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谱】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光幻化成色彩,色彩是女性的。

因此,女性便是这世界的光。

Ambrosius Benson

一、心中的调色板

伦勃朗

女士肖像 1633

伦勃朗

年轻女子肖像 1632

Vincenzo Catena

女子肖像 1520

Quentin Matsys

丑陋的公爵夫人 1513

       无论年长与年轻,无论美与丑,只要一幅画中有了女性角色,就有了灵动的光线与色彩,千回百转的线条,和无法言喻的情愫。从肌肤到体态,从头发丝到手指尖,从眉梢眼角到首饰衣裳,都可能成为一幅画作的焦点,让人的目光哗汪久久停留。

达芬奇,女士肖像

米开朗基罗,埃及艳后头像

荷尔拜因,女性肖像

鲁本斯,女性肖像

       一幅画里面,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光,色彩,线条,女性。

      只要女性角色在画作中出现,必然是伴随色彩的。也许你要说了:素描中没有色彩啊?其实,除了画家的调色板,更加奇妙的是观众心中的调色板。心中的调色板的颜料是什么呢?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花草泥土的芳香,总之,回忆中的一切都是颜料,都在观众心中那块调色板上。

       拿文字举例子说吧,对于中国人来说,古诗词中对女子的描述就是一个用之不竭的颜料库:

松松宝髻 & 淡淡铅华

霞映澄塘 & 月射寒江

丹纯素齿 & 翠彩娥眉

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娇花照水 & 若有拂风

半弯凤眼 & 一点朱唇

轻云蔽月 & 回风流雪

      物渣 ……

       一幅画放在面前,你心中的调色板越是丰富,你看到的画中的色彩就越精彩。

       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幅画是要经过两次创作的,一次是画家本人,一次的观众自己。要想更好的理解感受一幅画,一定要有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思维。打个比方,一幅画发射出10个信号,而你只有9个对应的接收点,剩下一个接收不到岂不是可惜?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细腻起来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书。书籍会让一个人的情感变成沃土,不但可以破解画中千百年来封存的秘密,还能将这些秘密播种在自己的土壤中,长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二、佳人谱 · 作品欣赏

达芬奇

蒙娜丽莎 1503

基尔兰达约

女孩肖像 1490

基尔兰达约 女孩肖像

       特别喜欢基尔兰达约这两幅女孩肖像。这幅画没有找到创作时间,但是和上面那幅同样的装扮,同样的人,时间上相差应该也不多。

忘记谁画的了

Antonello da Messina

天使报喜 1475

柯罗

佩戴珍珠的女孩 1868

Piero di Cosimo

西蒙涅塔·维普茨的乱蚂仔肖像 1480

Antonio Pollaiuolo

年轻女子侧面肖像 1465

Filippino Lippi

两个人物的侧面

Filippino Lippi

女子肖像

丢勒

威尼斯女子 1519

       丢勒去过两次威尼斯,这可能是他第二次去威尼斯的作品。丢勒对威尼斯的艺术创作环境评价很高,在1507年他离开威尼斯之前给他的朋友Willibald Pirckheimer 写信说:在这里(威尼斯)我是一个绅士,在家里我像个食客。

Martin Schongauer

年轻女子肖像 1478

罗吉尔·凡·德·韦登

女子肖像 1440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画家,他的画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总是耐人寻味,画技也是叹为观止。

汉斯·梅姆林

玛利亚·波提那力 1470

       把这幅画和上一幅放在一起是因为,梅姆林和范·德·韦登的风格挺像的,容易弄混。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Sibylle of Cleves, Wife of John Frederick I 1525

     

三、‘爱与美’的维纳斯

Sérénade De Schubert 来自油画与艺术史 00:00 03:49

曲名:《小夜曲》

作曲:舒伯特

演唱:Nana Mouskouri

     维纳斯是掌管爱与美的女神,漂亮的女性形象自然经常出自于“维纳斯”的题材。 接下来,是德国、意大利、荷兰三个国家的画家所创作的维纳斯,可以对比欣赏,我把国家地区标出来了。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维纳斯

(德国)

       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审美真是相差很大,你看这位德国画家笔下的维纳斯,猛一看还真接受不了。

