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绘画与中国古代国画的区别
一、线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灵魂。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然而,以线为主的造型绘画手法并非中国画所独有,西方古典绘画同样重视线的运用。那么,传统中国画的用线与西方古典绘画的用线有何差异,是否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呢?
1、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属于自然形态下的光感的面。标杀刚背走往企先来看看古典时代西来自方画家是如何谈论用线的。达•芬奇曾说:“绘画科学首先从点开始,360问答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形体”。线在这里只是作画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形式,它必须受形体所规定,最终消融在物象与光感的体面之中。安格尔是一位强调用线的新古典主义大师,他认为刻画人物“如果基本线条未能揭示出个性特征”,所取得的只能是“似是而非的形象”。同时他又指出,“在塑造人物时,可费脚系也或留干倍着无光的效果也应从人物的中心点产生,然后有层次地加深各部阴影”。显然,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属于自然形态下的光感的面,是以逼近较领客观物象的真实感为基本前提,是再现人的视象对三维模让原万刚黄空间反映的因素之煤镇何响黑相危卫束一。
2、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牛陆井困房觉迅办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因此,墨所勾画出的线条就具备了似与不似的双重特性,而成为传统中国画写意的基本形态。
3地现改、东西方文化哲学意识的相异,决定了古典时代的绘画艺术中的西方写实,东方写意的形态。西方哲学将客观自然世界作为人的对立因素去加以研究的,反映令事联卫在绘画上则强调在光庆艺施她愿功争素无和影的作用下对自然物象刘言逼真的摹仿。柏拉图对希腊绘画艺术逼真摹仿的认同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摹仿论的称赞便是最好的例证。而中国的先圣们则将人的自身看世星服根差缺际维单风核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一个“道”字,宗炳的《画山水草序》中就屡次提到“道”,“圣人含道瑛物”,“圣油含要损庆若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道”是古人哲学中种染的最基本概念,即今之“真理”、“原理”。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人与艺顺思经还电克即划素客观的自然世界应是相互交融的“天人和一”的整体,自然物无需依赖外在任何条件(包括光)的支撑,无需对此进行任何思辩,这种“万物元或影课百师五海脱有成理而不说”的认识观,在绘画上则反映出飘忽不定对光的漠视,同时,对物的本质和人的心态关系活动的重视。因此先罪气乡真月建,没有光影只有物象轮廓结构并与心灵感受相契合的线,便成为传统中国画写意形态最为重要的表现样式。
二、传统中国画“写意”具有丰富的内含。
1、中国画中的墨线是与书法艺术紧密相关的。“六法”中“骨法用笔”就是传统中国画用线的总体要求。“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有着丰富内涵的笔法之线条——“气韵生动”更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并构成独具个性的画风特点。“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以及后人总结出人物画十八线描的意义,远不是技法语言所能涵盖的,更与古典西画中“面”的“缩扁”式的线有本质的区别。
2、传统中国画将文学、哲学、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强调趣味性、象征意义和人格的理想化。西方绘画自印象派出现以后,由于艺术观念的转变,绘画主体情感意识的觉醒,也相继涌现出不少写意性作品。如果我们从作用于主客体关系的情感表现的程度上,来把握写实和写意的界线,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等大师的有些似乎可以纳入写意之列。但是,它们与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是截然不同的。从表层看,就用线而言,在可以称之为写意的西画中,不仅看不到“如屋漏痕”、“如折钗股”的痕迹,而且也找不到极色的黑墨线。从内层看,印象派之后西画的演变,就绘画形态讲,仍然是属于较为单纯的视觉形式的转变,而传统中国画(尤其文人画),则将文学、哲学、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强调趣味性、象征意义和人格的理想化,其“写意”具有丰富的综合意义,无视这种区别,就难以把握传统中国“骨法用笔”的审美价值,自然也就更难以认清中国画写意性的基本形态。
三、通过笔墨呈现的黑白系列,构成中国画写意性的另一基本形态。
如果说黑墨线构筑了传统中国画写意形态的基本框架,那么黑与白相互关系的表达(不仅是线,还包括点、面以及“随类赋彩”、渲染气氛、表达意境、不碍墨色的中国画颜色)。则使传统中国画更趋完美。这是构成中国画写意性的基本形态的与笔法相关的另一个层面,即笔墨。中国画博大精深、玄妙莫测的“气韵”、“意境”的美学特色,正是通过笔墨呈现的黑、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这作为传统中国画写意性形态的又一大特点,既黑白系列,是西方色彩体系的绘画,即便是那些充满了主观情感的游离在具象与抽象边缘的画作,也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而传统为写意之作的。
(三)
从中国画的写意特性不难看出“笔墨当随时代”。即中国画的写意性要注重现代意识。
一、强调传统写意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意识。
清代画家石涛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首先是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正是因为有中国之“笔墨”,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色;其次,所谓“随时代”,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再次,笔墨是物质、也是工具。笔墨要通过画家的艺术思维,才能够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与神秘性,从而使中国画作品出现应有的艺术魅力。
