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
1、工360问答笔荷花的画法——宋画小品《出水芙蓉图》2、工笔画荷春著困占注得花怎样调色?3、工笔荷除批花国画图片大全4、拉育弱初道品她教您如何绘制国画——工笔荷花工笔荷花的画法——宋画小品《出水芙蓉图》
工笔荷花的画法——宋画小品《出水芙蓉图》
一、绷框详细过程
准备工具:绢、木框、尺子、铅笔、期青出真尔除认别图钉、浆糊、喷壶
1.用铅笔在木框上标出中点,以中点为限在两边以5cm宽各标出几个点
2.将绢裁成比木框四周各宽5cm的大小
3.将绢放在木框上以喷壶喷至略微湿润
4.超山提束投做呀讨接盾从木框的十字中心方向开始,先以图钉固定四周中点(注意绢的经纬线)
5.先从同一方向的中点开始往两端延伸,以图钉固定各点,且足末需注意必须同时固定同一方向相对的两个点。(利用绢面收缩的特质,向四周将绢绷平混若)
6.绷框同时时刻保持绢面微湿
7.固定好所有图钉后,再用浆糊涂抹在木框的立牛在式易头态亲面上,并将四周角折好固定
8.将木框水平放置,静待风干
二、绘画过程:
1.绢布绷框勾线(先以淡墨勾荷花,中墨勾反叶、枝干,浓墨勾正荷叶)
2.染底色
3.正反叶片分染府职晚极挥向村易杀宪花青墨、赭石墨
4.花瓣分染淡曙红
5.花瓣罩染淡白粉
6.花瓣背后衬白粉
7.花瓣反面分染胭脂区分正反面
境记动端啊介额超贵8.花瓣再次罩染淡白粉
9.正面叶子罩染草绿
10.叶茎罩染一层草绿
11.正反叶面及叶茎背衬三绿
最情12.调整画面氛围(底色)
13.高染法染莲蓬再提白粉
14.胭脂色勾花筋
15.先在花丝处染桔联除判黄色再勾花丝
16.沥粉点花蕊
工笔画荷花怎样调色?
花色:曙红+朱砂或者朱膘(一支笔上,笔头色重,花头上着。笔根色浅,花柄上着)
叶色、茎色:叶钱斤具孩队专纸演子和茎要打墨的底稿,可以用广告色中的绿缩色。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额谁感良纸文备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荷花(Lotus建略flower):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完帮免对眼吸你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大全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我整理了工笔荷花国画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展示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1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2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3
工笔荷花国画图况起请营刚给着张片4
工笔荷花国画图片5
关于荷花的群系分类
中国莲系
一、大中花群:
a.单瓣类:困陪行瓣数2-20
1.单瓣红莲组如“古代莲”等。
2.单瓣粉莲组如“东湖红莲”等。
3.单瓣白莲组如“东湖白莲等。
b.复瓣类:瓣数21-590
4.复瓣粉莲组如”唐婉”等。
c.重瓣类:瓣数60-190
5.重瓣红莲组如“红千叶”等。
6.重瓣粉莲组如“落霞映雪”等。
7.重瓣白莲组如“碧莲”等。
8.重瓣洒锦组
仅见1种,即“大洒锦”。
d.重台类:
9.红台莲组仅见Ⅰ组1种,即“红台莲”“重台莲”。
e.千瓣类:
10.千瓣莲组仅见Ⅰ组1种即“千瓣莲”。[7]
“千瓣莲”为荷中珍品,自古有之。其变态的花托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心,花开放时外瓣层层谢薄,内层碎瓣即小花瓣不断增生,并旋转成两个或多个花心。外观成双花心考称“并蒂莲”,三个花心者称“品字莲”,四个花心者称“乱塌四面莲”,多个花心者称“五子莲”、“绣球莲”等,均不结莲蓬。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千瓣莲”的花态变异现象,不能各自成为品种。
