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等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还有如何分类的。

真是服了,一楼真是个张冠李戴的高手。《呐喊》得作者是挪威人孟克,是表现主义的。美术史上根本不存在抽象派这一派别。所谓的抽象派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个笼统的叫法,所谓的抽象派可分为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热抽象(康定斯基)、冷抽象(蒙德里安)等等派别和画家(画家并不是都属以什么画派,有些画派只不过是后世的美术史学家为了便于归纳而定的,比如巴比松画派是因为有一些画家住在巴黎郊区风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寸而得名)。
印象派是因为莫奈在绘画沙龙中展出的《日出印象》,因为大众的不理解孤儿给同时展出的一些峰个相近的画家送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名字,其他人还有马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修拉属于新印象派,同莫奈等人的牙印象派是不同的)。
野兽派意识与于百姓的不理解而得到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名字,1905年,他与伏拉明柯、德兰、鲁奥等参加巴黎秋季沙龙油画展览,由于批评家路易·赫克塞尔发现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勒的雕塑置于马蒂斯所创作的粗野色彩的油画之中,惊呼“多纳泰勒陷于野兽之中”,野兽派因而得名。

抽象

抽象绘画(AbstractPainting)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抽象作风是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类似于音乐。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两类:

几何抽象 [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360问答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

抒情抽象 [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如何欣赏

对于抽象主义绘画的欣赏,观众应抛弃从传统绘画的内容、主题、情节方面去追究的传统观画方式,而多从画面形式给人的视觉感受、装饰功能方面体会。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抒受应正弦宪十鲁言密情抽象中的物象的象征含义是作者自己的理解。如康定斯基《黑色的正方形》中,黄三角形代表骑士的胴体,蓝三角表示他的头部,黄色的大皇苏刘图表表示马等。这是通常人不不能知晓的,而且画面表达的特定心境或毫加怕队仅给群速参神秘主义情感也是作者独特内心的感觉,这也是观众难以确维海督做谁供岩责切体会的,所以不必纠缠。第二,几何抽象绘画本身就没有内容或主题,更无可探寻。第三,现代绘画的发展早已超出摹仿论或现实主义,对艺术的欣赏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色彩实验、视觉舒适,神秘的画面氛围同样杀温续杀批批包养增阻可以和主题思想、摹仿技巧、社会或宗教内容一样作为欣赏点。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者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参与审美创造 ,如同欣赏交响乐一样,很难说喜头拉轮升州钱九你听懂了什么,若你能有所农贵如宁轮味将以电乎感动,有所联想,得到听觉享受,这就够了。抽象绘画则是视觉享受。

存在意义

抛开对个别抽象绘画本身细节的关注,我们把抽象主义绘画放到整个艺术史长河中,就可以知道,它在艺术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一是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早期绘画要么是表现自然物体形象的美,如风景、静物、人体等,通交止过摹仿来实现,要么是表现文学和宗教中的情节、内容等,通过构造逼真的形象来实现,而对于人的内心情感,精神思维等难以表现,只有通过诗拉其端怕握非价良面由某歌、文学等,这在莱辛的《陈那刑易拉奥孔》中有所论述。自后印象主义以来,塞尚开始打破扩师走些封营盟巴逼肖对象的禁锢,以概括的柱形、锥形形象来追求他所要达到的"艺术的真实",凡·高通过画面变形的笔触,夸张伤育哥根整艺硫剧绝会场的色彩表达主观情感,但他们仍然没有离开具体形象,仍然借助的是形象来表达主观意图,只有到了抽象主义这里,画家们终于认识到运用色彩、主观创造的形态可以表达和探索一种心理状态,哪怕是莫名的、神秘的内岩永未心世界,开始认识到无须客观物象,单是色彩、点、线、面等基本绘画语言也有自身的表现力实序景乐斗语械序向析乎,而在以前,没有物象谈绘画表现力是不曾有过的。

二是增加了绘画的欣赏点。以前人们欣赏绘画,是欣赏色彩、线、面所构成的美丽的物象,动人的情感等,色彩、点、线、面等绘画要素是造型的工具、媒介,如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纸张,可是抽象主义绘画通过色彩实验、构图探索,使人们终于发现,绘画中的色彩、线、面等也可以是直接欣赏的对象,也具有独立的美感,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人们欣赏绘画的狭窄角度。