1、中国画“随时代”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了这个主流中国画就会失去她的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画家在对待“笔墨”发展问题以及“随时代”问题时,从未脱离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自身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深刻理解,因而创作出了具有代表一个时代的传世佳作。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又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表现出了宋代的山水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宋人的市井风俗与时代特色。
2、“笔墨当随时代”,在其“笔墨”的运用与变化中,也都要与所表现出的时代气息与风貌相符合。这样才能够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随时代”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出现多元发展的新趋向,尤以现代水墨画的探索较为突出,它跃向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层面和思维空间。现代水墨画强化了形与神的抽象关系,并以“神似”作为现代水墨意象造型的基础。现代水墨画强调构成意识和笔墨的抽象性,强化了艺术的视觉冲击力。
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包括了晋唐、宋元、明清这条历史发展的“长河”,她构成中国画传统精华的全部。如何更进一步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如何完成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式与内涵的转变,如何与其它艺术一样在传统与生活、东方与西方、内容与形式、哲理思辩、审美观念及价值取向上拓展出新的表现内容与表现空间,使写意画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观照下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3、中国写意画要有突破,离不开融入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新探索所产生的新形式美感;二是由新的形式美感所呈现出的新的现代气息;三是画家通过客观实现生活的深刻体验,用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思辩去体现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特定的时代,会产生特定的思潮和心态。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开放流通的文化体系所导致的种种变革,如仍固守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对象与审美形式而不以新的现代意识无解析传统,利用传统,在传统里孕育未来,全新塑造新的艺术形象,展示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新的艺术主题,那么我们的中国现代写意画就只能停留在复制传统与再现固有的社会的僵局之中,也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从现代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科学性来看,它要求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反映现代意识,以创造为前提,在艺术上推陈出新。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下,中国现代写意画应把握现代意识,抓住笔墨、形式与意境,强化构成,打破画种、画法的界限,相互融通借鉴,以及外来因素的新组合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精粹,使艺术表现形式更趋多样性、探索性、现代性,更能体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内容与艺术实践的新鲜经验。
二、中国画的写意性当与现代意识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精神产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同物质生活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同其生产方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相联系。现代意识促进当代艺术的出现,当代艺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为既然科技在发展进步,艺术的发展进步就不可避免。
现代写意画艺术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建立在扬弃旧观念,拓展新空间和表现新形式之上的,而这一切无不受到时代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具体到现代社会来说,则是受到现代意识孕育出的新现代审美观念的制约。因此,现代意识对现代写意画的影响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现代意识呢?我认为,现代意识是一种文化观念,它既是现代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这种文化精神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观照;它是运用现代文艺观念去观照民族传统而产生的新认识、新方法、新技巧。因此,现代意识体现着艺术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但也应该指出现代意识是对非现代的相对过去的意识观念而言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为人类历史总是处在一种意识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因而现代意识也表现为一种动态,表现为从非现代向现代意识的转变与演化;表现为旧的价值观念的否定与新的价值观念的肯定与创新。现代意识不仅构成对历史的超越,也构成对当代意识发展趋向的认同。
综观写意画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写意画的成功,一是要树立具有美学高度的历史意义的绘画语言风格样式的新构架;二是要运用新的形式技巧在题开拓和意境的营造上做到别开生面,动人心魄;三是表现体裁和内涵要充分显示出时代、环境特征和人文特色。艺术不能只有延续,而必须在借鉴和融通中生存、发展、变革,只有最先进的、最现代的知识和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只有最鲜明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与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人文特色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历史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为什么近现代西方的抽象艺术家对书法会如此重视?