另汪哗有种并蒂现象,即荷花的花芽在分化过程中,受到某种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分成两个分生中心,进而发育成两个象是双脑胎的花蕾,于是在一支花柄上并开两朵花,结一对莲蓬。此系偶然现象,亦非品种特征,不能遗传。[7]
二、小花群:
f.单瓣类:瓣数2-200
11.单瓣红碗莲组如“火花”等。
12.单瓣粉碗莲组如“童羞面”等。
13.单瓣白碗莲组如“娃娃莲”等。
g.复瓣类:瓣数21-590
14.复瓣红碗莲组如“案头春”等。
15.复瓣粉碗莲组如“粉碗莲”等。
16.复瓣白碗莲组如“星光”等。
h.重瓣类:瓣数600~1300
17.重瓣红碗莲组如“羊城碗莲”等。
18.重瓣粉碗莲组如“小醉仙”等。
19.重瓣白碗莲组如“白雪公主”等。[7]
美国莲系
三、大中花群:
i.单瓣类:
20.单瓣黄莲组如“黄莲花”。[7]
中美杂种莲系
四、大中花群:
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单瓣复色莲组
k.复瓣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
五、小花群:
l.单瓣类:
27.杂种单瓣黄碗莲组
m.复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
有关工笔荷花国画图片推荐:
教您如何绘制国画——工笔荷花
这幅画是我在网上找的题材觉得挂在画室会特别好看,因此而绘制的,莲花寓意为清廉,送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哦~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解下工笔荷花的作画步骤。
首先介绍我用的工具。1、毛毡。2、毛笔(两根大白云,一根狼毫勾线)。3、国画颜料。4、墨水。5、熟宣纸(我用的是最薄的蝉衣宣)。6、调色盘以及笔洗(建议调色盘不要用塑料的)。7、画板。8、水胶带。9、盐(最好为粗盐)
其次小伙伴们取出四尺斗方的熟宣纸,初学的小伙伴用2B铅笔在宣纸上轻轻起型,勾勒出菏叶、荷花以及鸟儿的轮廓线,铅笔起型完成后开始毛笔勾线,(注意毛笔勾线的墨不可太浓)如果小伙伴们觉得毛笔勾线太难,勾不好,我只能很理解的说一句:“这是硬功夫,需要练白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伙伴们每天练一张四尺三才的白描,增加自己的功底,相信自己白描勾线就会很Easy!
毛笔勾线完成后晾制半个小时,准备出画板,纸胶带,小喷壶,开始绷画。绷画步骤:首先取出一张比画作稍小寸的生宣纸放置画板上,用喷壶打湿(半湿状态)。其次把画纸覆盖在刚刚打湿的生宣纸之上,用喷壶打湿(半湿状态),进行调整,使纸张尽量平整。再次用水胶带把画绷在画板上。最后等待晾干就完成了!
晾干后小伙伴就可以开始晕染上色了,首先上底色,用淡墨分染出画面关系,注意空间关系、虚实关系、遮挡关系。其次分染菏叶颜色,菏叶背面用石绿+藤黄+花青分染。荷叶叶面的第一遍颜色由藤黄+花青调和而成,在菏叶上分染出不规则多边形,目的是起到菏叶表皮的肌理效果(分染时注意菏叶从里到外的颜色变化是由深变浅的)。分染三四遍认为颜色饱满后就可以用赭石+淡墨罩染了,罩染颜色覆盖整片菏叶如图所示。
菏叶完成后,开始画荷花,白色荷花先用藤黄+一点儿胭脂打底分染两遍(注意颜色要淡),其次用白色罩染,再次用勾线笔蘸白色勾出花瓣纹路,最后用藤黄+花青晕染莲蓬,勾线笔蘸藤黄点花蕊胫,如图所示。
接着画鸟儿。整幅画中鸟儿可谓是点睛之笔,看起复杂,其实我认为是最好画且最出效果的。用酞青蓝分染鸟儿头部链接背部,墨色与白色晕染羽毛纹理,最后用勾线毛笔,勾出细小的羽毛,画出毛茸茸的感觉,整个鸟儿就会“活了”,当然对于爪子、眼睛、嘴等等细节小伙伴一定要稳住稳住再稳住哦~千万不要手抖!
最后用赭石+淡墨(多加水)涂在菏叶、荷花周围,并洒上盐(撒盐法)做出肌理效果,目的起到衬托、美化、水面的感觉。如图所示。
晾干后,用纯棉潮湿毛巾覆盖在画面上把盐吸走,落款、盖章,整幅画就完成了!绘制时长三周。
装裱后挂在画室美美哒!
