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洛可可与学院派的交错是什么(三)?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斯绘制了许多带有肖像画性质的风俗画。这些画流露出民主思想和对人民形象的浓厚兴趣。他塑造了从军官、富裕的中产者一直到社会底层人物的各种典型人物。这类风俗画充满了欢乐而爽朗的情绪,画中人看上去大多是健康而愉悦的,例如《微笑的军官》(伦敦,华莱士)、《吉普赛女郎》(1628—1630年,巴黎,卢佛尔博物馆)、《马莱·巴贝》(俗称《哈勒姆女巫》)等。画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抓住了人物瞬息间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尤其善于描写那种往往会转化为大笑的微笑。

留存到今天的哈尔斯的团体肖像画总共有8幅(1616—1666年),全部陈列于哈尔斯博物馆中。前期的团体肖像画,如前面提到的《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们的宴会》等,色调鲜艳明快,充满愉快情绪;最后两幅团体肖像画《哈勒姆养老院的男主持人》和《哈勒姆养老院的女主持人》(均作于1664年)则以灰暗色调为主,渲染了人物深沉、含蓄、内向而细腻的内心活动,画面洋溢着画家后期创作特有的悲剧性气氛。

哈尔斯的创作,标志着欧洲现实主义肖像画发展的高峰,是荷兰美术史中现实主义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奠基者。其油画突破传统画法的束缚,运笔洒脱,色彩简朴而明快,对后来欧洲绘画技法的改进有较大启发。他的弟弟D·哈尔斯以及5个儿子均为画家。哈尔斯家桥孙族中的这些人以及可能是他弟子的画家奥斯塔德、A·布鲁韦尔、J·M·莫莱纳尔等,被后人称为哈尔斯画派。他死后曾长期被人们忽视,直到17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运动先后兴起,哈尔斯才被重新重视,被公认为仅次于伦勃朗的17世纪荷兰大画家。

画中这个女子流露的妖冶而肉感的表情,与哈尔斯所描绘的许多保守、正经的女性,简直无法相比拟。没有戴着帽子的头、大胆裸露的胸部、鲜明的红色衣裳、同样颜色的嘴唇和发带,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在明亮的光线下来看这幅画,会发现哈尔斯在画这幅作品后完全没有再作任何的补笔,显然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意让这个女子露出胸部。至于其中缘由,只有任君猜测了。

像这般在绘画中明白地把性强调出来,并导致公众引发种种联想的事情,在现今看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这幅画是个高级妓女委托他画的,是要作为吸引客户之用,而且很可能就是要挂在她的房间前面。事实上,在1681年时就有位经常旅行的法国人在造访阿姆斯特丹后,记载了他的观光心得,认为除敏芦链了巴黎之外,据他所知没有其他都市充斥着如此多的诱惑。

1640年的高达宗教会议上,将欠检点的行为斥责为不名誉的服装和令人不快的裸露。神职人员也决议对于此行径之人,将依教会条例作如下惩处,禁止其领受圣体。但是,这项敕令却对吉普赛人完全不具效力,因为当局其实把他们视为异教徒看待。在公众面前他们的存在虽然是于法不容,但是在乡村里,吉普赛人所拥有的治病技术使他们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家族以外的人都不得进入的房间,他们却是通行无阻的。

夜巡荷兰伦勃朗

伦勃朗,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是以妻子为模特儿绘制出不朽之作的一位画家。不过,不能与鲁本斯显赫豪华的一生相比,伦勃朗只能说是半生富足,半生潦倒。在作品数量上他不能与鲁本斯的工场生产的3000幅甚至更多的数字相比,但传世之油画也达600幅之多。而且,由于后世对他画作价值的再认识,其名声日显而赝品陡增,以至出现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幅在美国的笑话,这同样给考证留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968年在伦勃朗逝世300周年纪念的时候,荷兰的6位专家用包括当时最新的技术的诸多方法对散布在全世界的原来认定的600幅真迹再次进行鉴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只有350幅靠得住。与鲁本斯相同,他也先后结婚两次,妻子同样都给艺术家带来丰富的美感,并直接作为模特儿留在画家的杰作中。

