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橫構圖繪畫作品賞析

對米勒《拾穗者》進行構圖分析

一、油畫作品《拾穗者》的創作背景著名的美術作品《拾穗者》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米勒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中,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曾經種過田,因此米勒的繪畫作品多以鄉村的普通生活爲題材,或是以優美的鄉村自然風光見長。1849年,米勒全家定居在巴黎附近楓丹白露森林,8年後的1857年米勒創作了《拾穗者》這幅畫。由于米勒過着和普通農民一樣簡樸的生活,每天都是邊耕種邊進行創作,所以他非常熟悉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态。同時,楓丹白露森林優美的風景喚醒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也給他帶來充足的創作靈感,《拾穗者》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創作出來的。作品所創作的時期,也正處于法國階級對立嚴酷、貧富分化嚴重的時期,作者在對其進行創作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受到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在畫面上真實地反映着這樣一種社會現實下勞動人民飽受疾苦、貧困樸實的生活狀況。二、《拾穗者》畫面部分的分析(一)畫面的色彩關系作者在創作中主動利用了法國鄉間秋季特有的色調,使《拾穗者》畫面整體色調溫暖而柔和。首先,運用淺顔色色調塑造天空,主要運用了紫灰、淡藍、淡綠和淡黃,使畫面顯得平靜而遼闊,與地面的顔色和諧統一。同時,遠處豐收的場景也在淺顔色的色調中重點使用明亮的黃色,這裏也是畫面中最亮的部分,烘托出了豐收場面的忙碌與宏大。其次,運用深顔色色調塑造近處,通過與遠處的明亮色調形成對比,給人一種穩定感和沉重感,使得近處景物更有分量。大地顔色整體利用了深褐色,與天空和豐收的場景相比是多麽的荒蕪,三位拾穗者的暗色調也與遠處人們鮮亮的色彩形成對比,農場主的生活是那樣富足而拾穗者的生活是這樣艱辛。作者爲三位拾穗者的衣着分别選取了紅黃藍三種較濃郁的色彩,意在吸引欣賞者眼球,将注意力鎖定于此,使得平淡的畫面因三位拾穗者的存在而得到了一絲光彩。(二)畫面的構圖關系《拾穗者》這幅作品對風景和人物都有所描繪,畫面上方三分之一處的地平線将天空與地面隔開,重在描繪地面部分。而在地面部分,又有遠景和近景的描繪,更加側重對近景的刻畫。作品采用橫向構圖方法,上方的天空、遠處的景象、近處的主體都在橫向上展開,體現了一種平和穩重的感覺。遠處畫面所描繪的是秋日暖陽下農民收獲糧食的忙碌景象。有的在收割,有的在堆麥垛,有的正在裝車,右側還有一個騎馬的監工。遠處畫面中遍地金黃,俨然一副大豐收的景象,然而這些糧食并不屬于辛勤勞作的農民們,而是屬于那些監督他們的農場主。近處畫面描繪的是三位農婦拾麥穗的場景,她們是整幅作品的核心部分。從農婦樸素的穿着及拾穗這一事件我們可以推測出她們生活的艱辛,爲了給全家尋找一些糧食果腹的不易。三位拾穗者在畫面中均呈彎腰姿勢,左側婦女右手指向地面,正要拾取麥穗,伸向前方的手指仿佛正在指向微弱的光明與希望,她的另一隻手臂撐在腰部,顯示出了她的疲憊。中間的婦女左手拿着剛拾到的麥穗,右手還在繼續從地上拾取,從她麻利的動作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勤勞的個性和對生活的積極态度。右側的婦女正在仔細地尋覓地上的麥穗,伸出的右手似乎時刻準備着去工作。遠處農場麥谷滿地的豐收景象與近處三位拾穗者在荒蕪的麥田裏拾穗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沒有試圖運用任何誇張的表現手法以及聲嘶力竭的宣洩,而是将日常的生活場景、人物簡約的造型忠實而自然地表現在了畫面上,到處體現了一種平和甯靜的感覺。用這種寫實的手法來刻畫農民更能夠體現他們所特有的氣質。如果真的要給這幅作品安上什麽政治的潛台詞的話,那麽可以說這幅作品是用甯靜和平和作爲武器對嚴酷的社會現實進行的最有力的、無言的反抗。三、《拾穗者》的主題精神米勒通過《拾穗者》中最平凡的勞動者來反映現實,他更讓我們從畫面中看到了法國農村當時真實的景象——有的人豐收而有的人卻還在挨餓。現實雖如此,整幅作品卻體現着一種和諧自然的風格,讓我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樸實與謙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農民對待每一粒糧食的認真态度,也是作品本身極具感染力的另一原因。有人說米勒的這幅作品是帶有政治性的作品,它暗示着農民對資産階級的抗議,甚至說他筆下的農夫都具有革命演說家的靈魂。然而當你熟悉米勒的一生之後便會明白,米勒所追求的并不是政治上的成功或者是把藝術政治化,他隻是想作爲一名田園畫家,過簡單的生活,在他所鍾情的繪畫藝術裏徜徉。正如米勒所追求的自然的生活一樣,它追求的繪畫作品也具有這樣的品質。筆者認爲《拾穗者》這幅作品并沒有像當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帶有政治語言,并沒有刻意地對資産階級進行批判,也絕非是企圖利用拾穗者題材來揭示某些政治内涵,而是作者所見所感的自然流露。作品中夾雜着的是米勒對于鄉村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深情歌頌。



觀察荷蘭

荷蘭畫家梅因德爾特·霍貝瑪,作品多描繪鄉村道路、農舍、池畔等,代表作《村道》真實地表現了自然界多變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視爲人稱道。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固然可以看的很明顯,但這種角度既難于畫的準确,又易于流于呆闆。霍貝業瑪把林蔭路的位置略移向左方婷伯,避免了絕對平衡的毛病,尤其是路兩旁的高樹,間隔疏密有緻,姿态各異,給人以生動的感覺。畫家采取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手法,把透視的焦點放在路的盡頭,算百具院班模拿放活并将這兩排樹木在畫面中略微傾斜了一些,然後把樹木從高大依次逐漸縮小,而樹木的枝葉卻逐漸趨于繁茂和稠密,前後形成對比和襯托。


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