三是基本确立了几何美学的独立地位,对于当时的建筑、家具、工业设计、装饰验末政深教日草矿沿艺术有直接影响(康定斯基、克利曾在包豪斯任教,蒙通重快养阻板资植连却上德里安的绘画对设计影响更不用样越国欢拉慢教肉低杆思说),对后来的硬边艺术,二战后的构成主义、光效艺术、色场绘画等艺术都有重要影响。

最早的抽象绘画作品是谁画的?

基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核心人物。他1880年生于西德的阿沙芬堡,1838年卒于瑞士的达沃斯。他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并曾在墨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05年,基希纳与几位朋友(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的、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绘画上,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向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

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明岁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

基希纳1903年所作油画《街道》,充分显示出他的画风特点。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味道。右边向橱窗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熙熙攘攘的行人,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大都市的那种特别的拥挤和繁华的气息。画家在勾画出人物瞬间姿态的同时,也给画面抹上了一层空寂、缥缈的感觉。画中的人物形象,那些妖媚的女人和踌躇的男人,实际上都被高度概括化了,不过是一些戴面具的躯壳罢了。他们仿佛幽灵一般,身不由已,飘忽不定,似在梦的世界里游荡。基希纳自己曾说:“也许作品不一定符合大自然中的形象,但更清晰地传递了我所看到的一切。”在这幅画上,画家以大刀阔斧的简洁线条和略带颤抖的笔触,勾画人物的形体。他把立体派的构成与野兽派的色彩有效地结合,并且渗入了某种哥特式的变形,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拆厅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

其实,康定斯基对于抽象绘画的思考,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895年莫斯科举办的那次印象派画展上,他的脑子里便已经萌生了有关抽象绘画的念头。当时,法国画家莫奈所作的一幅题为《干草堆》的油画,使前来观展的康定斯基极为震惊。他曾在其《自传》中叙述了他当时的反应:“我突然第一次看到一幅绘画,它的标题写着《干草堆》,然而我却无法辨认出那是干草堆……我感到这幅画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不激御睁存在的。但是我怀着谅讶和复杂的心情注意到:这幅画不但紧紧地抓住了你,而且给你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色彩经过调合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力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绘画竟然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和光辉。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怀疑客观对象是否应该成为绘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果说,这次的经历与感受,使康定斯基对“客观对象是否应该成为绘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的问题,产生了最早的疑问,那么,他在1908年某日无意中被他自己的一幅作品所打动的经历,则使他最终坚定地站到了彻底否定绘画的再现性因素的立场之上。他在其《自传》中写道:“一天,暮色降临,我画完一幅写生后,带着画箱回到家里,突然我看见房间里有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这幅画充满着一种内在的光芒。起初我有些迟疑,随后我疾速地朝这幅神秘的画走去。除了色彩和形式以外,别的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而它的内容则是无法理解的。但我还是立刻明白过来了,这是一幅我自己的画,它歪斜地靠在墙边上。第二天我试图在日光下重新获得昨天的那种效果,但是没有完全成功。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辨认画中的内容,而那种朦胧的美妙之感却已不复存在了。我豁然地明白了: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画。”

康定斯基这里所说的“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画”,意思是说,画中具体的物象,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辨认现实事物的歧途,干扰了对“内在精神”的呼唤与感悟,也干扰了对绘画本身的观照,从而使绘画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于是,抽象主义的艺术观念在康定斯基那里最终彻底地形成。他指出,对于绘画来说,抽象的形式是最具表现性的形式,“形式愈抽象,它的感染力就愈清晰和愈直接”。因而,他开始在画中寻求非具象的表现。他先是用水彩和钢笔素描作尝试,把内心涌现的意象表现在画中。这幅作于1910年的水彩画,便是他在这种实验过程中画出的。在现代艺术史上,这件作品被视为最早的一幅抽象绘画作品。这幅水彩画,以稀薄的乳黄色涂底,轻灵的笔触勾画出不规则的色彩与形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

1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