康辩信定斯基曾说过“一个三角形的尖角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画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触亚当的手指。”这种高强度的形式感受是对抽象形式的内在精神高度敏锐的心灵感受力,正是这种感受力,使康定斯基开创了抽象绘画。
而在中国书法中,中国人对抽象造型精神感应的强度,在中国书论中式俯拾皆是。东汉蔡邕在《笔论》中曾这样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强弓硬尸,若说火,若云雾,若明,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由此看出,两者在对抽象感受上都有如此强烈的感觉。为此,两者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延伸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发展方向。
在二战结束后,欧美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这股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特别迷恋中国的饿禅宗和书法,甚至在任意槐亮肢解东方书法艺术的过程携明轮中完成了自己的创造。这使美国艺术史家阿纳森在其著述《西方现代艺术》一书中,甚至使用了“书法风格”“书法抽象”一类词语来描述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马瑟韦尔、克莱因、霍夫曼、德库宁、波洛克等人。他们有些作品完全可以归入“书象”艺术。尽管他们用的材料是油彩、丙烯、画布,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精神。那就先从书法精神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来探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其精神层面非常重要。对于这种十分难用精神语言规定的东西,中国书法中常用道、神、气、韵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却深受这种内在精神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布莱斯马尔顿曾说过“我研究过中国画和书法的原则和它们所包含的道家思想,这也是我一个持续研究工作的全部”。他认为中国书法包含着绘画的精神性和象征性。所以,布莱斯在深入了解了中国书法内在精神性后才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代表作《姐妹》画面的黄色给人以明快的感觉,长长的线条弯弯曲曲的显得优雅随意。黑、白、褐、黄四种线条相交而不断,相叠却不乱。这明快亮丽的色彩意味着姐妹们的活泼可爱;而多种颜色线条的相交错表现出姐妹间即有矛盾冲突,又能和谐相处,使整个家庭充满了活跃欢快的气氛。
以上是中国书法内在精神性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是主观上的。那在客观方面是什么呢?对此,称其为书法外在形式美感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
布莱斯说:“最初吸引我的书书法中的某些绘画特质,这些特质表明他在视觉上没有费心理解的必要,通过画这些线条而传达出的能量是原始状态的。”他喜欢用棍棒作画,站得离纸远远的,使用长长的棍棒作画,可以夸大他的运笔。这种情况类似于写书法中所追求的“气势”。而在作画时,他用棍棒蘸取液体材料,全身心的创作他的绘画情境。线条明暗对比强烈、挥洒自如,仿佛中国书法中的“草书”豪放、洒脱、自由。
当书法影响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时,而抽象表现艺术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书法。
中国古代没有抽象艺术,其强烈的抽象艺术精神却存在于中国画与书法内。待到改革开放,经过85新潮,中国书法的抽象因素被越来越多的西方抽象表现艺术家认知、接受到学习。并且,中国书法也似乎学到了西方艺术中那大胆、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书法中的当代艺术”。
一种新物种出现了,洪惠镇曾称其为“书法性现代艺术”。它们是把书法资源―笔墨、文字及其象形性与抽象性、结体与章法规律、韵律节奏、趣味境界等,加以开发利用,把他们作为基因,转移到由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培植出来的中国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生成一种像是书法,但实际不是书法的视觉艺术。那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又是怎样影响中国书法的呢?
上面提到的多位外国艺术家,其绘画应称其为“书法性绘画”。因为那不是文字,只是类似文字的黑白或彩色抽象构成。赵无极早期抽象油画里的甲骨文,虽是真文字,但都是被作为抽象资源利用的,与书法无关,因此也只能叫书法性抽象画。
书法性抽象画对西方来说很惊奇,但对中国现代书法家来说,则极具鼓舞与启发意义。他们大胆地以热烈的方式的打破书法界限,有意识的摘除文字的可读性基因。开发其抽象性以及笔墨资源,书写笔墨变化多段的文字状或非文字状符号。代表人物有安徽杭法基、南京罗邦泰等人。他们的作品异常解放而自由,应称为“抽象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表达书法中的抽象书写性。
在书法的当代艺术发展中,除了“抽象书法”这一学术倾向外,还有另外两种,在此只做简单概括。一种是结构汉字书法,此类作品基本保持汉字的结构特征,尽管有些是伪汉字或重复书写,但坚守汉字的结构仍是它的原则,他们努力在书写过程中求得汉字结构的新空间突破,追寻笔法与墨法上的新变化,强调画面的视觉效果。在这类风格中优秀的代表是陈斌等。一种是装置与拼贴书法。85新潮美术中谷文达、吴山专、徐冰、洛齐等曾都有过这方面的探索,也产生了又相当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代表艺术家与代表作品是湖南吴志立与胡伟的《墨―第一组》中的《位子》、《书法踪迹》。
以上三类是当前中国书法向当代艺术迈进中最鲜明、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其作品思想上的大胆、独特、怪异都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洛奇曾在《书法与当代艺术》一书中,说:“抽象书法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或欧洲的新抽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总之,书法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之间的影响是共同、有效的。书法在影响抽象表现主义时更多的是在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而反过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对书法的影响更多是内在那种对艺术的大胆、创新的精神,让中国书法在当代大有“改观”,发展了多条道路,丰富了书法的当代性。两者的不解之缘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魅力与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