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申的生平年表

1929年7月25日:舒克申出生在阿尔泰边疆区比斯克市郊的小村庄――斯罗斯特基。1943年:从斯罗斯特基村七年制学校毕业,进入比斯克市汽车技术学校学习。中途退学。1945年:加入斯罗斯特基村集体农庄,参加劳动。1946年:离开故乡。1947年5月~1948年1月:进入机械联盟托拉斯工作,后被派往卡卢加市涡轮机厂工作,任钳工。1948年1月~4月:从卢卡加市涡轮机厂来到弗拉基米尔市,在工厂担任拖拉机手。1948年4月~1949年8月:先后参加5号铁路修建工作、车站发电站和铁路桥建设工作,任钳工、杂工。1949年10月29日:被列宁兵役委员会征收入伍。开始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1950~1952年:从波罗的海舰队来到黑海舰队服役。军衔是上等水兵,担任无线电报务员工作。期间参观了塞瓦斯托波尔市海洋图书馆。1953年1月:由于胃病,黑海舰队海军总医院医学委员会批准舒克申复员回乡。1953年春:通过斯罗斯特基村32中学考试,获得成人教育证书。1953年10月~1954年6月:在斯洛斯特基村青年学校教授俄语、文学、历史课程,并兼任校长工作。1954年6月:来到莫斯科,通过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入学考试。1954年8月25日:成为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师从著名导演米哈依尔.罗姆。1954年~1960年: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学习。1958年:舒克申参演马林.胡齐耶夫执导的电影《两个费奥多尔》(《Два Федора》),任主角。1958年8月:在《接班人》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马车上的两个人》(《Двое на телеге》),这是舒克申第一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959年:参演电影《金色列车》(《Золотой эшелон》),剧中饰演安德烈.尼佐夫采夫。1960年:参演电影《平凡的故事》(《Простая история》),饰演伊万.雷科夫。完成毕业导演作品《Из Лебяжьего сообщают》。1961年:参演电影《阿廖卡》(《Аленка》),在电影《当小树成材的时候》(《Когда деревья были большими》)中饰演集体农庄主席,并在电影《米什卡、谢廖卡和我》(《Мишка, Серега и я》)中饰演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1963年:出版第一本书《乡村居民》(《Сельские жители》),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63年开始:舒克申成为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并自编自导了电影《有这么一个小伙子》(《Живет такой парень》)。1964年:电影《有这么一个小伙子》(《Живет такой парень》)获得在列宁格勒举办的全苏电影节主奖,和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65年:执导的电影《你们的儿子和兄弟》(《Ваш сын и брат》)上映。长篇小说《柳巴文一家》(《Любавины》)出版,苏联作家出版社。参演电影《大海,你是什么?》(《Какое оно, море》),饰演若尔卡。1966年:参演电影《记者》(《Журналист》),饰演叶甫盖尼.科尔帕切夫。1967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舒克申劳动红旗勋章。1967年12月:舒克申自编自导的电影《你们的儿子和兄弟》(《Ваш сын и брат》)获得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瓦西里耶夫兄弟奖金。1968年:出版小说集《那里,在远方》(《Там, вдали》),苏联作家出版社。1968~1969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电影《怪人》(《Странные люди》)。1969年:由于在苏联电影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称号。1970:出版短篇小说集《乡亲们》(《Земляки》),苏维埃俄罗斯出版社。1971年:由于在谢尔盖.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湖畔》(《У озера》)中饰演工程师瓦西里.切尔内赫获得苏维埃国家奖金。参演史诗电影《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饰演马尔沙克.科涅夫。1972年: 自编自导的电影《土炕上的木凳》(《Печки-лавочки》)上映,并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伊万.拉斯托尔古耶夫。197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性格》(《Характеры》),现代人出版社。1974年1月: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红莓》(《Калина красная》)上映,饰演男主角叶戈尔.罗普库金。出版作品集《明月下的谈话》(《Беседы при ясной луне》),苏维埃俄罗斯出版社。1974年5月底:去顿河参演邦达尔邱克执导的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剧中饰演彼得.洛普欣。1974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我来给你们自由》(《Я пришел дать вам волю》),苏联作家出版社。1974年:电影《红莓》(《Калина красная》)获得第七届全苏电影节奖,由于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舒克申获得年度最佳男演员奖。1974年10月2日: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在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拍摄期间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终年四十五岁。去世后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1975年:由于在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中的出色表演,舒克申被《苏联银幕》杂志社举办的评选中评为年度最佳男演员。1976年:鉴于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在电影艺术领域的突出创作成果,被追授列宁奖。