感谢小伙伴们的评判,如有不足,虚心请教。
陈胜广的作品欣赏
主要艺术活动
部分作品
中国画浅议
作者 陈胜广
1、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是区别于西洋画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绘画哲学体系;它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其表现形式分工笔画和写意画。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扒洞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其绘画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物我两融,立形存质,写意畅神的升华境界。
2、学习中国画首先具备四个要素
①人品、②学问、③才情、④思想
3、中国画分两个阶段:①技术阶段、②艺术阶段。
4、怎样学习中国画
中国绘画是世界上历史久远,传承有序的独具民族特性的画种。由于历朝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不断总结与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绘画体系。它和西洋画一样具有不同的民族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习中国画,首先从练习基本功开始。白描和书法是中国画造形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绘画基础中的基础,就象西洋画必须学素描一样。
白描和书法主要是练习用笔的造形能力,这两门功课做扎实了,用于临摹和写生尤其得心应手。白描和书法的线条内涵丰富,表现力很强,运用得宜,更有神采之妙。范本有《八十七神仙卷》、《天工送子图》等。
有了一定的白描和书法基础之后,再进入《芥子园》学习笔墨技法。无论花鸟、山水、人物画都应从《芥子园》梅、兰、竹、菊入手,“一世兰,半世竹”,画兰草不单是学会用笔的“起、行、收”,同时也在教会你怎样用最少的笔墨把一张宣纸分割成最美的空白,包括画面穿插和构成等。兰草画好了,所有的草也会画得很好。
竹的笔墨技法更丰富,枝叶健利爽达,笔致内蕴,立竿贯报,勾节连属得意,出枝进垛,鹊爪丁香,撇叶劲利。“个”
“介”破叠,形神兼备,结顶出梢各得体势。
竹叶的笔墨构成、组织关系掌握好了,对所有绘画的笔墨结构、笔墨关系都能驾轻就熟。梅花画好了,所有的树都过关了,菊花画好了,所有花卉都能画好,一通百通。
基本的笔墨功夫解决了,就可以进入临摹学习阶段。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认识和吸取前人技法经验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从临摹中去学习、借鉴、理解、吸取精华。要临摹历代大师的作品(读历代大师的绘画理论),这些作品是经过历史去伪存真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一定要学高不学低,取法乎上。通过临摹再进行写生,最后进入创作阶段。不经过临摹的笔墨积累,写生就无从下手。写生是观察自然了解生活的一种手段,不是创作目的。
临摹和写生要同时进行,一辈子做的功课。写生太多会被自然套死,落入俗套;光靠临摹不去写生又缺少生活气息,写生就是文心雕龙。学习是个方法问题,要有真才实学的名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
有人说临摹多了会落入古人圈套出不来春空,其实是智慧高低的问题,人的智慧有高有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绘画这个行业。画者众,大师少就是这个道理;学习要明白师古人师造化。
中国画受儒、释、道哲学思想影响,以笔墨为手段,以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为指导思想,以传达“助人伦,成教化”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审美趋向,审美观念多元化,所以有机地消化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丰富和发展中国绘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
不学习,不临摹,一味创新,一味标新立异是成不了正果的,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中国绘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写意畅神,即画家主客观情景相融的再现形式。“人为天地心”是画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宇宙生机的共感,对自然造化,万事万物生态的关注与关心。这样的作品就会扣人心弦,出人意表。
