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抓皮杨表环历服衡川解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徵景晶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剧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来自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座装未黄历检现越张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多握刑统延可食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耀的音乐身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氛。[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360问答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那套毛乎适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照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讨垂杆大破架信学学实协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至。<br/><br/>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江介单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br/><br/>目录 [隐藏]<br/>1 主要作曲家 <br/>2 音乐创作 <br/>2.1 乐器作品类型 <br/>2.2 创作技法 <br/>3 参考书目 <br/>4 附注 <br/>5 参见 <br/><br/><br/><br/>[编辑] 主要作曲家<br/>义大利:<br/><br/>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br/>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br/>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br/>D.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br/>德国:<br/><br/>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b写停认西丰r/>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br/>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br/>法国:<br/><br/>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br/>F.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br/>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br/>英国:<br/><br/>珀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br/><br/>[编辑] 音乐创作<br洋粒刑/>巴洛克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心以贵族的宫廷、私人组织的学会以及天主教教会为主,其中又以宫廷最具影响力。此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还有贵受措光王几族沙龙里带有私密气氛的小规模乐器奏鸣曲(Sonata);弥撒、神剧、受难曲以及丰富的管风琴曲目,令教堂充满了圣神的光彩;另外,歌失留耐态剧在威尼斯快速兴起,藉著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将情感抒发到最高点。音源史饭评引乐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2]
[编辑] 乐器作品类型
当时富有的贵族大多都拥有专属的乐团,以便在宫廷中娱乐宾客,而变化多样又音乐宽广的乐器曲就广受青睐。乐器曲崛起后,音乐的创意更有了发挥空间,音乐家开始发展出不同的乐曲类型:[3]
组曲(Suite)
奏鸣曲(Sonata)
协奏曲(Conc波百雷若组erto)
赋格曲(Fugue)
罗曼尼斯卡(Romanesca)
[编辑] 创作技法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赋格(fugual polyphony)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浪漫主义音乐、影毛烈续静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救急!试谈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绘画风格(急急急!!)
洛可可艺术时期的欧洲美术 </b>对艺术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洛可可艺术只是一种绘画的风格。事实上,它的涵义远非如此。它不仅包含绘画,还涉及到音乐、文学和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甚至使服装潮流、室内装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洛可可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18世纪初叶至中后叶近一个世纪里人们崇尚的一种艺术样式。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即1714 ~1775年间,因此也被称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特征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浮夸、宏大与气势。那一时期C形、S形和螺旋形曲线以及清淡柔和的色彩充满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风格不仅在法国盛行,它简直像一股飓风,横扫了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以往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纯欧洲的,当中杂糅了东方艺术的一些元素,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被有机地融入其中。从16世纪末叶便开始流行的中国热,在洛可可艺术勃兴的时期达到了高潮。洛可可艺术并非像一些躲在书斋里研究历史的先生们说的那样,是一种轻浮、奢华的艺术,这样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一种宫廷艺术,奢糜是难免的。洛可可的确不同于那些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显得那么质朴和亲切,是多数人消受不起的,但它散发的魅力却不能不让人赞叹。洛可可艺术尽显华美、细腻、瑰丽的气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不妨把它看成是人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才能产生的一种艺术。它书写着人类一个繁荣时期的风流。这种繁荣在18世纪的画家笔下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前,画家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相貌丑陋、目光无神,而在洛可可时期画家们的作品中,他们则变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从服装款式到室内装饰再到家具的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艺术性与品位的提高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反叛,并非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反叛。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了解,这使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艺术是要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无需去追求那种宏大与壮丽的气势,大而无当于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筑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庭院式建筑很快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时尚。人们都热衷于修建小花园,园内假山与植物相映成趣,曲径与回廊相得益彰。建筑师们一反过去的做法,认为建筑不应该只图外观的宏伟与壮观,而应该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在建筑的表面上大做文章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在绘画方面,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体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为描绘对象。一方面它不免流于浮华与做作,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洛可可艺术的风行与几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这位原名为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庭,后来成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还被封为侯爵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和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的身份引领着艺术的潮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这位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而又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她的推波助澜,洛可可艺术风格方才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行其道。另外,还有两位艺术家也值得一提,这就是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他们代表着洛可可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得到过蓬帕杜夫人的赏识和帮助。让.巴蒂斯特?皮加尔是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优秀学生,在留学罗马期间曾创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带的墨丘利》,为他赢得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士的荣誉。