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主要作品

《大卫》是贝尼尼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雕刻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有丰富的内心活动,力求把雕塑同绘画结合在一起。在这同一题材中米开朗基罗曾把《大卫》处理成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人类的崇高理想.情节是战斗的开始。多那泰罗的《大卫》表现为战斗后的胜利者形象是战斗的结束。而贝尼尼的春御《大卫》则体现了一种巴洛克的创作精神,这尊《大卫》雕像有着激烈的运动和戏剧性情节,他强调激情,强调运动,重视明暗对比。这一切均说明贝尼尼是用新的艺术语言,在开拓雕塑表现的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巴洛克的艺术道路。在他的《大卫》这件作品中,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巴洛克风格,它还有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贝尼尼在雕塑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他所选择的《大卫》这一姿势的戏剧性瞬间,是暗示了与敌人间的距离,雕像设计只适于在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它,而这个最佳欣赏角度正是假设敌人的位置。这正是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在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陪森稿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十七世纪的大师来说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 《阿波罗和达芙娜》,也是贝尼尼为波尔盖兹庄园所作的另一代表作。题材取自希腊神话,在这件作品中,它歌颂了人类的理想与爱情。故事描写的是小爱神丘比特为了复仇,将一支点燃爱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阳和文艺之神阿波罗,同时将一支拒绝爱情之箭射向了河神的美丽女儿达芙娜。这件雕像描写的是陷入情网的阿波罗正在发狂似地追赶达芙娜,但美丽的少女却冷若冰霜,竭力在躲避他。达芙娜听到后边阿波罗的脚步声时,她着急地向父亲呼救,当阿波罗的一只手一触及到少女的身体时,她却变成了一株月桂树。
贝尼尼在这件群像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善于表现这种戏剧性的题材的特长,他通过瞬息万变的运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两个人体表现得非常轻盈,好像沿着一条斜线向上升,似乎要离开大地。这件杰出的作品可以说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热情。这一作品的出现曾引起全罗马城的轰动,贝尼尼顿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他那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人们信服他巧妙的构思,他使大理石有了生命,特别是对达芙娜的表现,她的身体有着一种湿润和柔嫩的感觉,她的眼里闪现出一种诱人的目光。在十七世纪的教会已不反对此类题材,而且一些高级神职人芦孝员出于享乐的目的。经常收藏一些描写爱情故事的艺术品,这异常美丽的达芙娜的雕像出现后引起一些神职人员的赏叹,一位红衣主教写诗赞叹曰:“迷恋的人,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落叶。”这首诗后来被刻在雕像的台座上。
从《阿波罗与达芙娜》这一群像构图处理中,它充满了急速的运动感。而且表现了运动的过程,即追逐、逃跑和变形。它不是简单的动感造型,而是揭示了一种内部的矛盾运动。阿波罗已追上达芙娜,他的手已触及姑娘的身体,可是就在这瞬间里显示出他的努力变成徒劳无功,他的急速追赶变成枉费心机,她的逃跑也是无望的,她已开始变成月桂树了。
在这紧凑、简洁和并不复杂的双人构图中,实际上已叙述了关于阿波罗和达芙娜的全部神话,从活生生的身体魔术般地变成植物的全部过程。两个人物迅速奔跑的运动被另一种运动——美丽的变形而复杂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被优美的追逐形象所吸引,当这个印象基本结束后,另一个景象:那姑娘的手和足已变成茂盛的树枝、树根和树干——这些在视觉中已起作用了。而正在变成不动的姑娘仍然充满着生命力,她发出哀求和绝望的呼声,因为这种变是她本身并不愿意出现的结局。

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的艺术作品

我们从这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极为少见的高超技巧,和对青年男女优美人体的成功刻画。这一切构成了贝尼尼这一成功杰作的重要组成因素。 《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历时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称之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主人公德列萨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了癫痫病,每次发作,均有幻觉产生,可感受到各种神的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用书信将这些幻觉记载下来。到了十七世纪,教会利用德烈萨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于是将这位修女封为圣徒。贝尼尼表现的是德烈萨在一次幻觉中的景象,她看到小爱神模样的天使正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她自己写道:“我感到这个箭头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仿佛是在抽我的心……,我正经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使我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贝尼尼正是表现了这一情节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德烈萨的头部无力地向后仰着,是一种昏迷失神的状态,脸色显得苍白,眼睛微微闭着,张开的嘴象在呻吟,手脚均无力地下垂,整个身体坐在好像飘动的云端之上。这是由痛苦和幸福两种对立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形象。德烈萨记述的是她对神的爱情,但确实表露的是人间爱情的悲酸情调。贝尼尼在这组雕像中熟练地掌握了石料性能,雕出了丰富多变的衣纹和云朵。完全没有石料的重量感。
在这组祭坛的上部,还加了一束束镀金的金属条,灯光从上面照来,金色的反光射在人物身上,增加了雕刻的戏剧效果,这是光效应的早期综合利用的先例。
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巴洛克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在风格上有着不同。前者强调宁静和稳定,后者强调运动。巴洛克还特别强调和表现人体复杂的曲线和明暗的对比。因此可以称这一组作品是巴洛克雕刻的优秀代表作。 贝尼尼同时做为建筑家,创造了不少独出心裁的作品,他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作了增建和更改。巨大的列柱拥抱着教堂广场,形成教堂主建筑的延续,引导人们进入教堂,内部为“天盖”,以螺旋状列柱向上耸立,主教堂对面为“圣彼得宝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构造,高三十尺,下为六尺高的圣者铜像,中间有镀金装饰的宝座,宝座背面为浮雕,教坛上有天使和“童子”。四周为站着和行走的人物。有复杂的比喻性象征装饰物。教堂的一端安置着贝尼尼所作的雕刻,著名的有乌尔班八世墓,在这里贝尼尼创造了巴洛克式纪念碑雕刻的典范。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巴洛克陵墓。这座墓运用了各种塑造手段,有着舞台式的装饰效果,用彩色大理石制造的墓基,上面安放着大理石石棺,基部两角安放有姿势激烈的象征“公正”和“仁慈”的雕像。 ;上为教皇的巨大身躯,他头戴三重冠,身穿庄严的法衣,在宝座上做祝福姿态。这一切形成复杂的综合性的祭坛性陵墓的综合体。

3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