6、由于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人物画在唐代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而山水画成熟于五代,发展于两宋;宋、元文人画兴起,从元四家到明清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四王、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为代表,分别将文人写意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核心目的是“以文载道,写意畅神”。
7、什么是好作品
形象具体,构图完整,笔墨到位,看起来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但不是高品位作品。高品位作品:气韵生动,章法完整,笔墨老辣洒脱,格调高雅古拙,又不失生活颤运气息和时代性。欣赏一幅作品,先看画面气势,其次看笔墨关系、笔墨功夫、气韵、意境、格调、构图奇险等。
8、中国画分四品象
①逸品、②神品、③妙品、④能品
逸品:出法度之外,神游八荒,无技法痕迹。
神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升华物象之精神内涵,且处处暗藏法度。
妙品:在情理之中,不失灵性与机趣。
能品:专注画技之能事,有画匠作风。
9、画家分三种
画匠之画:只注重技能,无天趣之作。
作家之画:处处守格法,要求笔笔到位,技法娴熟,融会贯通。
文人之画:无法度束缚,不留技法痕迹,性灵、兴致所致,意在象外。
10、笔墨要:苦、涩、生、静、和、清、枯、润。切忌:甜、媚、俗、脏、散、软等。
11、法归于道,光有其法没有悟道,不可能达到高境界,高层次。理可顿悟,法必渐修;明道自存高远,大道触目惊心,小道赏心悦目。
12、中国画的格调是人的学养和气质。文人画家不光有文采、学问、技巧、技法,还要具备文人的品格与风骨。
13、中国画的笔墨是意境、情趣的载体,知白守黑,关照人文境界。西画是光和影的艺术,客观认识,客观展现,天人两立。
14、中国绘画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就必须保持自己的笔墨语言和民族特性,否则成了西画支流。时代性和创新性都要立足于守护中国画笔墨规律与笔墨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精髓。实践证明任何彻底抛开传统,另起炉灶的中国画都会走进死胡同。
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世界上两座文化山峰,就象佛教和基督教一样,谁也不能替代谁,谁也不能改造谁,只能有机消化吸收各自营养。中西绘画就象两条火车轨道永远不能相交,只能各自延长和发展。不中不西的绘画作品是没有把对方的营养转变成东西方人种的肉体,始终没有修成正果,不入主流。
中西结合不是现代才有的,早在商代、汉代、唐代、元明清时期就有,古代敦煌壁画,近代花鸟画家吴昌硕、任百年就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15、多元化成为“去笔墨”的理由,颠覆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是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的浪潮中,画坛不断争执着是全盘西画,还是中西融合,还是坚持民族传统基础的革新等争论,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5”美术新潮以后,人们在反思与总结中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实精神,民族特性与中庸思想,原来抱有激进冲动情绪的,也在检讨回顾中捡回遗失了的传统文脉,以便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凭着一股浪漫主义激情,寻找一时的刺激和标新立异,放弃自己的民族立场和传统文脉,实践经验证明是行不通的,最终我们还是坚定地站在自身的民族立场上,面对现实,追求自身未来的绘画前途,以赤诚之心对待民族绘画,才是有远见卓识的选择与认知。
16、绘画的目的是:铸造、升华。从有象到无象再到不象之象。画得象是器,具象的东西越是越非,精神的东西越非越是: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知物穷变。
17、绘画作品要有灵性和机趣,机趣是才情,灵性是笔墨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的产物。
18、一幅好画要具备三要素
①性灵、②学问、③天趣
性灵: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学问是思想、胸怀、眼界;天趣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境界。
