的创作。风格么,他虽受柯雷丽的影响,但与罗马庄重的风格及柯雷丽音乐的约束均衡不同,而是具有威尼斯人的热情和平民的开朗,音色华丽,节奏活跃,旋律性和色彩性都很强。他将巴洛克混乱的主调织体加以整理,是古典主义的先导。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创作有26部歌剧,除两部喜歌剧之外,其余均为正歌剧,他不去过去彻底决裂,也不作激进改革,而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把意大利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父亲是乡村小旅店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随家乡的管风琴师宽轿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1823年秋入布赛托中学从当地音乐学校校长兼教堂乐长普罗维西学习对位和作曲。1832年考米兰音乐学院落第,从私人学习对位和赋格。1836年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36年与如父亲般的巴勒济之女结婚,生有一子一女,至1840年子女和爱妻相继去世,家庭不幸使他一度想放弃创作。。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慎裤肆家。1847年上演首次采纯做用莎士比亚据作为体裁的《麦克白》。威尔第终身崇敬莎士比亚,晚年曾计划将《李尔王》和《哈姆雷特》写成歌剧。五十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