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名人油畫作品欣賞及賞析


畢加索作品大全及賞析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産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 繪畫 的主要代表。   畢加索作品及賞析   夢 西班牙 畢加索 布上 油畫 縱130×橫97厘米 私人藏   創作《夢》之前,47 歲的畢加索與一位長着一頭金發、體态豐滿、容貌美麗的17 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 位妙齡少女便成了畢加索的熱戀情人和專職繪畫、雕塑模特兒。在這一幅具有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中,畫家既表現 了少女肉體之美,也表現了他自己對精神和肉體完美結合的追求。   畢加索64歲時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畢加索對靈與肉的最完美的體現。畫面用線條勾勒女人體輪廓,并置于紅色背景之前,肢體沒有做分解,隻是稍稍誇張的劃分。色彩也極其單純。《夢》與《鏡前的女人》屬于畢加索立體派和新古典主義相結合的産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用榮格的話說:“無意識的集合體。”《夢》的少女爲何是六個手指,誰能解答?   生命 西班牙 畢加索 布上油畫縱197×橫129厘米 克裏夫蘭博物館藏   這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右側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負,母親一臉滄桑,注視着面前的一對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 悴,神情專注,目光嚴厲,好像有責備的意味。左側男女兩人緊緊相依,比喻放縱的愛情,畫家把這一對戀人處理爲裸體形象,與右面那位着衣母親形成對比。男青 年左手微微擡起,指向那位母親,似乎對母子倆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懷疑。   男子的形象在寫生階段還像畫家自己, 作品完成時卻已變成好友卡洛斯·卡薩赫馬斯的形象。卡薩赫馬斯是一位立志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在巴黎失戀自殺身亡。畢加索一直懷念這位因失戀而自殺的好友,所以在畫面 他描繪爲愛情的象征,右邊那對母子則是母性的象征。   畫面上還有兩幅作品,女人的姿勢都是縮成一團,兩幅畫,由兩人到一人,刻畫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壓下疲憊不堪 的人們,從相依爲命到孤苦無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體不但完全暴露了他們蒼白無力的肌體,也展示了他們人性最真實、最痛苦的一面。這也是畫家 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最貼切的描繪。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是20 世紀最有影響的西班牙藝術家,也是法國現代派藝術的主要代表。 這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人,不僅有着與衆不同的鮮明個性,而且有着不息的探索精神。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 化:1901~1904 年初的作品多表現饑餓的窮人形象,并主要以藍色調加強孤獨和失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這一時 期爲他創作上的“藍色時期”;1904~1906 年是“玫瑰色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題材以描寫江湖藝人爲主,形象雖 然憂郁,但不孤寂;1907 年前後,他學習黑人 雕刻 的藝術手法,被稱爲“黑人時期”;1908 和布拉克創造“立體主 義”,發展爲“綜合立體主義”,從而使他成爲歐洲畫壇的矚目人物。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加索 布上油畫 縱349.3×橫776.6厘米 馬德裏國家索菲亞王妃 美術 館藏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 無辜的老百姓。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爲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并借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内在結構 緊密聯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争慘無人道的暴行。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爲不滿的畢加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 曆史 名城 —— 格爾尼卡 在西班牙内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爲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加索強烈的憤怒,因爲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 軍事 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制這幅 壁畫 ,要以畫筆爲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爲。   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麽呢?裏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隻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加索把象征性的戰争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嬰号啕大哭的母親、吓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麽呢?   畢加索對于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于《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裏用了象征主義,但并不是在其他畫裏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爲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 文化 因素下,所以畢加索會以牛來代表着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爲象征着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着那柄劍與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複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爲這幅巨畫是畢加索爲以進步和平爲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制,并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回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将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爲 政治 鬥争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爲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征啓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征着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畫家和模特兒 西班牙 畢加索 布上油畫 縱130×橫162厘米 馬德裏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了畫家在畫女模特兒的情景。右側的裸女坐在地上,畫家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作畫。背景簡略,人 物充滿畫面。畫家完全以自我的立體派面貌來表現對象,他将人體拉長、壓扁、扭曲、調位,從而獲得了令人驚駭 的藝術效果。   赤腳的女孩   《赤腳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畢加索在14歲時的作品。畫中的女孩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牆壁前,烏黑的大眼睛凝視前方,衣着樸素,不太幹淨的圍巾胡亂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腳顯示出家境的貧寒。與粗手大腳相對應的是姑娘純淨的眼神、勻稱的臉龐,以及憂郁、娴靜的神情。從繪畫技巧上來說,畢加索讓人物正面坐着,卻隐藏了椅子與地面的空間關系;在對女孩衣裙的處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層次感,裙子顔色從紅色到暗紅色漸變起伏,使得二維畫面具有了一種三維透視效果。   對繪畫技巧的駕輕就熟可見畢加索“學有本源,非率而命筆也”,這也正是中 國畫 大師張大千在拜會畢加索之後的所言。   當然,《赤腳的女孩》這幅畫并不純粹以技法取勝,難得的是畢加索在那樣一個年齡卻着力捕捉同齡模特兒的内在氣質和生命,從結果來看他的努力亦非常 成功 。所以,表現在畫中的強烈的視覺和情感對比才是這幅畫引人入勝之處。畢加索本人對《赤腳女孩》也相當滿意,一直将它保留在身邊。



14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