后来,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传信的维纳斯》。这两件作品均受到了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皮加尔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赞赏,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边,并为她工作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皮加尔以蓬巴杜夫人为原型,创作了《妆扮友谊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这两件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中这位文化保护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又有亲切迷人的形象。与同时代的许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尔不仅钟情于洛可可风格,同时他也不放弃对其他艺术风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遗风。皮加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风格多样化的雕刻家。另一位杰出的雕刻家是与皮加尔齐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他的经历也与皮加尔十分相似。他们年轻时同师一门,都是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受命于蓬巴杜夫人,为她工作了许多个年头。他后来全面主持了赛夫里陶瓷工厂的工作,还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法尔科奈是一位善于表现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块块冰冷丑陋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都变成了一个个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娇小可人的女子,仿佛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动,情态之丰富,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法尔科奈刻刀下流淌的灵秀之气,更让人望尘莫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趣而又随和的人。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交游很广,因而人缘极佳,到处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深居简出,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乐,经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责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今天我们还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房门以及首饰盒和瓷器上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园式的爱情神话故事为题材。布歇熟练的笔法和华美的色调,使其作品呈现出富丽、高贵的气韵,有一种让人兴奋的装饰效果。如果你对洛可可绘画风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会心中有数了。布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是《维纳斯之胜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蔼谦逊的为人还使他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在艺术上倡导严肃风气的国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后,法国人浪漫放纵的天性又仿佛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善于表现男男女女狂歌达旦时轻松、欢乐、极富生气场景的画家。华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纳尔等便是这批画家的代表。他们笔下所展现的风俗画卷似乎告诉人们,浮华的巴罗克时期已经远去,纤巧、华美而又精致的洛可可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法兰西大地。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种新的画法重显生机,那就是粉彩画。粉彩画其实算不得什么新的发明,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用这种粉彩颜料作画了,只是那时还不叫粉彩,而被称为蜡笔。由于它不像油画颜料那样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种胶质物将其附着在画纸上。可能当初人们把兑入颜料中的胶当成了蜡,因而蜡笔这一名称被叫开了。奇怪的是,这种颜料出现之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100多年之后,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颜料能够画出非同寻常的效果时兴奋不已。那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即使油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正好切合了当时的艺术时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多年之后,它在洛可可时期艺术家们的手里发扬光大了。粉彩画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画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让?埃吉安?利奥培尔。瑞士虽然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峰。利奥培尔是这个国家,也是整个欧洲最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画,名叫《巧克力女郎》,这是第一幅用于广告的真正的艺术品。这幅画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博物馆。洛可可艺术之风吹向英国,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相继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肖像画的代表人物雷诺兹、庚斯博罗、罗姆尼、劳伦斯。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则是贺加斯。贺加斯的出现使英国绘画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贺加斯被称为“画家中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怪杰,热衷于道德教化工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鞭笞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不仅是贺加斯,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家们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威尔逊和约翰.克罗姆都终身致力于水彩画的推广,同时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诺威奇画派,并留下了许多传之久远的作品。另外,在当时十分流行的风景画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当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纳。他们的风景画很有新意,耐人寻味。透纳是一位较为长寿的画家,到19世纪中叶时76岁的透纳方才离开人世。他还有幸看到了火车。在他留给我们的那幅以火车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传神的笔法将那个呼啸狂奔的巨兽描绘得生动逼真。这些画家都有着超凡的画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们用画笔勾画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比任何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都要生动和形象得多。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英国绘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此后风景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并在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来,康斯太勃和透纳成为了英国风景画的一代宗师。虽然洛可可风格有它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整个时代都装扮得富丽堂皇的艺术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这种具有强烈贵族色彩的宫廷艺术,自然源于上流社会的需求。在18世纪贫富悬殊极大的欧洲,那些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先生们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成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大谈自由、平等、博爱,却连给那些将他们的客厅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人一个正眼都舍不得。而那些终身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贱,从生到死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制作了无数的艺术品,却永远无缘享受它们。而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小姐们驱使这些可怜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与虚荣而终身劳作。这时的艺术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风格就在这样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寿终正寝。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