伦勃朗1606年出生于荷兰的文化名城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家境贫寒。先在莱顿大学读书,同年即转而学画,先后师从两位在意大利学过画的画家习艺。哗判1625年开始独立创作,主要是肖像画,并很快出了名。1631年迁居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次年以《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画而誉满艺坛。1634年,他和一个富商的孤女莎士基亚结了婚。她带来的陪嫁钱使这位贫穷的画家沾了光,并且还使他从此能出入城里的名门望族之家。他们开始了美满欢乐的家庭生活。这段时间,伦勃朗画了许多莎士基亚的肖像,也许这正是画家对这位特殊的模特儿的谢礼!这些作品中,有微笑的莎士基亚,有穿戴华丽的莎士基亚以及裸体作品《达娜厄》等。更典型的是,还有一幅《画家和他的妻子》,画面上伦勃朗佩着剑,有如一位骑士,并在举杯祝酒,而莎士基亚则坐在他的膝上,回首凝视,明显地表达了一种家庭的和睦与欢乐。他的一生留下了500多幅油画,把荷兰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发展到了极至,为油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花神》、《浪子回头》、《100荷币版画》、《浴女》等。

据说当年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故居现已是一个重要文物景点,供人参观。虽然房子没有鲁本斯的豪华,但也是在闹市区中的一幢小楼。室内按历史的原貌陈列,窄小的楼梯、昏暗的内室,以及餐厅中那极其粗笨的木头桌子等都很有当年的情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小小的窗子射进的光束,那仿制的蜡烛放出微弱的光芒,似乎就是出现在伦勃朗画中的那种在大片晦暗中突出局部受光处的特写效果。可惜好景不长,伦勃朗没有鲁本斯青云直上的运气。一幅《夜巡》触犯了豪门富户致使其订货猛跌,经济境况急转直下。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与画家生活8年的莎士基亚去世了。他的生活每况愈下,甚至面临破产。10年后,画家与他原来的仆人亨德里克结合,她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不料这又因婚姻的不合法而受到教会的审问和处分。不久,他又被宣告为无力偿还债务的人,致使房产及所有珍藏的艺术品被没收拍卖。破产后的伦勃朗,只能以一个由他妻子和儿子出面经营的美术公司里的雇员身份生活着。不过,厄运并没有摧毁这位大师的意志,他的艺术反倒在这逆境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伦勃朗最有名的画作是《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也正是这幅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地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

此画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伦勃朗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因此得罪了那些没有丝毫艺术欣赏力的订画者,从此不再收到他们的订单,在生活上很快沦为贫民。

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勃朗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民兵们把那幅《夜巡》带回去之后,觉得画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边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

林荫道荷兰霍贝玛

《林荫道》,亦称《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在荷兰绘画艺术中最为著名。这是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佳作,作者霍贝玛是荷兰伟大的风景画家。霍贝玛是阿姆斯特丹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的朋友和学生。他的一些作品和雷斯达尔的非常相像,但是他的绘画范围受到的限制更多,而且他缺乏后者捕捉自然界高贵庄严之美的能力,他一再地描绘狭窄而喜闻乐见的主题——围绕池塘的水车和树木。

霍贝玛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来说,雷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朴素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都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林荫道》(又称《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

30岁时,他接受阿姆斯特丹自治区书记员的任命,实际上几乎停止了作画。我们难以知晓其中的原因,但17世纪60年代末在荷兰对于他那种类型的风景画的需求已经大大地减少了。

米德尔哈尼斯位于荷兰南部的欧菲弗拉克岛,是个田畴平整、沟渠纵横的农业区。画家来到此地写生,面对的是平淡无奇的乡村景色,挖掘并表现其中隽永的意蕴并非易事。而霍贝玛做到了,一条笔直向前的村路,路边高细的幼树伫立成列;路的一旁是排列整齐的小树园圃,农人正在剪枝扎条,再过去就是有着大大红顶的屋舍;另一边,灌木丛生,树木森森;远处,在路的尽头,远眺钟塔,其下有城镇的重重屋影;空中云影卷舒,光线明亮。能将疏淡的景致处置得如此丰满到位,让人觉得无一处不满,又无一处不空,这得益于霍贝玛对于透视关系的几何结构处理。

