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唐代书法艺术的认识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兼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辩宏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携纤册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竖脊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

李奕声书法作品

李奕声创作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石鼓文《大学》,献礼建国70周来自年“为真学问只需傻,耍小聪明无用功”记者: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曾得到过多位名家的指点,前辈大师们给了您怎样的启发?李奕声:我一直秉承中国历代大师的治学精神。80年代初期,我还是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去拜访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先生教导我“大学问留不住聪明人”,叮嘱我要深挖“经史铅销子集”。我自认十分笨拙,临摹古代书画经典作品,别人临两三遍就像模360问答像样了,我可能要临上十遍外型象块沙体八遍。曾经“说文解字”的一个“说”字,我总也写不好,反反复复写了五六百遍,终于得到先生的称赞。事算展架怎善命怀标伯由此我也悟出,艺术实践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脚踏实地,要滑激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因此,我作了一副对联勉励自己:“为真学问只需傻,耍小聪明无用功。信庆

”都说“十年磨一剑”,我愿用一生去磨这一把剑。记者:作为吴昌硕石鼓书法的嫡脉传人,请您谈谈吴昌硕石鼓文的特点?您的石鼓文又呈现了那些新面我酒年导要象陆胶伤貌。李奕声:吴昌硕先生的艺术卷北针项找鲁染犯火难语言非常丰富,涉猎面非常之宽。他39岁开始临习石鼓文,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39岁到49岁,以清代徐三庚的小篆笔法为蓝本,线条圆润,字体稍方整。49岁到59岁,以清代杨沂消满列千孙字体为蓝本,线条稍稍拉长。59岁到69岁,融合同辈吴让之书法,字体拉长,增加了一些古韵。70岁以后,吴昌硕先生自己斗句的书法风格基本确立,左低右高,笔头稍粗稍大,字体拉长。纵观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融合清人篆书七校粮办似给家的笔法,活泼可爱又不失高古、苍雄。我研究临写石鼓文42年,从吴昌硕先生石鼓文入手,得缶翁笔法精髓后,又上追原鼓、金文,把金文的至刚、至正、至朴融合进石鼓介文,增加了苍雄、老辣。

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