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中的“三一律”引申自哪位古希腊先贤的著作?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非常经典的戏剧结构理论之一,又被称作“三整一律”,很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创作戏剧构架以及故事发展的规则。从源头上来讲的话,三一律是从亚里士多德的《逗亩诗学》中延伸出来的。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戏剧在有限的篇幅中以及时间中“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虽然有次要情节,但是并不能与主要情节相冲突。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不能跑题”。同时他还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事件的发展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框架里,其实指的是演出时间的好指明长度友告,。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了“三一律”,后来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进一步的在创作戏剧与研究戏剧的过程中不断的确定与推行,可以说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这与当时路易十四的政治美学以及文艺欣赏追求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法国宫廷的文人们都根据“太阳王”的品味以及要求行事,最终制定了“三一律”,总结性的反应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在此书的第三章中写道:"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
"也就是说具体的规定上要求戏剧在创作的时候,时间、地点以及行动这三个要素要保持一致性,进一步讲就是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昼夜之间,地点也是一个场景而在情节上也要严格服从于同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