世界名画《无名女郎》赏析及资料

克拉姆斯柯依 无名女郎

俄罗斯画家尼古拉卢卡舒克油画

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71年11月21日,由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举办的第一次画展在彼得堡开幕,克拉姆斯柯依展出了他著名的《无名女郎》,受到观众热烈的赞扬。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观赏者不能不为之叹服。
这是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得意之作之一。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眼神注视着观众。关于这位女士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推测比较普遍,一说是托尔斯泰小说巨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一说是她是一位演员,证据便是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画家究竟画的是谁?事实上作者没有透露过,直至今天这位美丽的女士的身份仍然是个谜。也许画家根本就是想要表现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不是某个人的肖像,而是许多人的综合体,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推测。克拉姆斯柯依注重性格刻画,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谈到脸部表情和细节的描绘:“需要有像喇叭一样响亮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同时,更重要的是,没有生气蓬勃的、表情深刻的描绘,就没有图画,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徒劳的。”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画面整个形象所体现的素描基础是如此坚实,给人以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近代欧洲肖像艺术中的精品。
回顾俄罗斯绘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辅基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这段时间。这是俄国封建社会初期对拜占庭文化的移植与古俄罗斯民族艺术的形成时期,在俄罗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彼得大帝到叶卡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这是俄国的改革和“欧化”时期,俄国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俄国艺术开始纳入欧洲文艺发展的进程,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国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上半期,这是俄国民族艺术的奠定时期。18世纪中期成立的皇家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批真正的本土艺术家,他们呼吸本民族的空气,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这也正是具有俄国特色的文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时刻。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即从批判现实主义到含有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现。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在关注现实和在与西欧广泛的交流中,以其题材、体裁、风格和手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在世界艺坛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当时的法国文艺并驾齐驱,各领一方风骚,各自推出了世界级的大师,组成了艺术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串明珠。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他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
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正举行宣布大金质奖绘画比赛题目的隆重仪式,学院委员会的成员,个个佩戴着奖章绶带,神色庄严地端坐在铺着暗绿色丝绒的长桌边。年迈的加加林公爵,用威严的语调宣读着学院委员会的决定:“庆祝学院成立100周年的大金质奖章绘画比赛,决定以《瓦尔加拉宫的宴会》为题:在宝座上端坐着由神和英雄环绕着的上帝,乌鸦栖息在他的肩头……狼追逐着月亮,跑过瓦尔加拉宫的拱门……。”就在这时,站在对面静静地聆听决定的学生中走出来一位身材消瘦、脸色苍白、留着稀疏短须的青年,他缓步走到院长的面前:“我们曾多次请求学院批准各自按自己的意愿创作画面,但是,委员会没有给予任何满足的意愿,因此,我们希望把自己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由美术家文凭。”他便是克拉姆斯柯依。学院委员会最终拒绝了14名学生的要求,并且宣布开除了他们。
于是,以克拉姆斯柯依为核心,这14名一贫如洗的青年学生于1865年组成了美术家合作工厂,刊登广告承接各种美术工作,成为一个愉快的、公社式的集体,他们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寻求艺术的光辉。克拉姆斯柯依主张艺术必须干预生活,关心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并具有坚强的民族性格。每到夏天,他们就到民间去写生作画;每当冬天,他们便从事新的创作,并且热烈地讨论大家关心的题目。“房子的壁炉里什么也没有点燃,但是却燃烧着每个人对俄罗斯绘画满腔热爱的熊熊火焰……”。1868年冬天,“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把美术家的作品送到彼得堡以外的地方去展览,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们的作品,从而打破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美术、左右评论的状况。1870年秋天,“巡回画派”的画家们共同商定了巡回展览协会的章程,宣布自己的宗旨是:“建立巡回展览协会的目的是使外省居民有可能认识俄国艺术的成就。”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这段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未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借用来形容这幅《无名女郎》,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1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