19、写意是形而上的艺术,其表现手段是不似之似,写实是形而下的技术展示,画得象是技术功夫的产物,写意画笔墨的虚实处理使画面空间延伸,加强了自然意趣活动形态的生动感,增强了作品感染力,提升了画面意境。
20、中国画写意精神
戏剧艺术高于电影、电视艺术,戏剧利用虚拟空间,展示真实场景,在似和不似之间产生不似之似。中医把脉知病因,其手段是一种高于真实感受的意象感知,属于写意。西医化验、放射、照片属于写实,越真实反而越不真实,西医的诊断是靠仪器,仪器有更新换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由形意→笔墨→空间→境界→精神,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之也”,写意精神是从文学、书法、哲学、历史等修养中得来的。
21、中国绘画的基本因素是笔墨
笔墨是中国人表现自己民族艺术最理想的书写方式,是中国绘画的特殊语言。它有高低,精粗强弱之分。离开笔墨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是“不能舍笔墨以为体”。
笔墨的视觉直观是绘画形式存在的语言方式,比如:唐之韵、宋之板、元之格。笔墨之道重在审美规范,黄宾虹总结笔法五种,即五笔:平、圆、留、重、变;墨法有七种,即:浓、淡、破、泼、积、焦、宿。
中国画首重用笔,“墨随笔出”,骨法用笔,立形存质。以书入画,书画同源。
笔墨是一种语言,它有繁简、疏密、详略、聚散、参差、错叠、断连、撞让、折搭、乘承、完破、黑白、虚实、浓淡、强弱等,也有板、刻、结、亏、散、滞、乱、脏、弱等病。
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家注意力从法的创造转向笔情墨趣的发挥。没有中国画的笔墨认识是入不了中国绘画之门槛,“理有未彻,于三昧终未得”,笔墨是中国画物理、情理、画理的体现。
22、笔墨有程式但无定式
勾、皴、点、染、擦等是技法程式,是笔墨之间有机交错、链接与笔墨生发走势不谋而合的无定式的表现,如:繁简、疏密、详略、聚散、参差、错叠、断连、撞让、折搭、乘承、完破等等。绘画门户风格的不同,实际是皴法形式各异。但笔墨的理法,结构规律是相通的,画理得失是人修养好坏在左右笔墨水准高低。
笔和墨在直观形式是两方面的内容:1、用笔和用墨;2、笔与墨与水、纸质的关系。笔是:点、线、面的书法用笔;用笔之飘逸、厚重、洒脱、苍老、老炼、金石味等把写意画意趣提升了一个高度。笔和墨之间的关系是连带、气韵、情感的关系,要做到笔中有墨、墨中有笔。
笔和墨有和谐关系,也有矛盾的构成,内在联系有直接、间接联系,讲法则,讲主宾,讲避让、开合以及转移视线的笔墨处理手法等。
笔墨结构关乎全局,方圆、轻重、大小、深浅、远近、阴阳、主次等都是服务于画眼。笔墨结构观念是绘画构成基础,要懂得画面的排兵布阵,起承转合、印章、题款、留白等也是笔墨结构组成部分。吴昌硕的留白连蚊子也飞不进去,因为白也是画。
笔墨在画面的处理法则分主次,有主次才能确立重点。笔墨之间有相倚、相生、相制约、相呼应。笔墨服从章法,服从画面气韵走势,要放得开,收得住,纲举目张,画面每个点、图章、题款都在起、承、转合的大格局中;明白一画统领万画,万画归于一画的整体生发理念。
笔墨在画面中除大疏大密外,有密中密,疏中疏,不是平均对称。疏密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留白。
23、笔墨的最高表现是笔意
笔意:在笔法基础上的自由书写形式,包括情感、文化、时空和师承来路以及思想、格调、境界、性灵、天趣等,笔意包涵更大的表现形式,要求笔法高质量,高功力。笔意必须状物且表达的内涵深刻。笔意是个性加情感同时也是可变的灵活状物。
笔意是一点一画的组成,没有高功力的笔墨手法就会减弱画面的表现力,否则神采尽失。
笔弱则亏,空间塌陷,不精神。笔墨结构是一切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历朝历代对生活观察总结出来的完整笔墨形式,也是现代人创造新笔墨结构的借鉴。
前人笔墨经验是通过时间检验沉淀下来的,现代人借鉴古人笔墨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对照、总结、创造出新的笔墨结构形式,来源于两大因素:经典传统与对现实生活的高度人文感知与总结。大写意花鸟对笔墨结构,笔墨形式的表现力要求更高、更精。宋代以前花鸟画以细线为主的表达形式,元代以后大写意花鸟画阔笔的出现,有了干、湿、浓、淡的表现提升笔墨结构和笔墨关系。笔墨与书法的关系为大写意花鸟画提供了丰富的笔墨语言和笔墨技巧。元代以后笔墨结构容纳了历代书法书写的多样形式。
明清花鸟画表现手法之多,手段之高明,使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林良以书法入画奠定了大写意画花鸟绘画的基础,加强了笔法墨法感染力。
24、形随笔立,笔墨不是纯技术问题,中国文化富有人文审美精神,要求合情合理,它包涵普遍人性的要求,又是中国人的社会习惯、伦理、道德心理感受与自然认知。关照人文,关爱生活,是画家艺术创作的源泉。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世界,无愧于未来的好作品。 《中国画浅议》《中国画的程式化》《陈胜广绘画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