简述学院派美术、卡拉瓦乔

1.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坐编毫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

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望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

巴洛克艺术与学院派

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

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

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团发帮清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

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察声哪断满早包据它地帮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

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环关庆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使聚哥粮治;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

艺术,它打破理性的愿端数击亲解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究特太许让热校杨跳历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

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期犯乱久慢怕对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

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校岩观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

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

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起论危赶志妒节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

本斯、贝尼尼的作头文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重要画家:鲁本斯 卡拉瓦乔 委拉斯贵兹

2.洛可可美术

洛可可」( rococo)的涵义是「具划造源练经壳形」,源于(法语 rocaille)。

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批做及铁着井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

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 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为腐朽没价景又袁态适压语右落的封建贵族服务。

它在形成过程中,曾受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鲁,在庭园布置、室内装饰 、丝织础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 Hotel de Soubise) 和德国波茨但无愁官为代表。

绘画方面法国代表人物有

华铎(Antoine 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法兰哥那(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为代表。

3.学院派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在出现了明显衰落现象的同时,又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冲击。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

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其中最具影响的是

1580 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齐学院。因其建在波伦亚故又称波伦亚学院。这些学院在授徒

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得稍加超越

的规范,又要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本身的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结果走上了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

式化道路。因而学院派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因循保守。学院派始于 16 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

等国流行,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官方特别重视,所以势力和影响最大。

学院派重视的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由于对规范的过分重视,结果导致程式化的产

生。学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理智与共性。学院“ Academy

”一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学院派

反对所有的改革。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

这些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4。卡拉瓦乔
出生在伦巴底一个贫困的农家,不幸早年丧父。在17岁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从小他就帮着家里干活,是当地众多少年穷瓦匠当中的 一个。瓦匠的工作十分辛苦,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卡拉瓦乔十分困惑,这时,他的一位远房亲戚发现他有绘画的天赋,建议他去学习绘画,如果能够学有所成,他 便可以靠这门手艺谋生了。这位亲戚的话让卡拉瓦乔心起狂澜,开始设想自己的未来。

这个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的少年从此有了一个梦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悲苦的命运。在他11岁的时候,全家移居米兰,这使他有机会学习绘画。不久, 经人引见,他来到了称是提香弟子的西蒙.彼得尔查诺的画室当起了学徒。西蒙.彼得查诺是当地样式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在这位老师那里,他学到了绘画的一些 基本技巧,还对老师所热衷的样式主义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却不是样式主义艺术,而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们的作 品和他的家乡伦巴底的现实生活。17岁那年,他只身一人来到罗马,师从画家阿尔皮诺。他从临摹历代大师的作品开始操练这门令他十分着迷的“手艺”。卡拉瓦 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众的才能。他能触类旁通,从米开朗琪罗富有雕塑感的线条中领悟到了描绘人体的要义,达?芬奇最常采用的透视法也给他以极大的启迪。

但他却有着和两位大师完全不同的经历和处世方法。据说,他在家乡的时候曾长期遭受地方恶霸的欺辱,为了防身和维护尊严,他常年身配利刃。遇有恶人滋 事,他便会奋力还击。还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江湖豪侠之气。在几次械斗中,他都制造了命案。为了避祸卡拉瓦乔不得不远走他乡,在那不勒斯、马耳他群岛、西拉库兹、墨西拿以及马勒摩等地过着漂泊的生活,终日与流浪汉为伍。

特殊的经历决定了卡拉瓦乔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世界观。他一生都在极力地表现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表现那些同他有着同样遭际的人们同命运抗争的艰辛与勇敢。

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应该有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影子,圣人要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才能为大众所接受。神人不分,宗教题材世俗化,此乃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之精髓。

因此他在许多作品,尤其是那些早期的作品中,都竭力地描绘他所熟悉的乡野村夫、引车贩浆者流以及工人和流浪汉。我们可以从《抱水果篮的孩子》、《酒神巴库斯》、《逃往埃及途中》、《弹曼陀玲的姑娘》《女卜者》 等作品中揣测他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创作的理念。

……………….《女卜者》…………………………..