       这幅画和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那幅维纳斯构图很像,你觉得哪个好看?刚开始我觉得波提切利的好看,仔细一看,波提切利的还是好看,但是Lucas Cranach的也好看。前面那幅肖像画Sibylle of Cleves也是他的,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应该是同一位模特,这位模特还在这位画家其他作品中以女神的形象出现。我觉她一定是他心目中的缪斯。

       德国人的画都那么真实,即使是神话人物也带着一股真实的狠劲儿,人物总是有一种坚毅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丢勒 夏娃 1507

(德国)

       德国画家丢勒的夏娃,但和上面的一样也是站着的裸体女子形象,可以对比一下。

波提切利

维纳斯 1482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的线条总是那么有力量,对于人物的塑造,除了光和色彩,最重要的,我觉得就是线条了。

       那么线条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和画框差不多,是为了让这些幻化不定的美暂时地稳定下来。怎么形容呢?这种稳定不像是用钉子固定木板,也不像用砖瓦盖房子,而是像优美的器皿盛水,器皿在,晶莹剔透的液体便有了形状,器皿破了,便失去形状,渗入泥土,蒸发在空气里。

瓦萨里 正义女神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

       找不到瓦萨里的维纳斯,就用这个正义女神代替吧。

       这瓦萨里不只写了名人传,画的也是相当好的。这幅画是他给自己的房子画的,现在是瓦萨里故居,有官方网站,可以查看全部的作品。在谷歌上搜索Casa Vasari,浏览语言可以换成英文。

提香 维纳斯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

提香

乌比诺的维纳斯 1538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

贝里尼 照镜子的维纳斯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提香的老师)

       威尼斯画家虽说和弗洛伦撒画家比较,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和德国画家一比较,对比太大了。审美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洛伦佐·洛图

维纳斯和丘比特 1540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

鲁本斯

镜子中的维纳斯 1615

(荷兰)

彼得拉克

白衣女士

宗教为什么能预示世界末日?

公元1世纪:《马太福音》中有一段有趣的引自耶稣的话:“我老实向你说,这儿有一些站立的东西,应该没有体验到死亡的滋味,直到它来自们看到来自那个王国的‘圣子深随续研阶’。”这清晰地透露出一种信息:末日审判会发生于一生的任何时候。《启示录》也大胆地预测亮奏二维一个即将到来的最后审判日的日期:“哦,我很快就会来了,我的报答就是根据他的工作把我赏给每一个人。”这些言论是2000多年来基360问答督徒千年宗教崇拜的源泉后只,我们将在下面陆续看到这方面的证据。

公元2世纪:孟包局说主下了风模都里他努教(Montanists)可能是第一个得到普遍承认的信奉“世界末日”的邪教。该教由孟他努斯(Montanus)在公元155左右创建。他的信徒认为耶稣基督即将重返人间,在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建立一个基地,他们在那里一起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孟他努斯是一位有着巨大感召力的宗教领袖,可以用多种语言向教徒发表演说,但他所有的预言到最后都落空了。

公元970年3月25日:洛塔林王朝(Lotharingian)算士们认为他们在《圣经》中发现了证据:某个宗教节日的关联词预示着世界末日的时间。他们只是在第一个千年到来前夕散布世界末日言论的无数信徒的一部分。圣伯诺修道院的一个修道士给他们的国王写了一封信,抱怨了洛塔林人的做法:“由于天使报喜节指向耶稣受难日的传言数统攻清良杂事映几乎遍布地球每个角落,毫无疑问,这可能是世界末日。”在这个不祥的日子过去前,人们对千年的恐慌持续了至少 30年。

公元1284年:教皇英诺森三世预测耶稣基督将在这一年会再次降临人世。他预言的日期根据穆斯林信仰开始的日期,然后再在这一入师日期基础上加上666年而石蛋得到的。

波提深费离话第巴双切利的《神秘的诞生》:《神秘架无速再这群更死钢是的诞生》这幅油画出自意大么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之手,现收藏在伦敦国家美术馆。波提切利曾用希腊文在油画上题词,将16世纪初期称之为世界末日来临前的一个时期,也就是变让即素班约异规用组热所谓的“ 苦难日”,并预言基督将于1504年左右再临人世。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