“不画生活中没有的事物”。这是卡拉瓦乔一直以来坚守不渝的准则。他坚持以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为绘画的模特。他要以画笔真实地记录现实。他的确为自己的 艺术理想在不断地努力并终有所成。美术史告诉我们,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取得的超越古典主义艺术的成功,是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真正发端。这是卡拉瓦乔对美 术的巨大贡献,但他也曾为此付出过不小的代价。由于他经常把一些人们尊崇的圣贤画成贩夫走卒的模样,曾屡遭挞伐。那些“学院派”的艺术家们极尽冷嘲热讽之 能事,说卡拉瓦乔简直就不懂得什么是艺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毫无美感可言,这个卑贱的家伙超越不了他的出身和阶级意识的局限。到后来,对卡拉瓦乔作品的批 评竟然演变成了一场恶意的人身攻击。

卡拉瓦乔的作品不仅受到了来自艺术界的批评,还遭到了订货人的抵制。1590年,他应邀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绘制了那幅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画中,使徒马太是以农民的形象出现的,与传统绘画中马太的形象大相径庭。订货人无法容忍这样粗俗、低贱的马太,断然拒绝接收此画。无奈之下,卡拉瓦乔只好重画了一幅。

后来,他用一年时间于1606年完成的另一幅与他的《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出色的祭坛画,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这幅名为《圣母之死》的祭坛画是专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玛利亚居于画面的中央。死去的圣母看上去就像一位平凡的农家妇女,脸色苍白,头发蓬乱,还光着一双粗糙的大脚。生前仿佛遭受了许多苦难,死时又饱受折磨。围着她哀泣的都是些村夫乡民,而不是教皇、圣婴、天使、圣女和使徒。整个画面没有丝毫的美化与矫饰,活脱脱一幅乡村 丧礼上的寻常景象。死去的好像就是你隔壁那位含辛茹苦而又善良慈爱的大婶,全然没有拉斐尔圣母像留给人的那种温暖、光辉而又神圣的感觉。圣母也不再是一个 完美女性的化身。没有谁见过这样的圣母,也没有人相信圣母会死在这样的场景当中。自然订货人以对圣母不敬为由,坚决要求退货。

由于卡拉瓦乔的执拗,拒绝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他的许多作品都被订货人拒收。

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卡拉瓦乔的作品,你会发现有些的确过于直白,直白得近乎残酷,失去了艺术应有的含蓄与美感。比如他的《塞门收到约翰的头》和《被蜥蜴咬伤的男孩》等作品就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但瑕不掩瑜,卡拉瓦乔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人们仰望的一座高峰。

在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座大山”面前,在17世纪风格主义盛行的意大利,卡拉瓦乔不随俗流,不囿陈规,我行我素,亮出了他的现实主义大旗,虽屡遭围攻,但却义无反顾,他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绘画道路。

不仅如此,卡拉瓦乔在绘画的表现方式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善于制造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这就是被称为卡拉瓦乔“暗绘风 格”的表现方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那幅著名的《占卜》。此法后来为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等画家继承并加以发展。同时,卡拉瓦乔还是欧洲静物绘画的先 驱。他在吸收了细密画的某些处理手法之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处理方法。很难想象,性格狂暴的卡拉瓦乔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后,竟然可以做到静若处子。如果你细 心地欣赏过他的《一篮水果》,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卡拉瓦乔性格的另一面。他居然把枯叶和虫眼都一丝不苟地画了上去。你可以想象他作画时的状态,一定像女人们 绣花一样的细致和具有耐心。在他的静物画中,物体总是呈现出极为强烈的质感。卡拉瓦乔所达到的高度,至今无人能匹。

1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