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橡禅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名词解释

6、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备薯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仿如者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1、服务于教会上层和宫廷贵族,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3、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讲究光线的运用,追求戏剧性效果。4、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结合。
13、伦勃朗: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画家,在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等多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一生坎坷却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把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其肖像画深刻揭示了各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科》《夜巡》及大量的《自画像》等。
14、维米尔:17世纪荷兰著名的风俗画家、“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喜欢用蓝、黄两种色调描绘市民家庭妇女的日常生活,着重刻画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造型简洁洗脸,画面充满宁静、安适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等。
15、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于法国的艺术思潮,目的是歌颂王权、服务宫廷。①重理性。强调纯客观的描写,排斥情感与想象。② 重典型。强调普遍的典型的表现,排斥特殊的个性的表现。③重古代。 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以历史、宗教和神话为题材。④重素描。注重以线和轮廓为主的素描造型,强调简练、明确、清晰的艺术语言。
16、罗可可: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居统治地位的艺术样式,也称“蓬巴杜风格”。它以上流社会贵族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追求轻盈纤巧,精致细腻的风格,趣味甜俗,充满脂粉气。罗可可艺术表现在造型艺术的所有方面,绘画上以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为代表。
17、华托:18世纪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代表画家,他创造了一种绘画新样式,即描绘盛装的青年男女在大自然中聚会、游玩、谈情说爱等享乐场面的雅宴画。他在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景象中营造出梦境般的优雅气氛,但总是带有淡淡的哀愁。代表作《舟发西苔岛》《热而桑画店》《小丑》。
18、戈雅:戈雅是18世纪西班牙画家,浪漫主义美术的伟大先驱,他与大卫同时代,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战斗激情,包含讽刺、幻想、夸张等因素。对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铜版组画《奇想曲》《战争的灾难》,油画《裸体的马哈》《着衣的马哈》《查理四世的一家》《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等。
19、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兴起于法国而风靡西欧的艺术思潮。新古典主义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它遵循古典法则,选择严肃主题,追求塑造的完美,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是大卫和安格尔。
20、印象主义: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后遍及欧美各地的美术流派,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其特点:追求瞬间的视觉印象,以自然景象和当代日常生活的片段入画,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主张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来表现明亮、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中特别注重对外光的表现,提倡户外写生。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是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
21、新印象主义:继印象主义之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这派画家根据光学科学的色彩分割理论进行创作,不在调色板上调混颜色,而是将各种纯色的小点块并置在画布上,以取得印象主义所追求的光感和色感。因此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分色主义或分割主义,代表画家:修拉、西涅克。
22、后印象主义:广义的指继承印象主义并加以变革的各个不同流派,狭义的指塞尚、高更、梵•高等人的创作方法。他们接受印象主义的用色方法又加以革新,不满足于印象主义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一般不表现光,而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体积感及装饰性等,对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
23、立体主义:1908年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画家在法国推出的美术流派。立体主义否定传统绘画中的定点透视,试探以动点透视多方向去观察和表现物体,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多个视角的几何切面,然后再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组合,从而彻底摒弃了物体的自然形象。《亚威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
24、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长期在法国活动。1908年与勃拉克创立了“立体主义”的画风,后来又出现过“新古典主义阶段”,并一度深受“超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他是画家、雕塑家、陶艺师、书籍装帧和插图艺术家,曾多次以自己艺术作品声援世界人民正义的斗争,代表作有《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他那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语言,毫不疲倦的探索精神,对于西方及世界20世纪艺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5、巴黎画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活跃在巴黎的画家虽然没有参加任何流派,但与现代艺术运动联系密切,对20世纪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称他们为“巴黎画派”。巴黎画派的画家来自世界各地,各具独特的风格与个性,其作品大多有着浓厚的抒情性,力图表现无根、思乡、贫困和忧愁等内心感受。代表画家有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法国的卢梭、俄国的夏加尔等。
26、抽象表现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纽约的艺术思潮,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它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反对以往绘画的完整性与技巧性,反对“形象”和“形式”,推崇即兴式的创作与技巧的自由发挥。以波洛克为代表。
28、波普艺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英美的艺术运动,代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一类非具象艺术的反叛,以干净、硬边的精确画法为特征。波普艺术家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艺术和工业机械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和其他印刷品)加以普及。它是一种消费文明的艺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

求名词

来自时代不断前进,探索表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创作行为已经成为艺术家们一个永恒的追加运防求,艺术家们的创作已随心所欲地借鉴各方人文环境及跨越本土历史文化的原型.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无论是社会性的、风骨性的,或是观赏性的,都是在自身的审美意识指导下培育出的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力,以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行为.宏观层面上,我深信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代表着主流方向.但是,目前存在着很多被扭激防西七民官微搞曲甚至是荒诞的审美和创作行为,我认为,人们也应该对被扭曲了的360问答审美意识和毫无道理的变形夸张有较清楚的“认识”.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与夸张同杂技演出中高难度的丑角表演一样.充当丑角的演员除需具备过硬扎实的传统功底外,还要比主角演员的技能高出一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些惊险的表演动作中不至于露出破绽.一般功底扎岁直坐翻导实的人物、动物画家的作品中,第杂原玉输耐座水土补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个性化的助粒法变形夸张,这正是艺术家长期追求写实画风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大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有不太理智的激情,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较高的审美高度,加之有娴熟的笔墨技法,自然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变形夸张的艺术内涵,所以混州径特较握说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传统功力是创作行为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对于当今中国画坛众多艺术家们的审美意识,我超呼益变田突全们无法逐个给予定重南买使教位,但就当今美术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将客观存在的物象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创作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和谐.什么是美?美在哪里?我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素应清简煤伤市月争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作用.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质略但妈斯江对味究席冲.如大西北的黄土高坡、西部边陲的天山都是以房害药觉支朝粮绿承机注粗犷、深沉、雄浑、苍凉见美,江南一带皆以青山秀水细腻而见美.这些形象美在于它们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客观事物的美是美的观念的根源.当然,人之所以认为某一物象美,是和他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的心境鸡村触迅顾持化院冲雷乎及他本身的思维倾向等因素有关,但不能影响客观物象美的本身,大凡美术工作者都应熟知这一原理.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与孔子、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那些人讲美学的时代不同了,与车尼尔雪夫斯基等人讲美学的时代不同了,我们目前的理论也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建立的美学理支久黑胜委银居药论并不完全相同了,它正随着我们改革时代各类文艺可背神血粉歌带意创作中体现出的强烈审美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有雄心余使益历缩、有气魄把西方美学史从柏拉图一直到车尼尔雪夫斯基和中国美学史从孔子到鲁量攻也传刘鲁型万坚因迅先生的美学论著,都作一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和总结,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我们美术工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识是有相当价值的.我们且不说这对将来会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就对目前我们绘画当中面临的一些不正常甚至是荒诞的变形与夸张,也是一次很好的认识和对照.
我认为,绘画当中的变形与夸张应是很平静地由写体影菜草实逐渐演变形成的,绝不是最初直接进入或是人为的刻意追断求,应顺其自然,切不可盲目.我们从事的是美术工作,作为“美术”二字,它遍及于大千世界,因而有着很深很广泛的内涵,并且和人们周围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正待艺术家们去发掘去提炼.而我们画家中有这么一部分人,由于他们不注重加强自己的学识功力、艺术修养,加之天赋气质、思想境界等众多因素均不到位,辨别能力较差,还有极个别人梦想着一夜之间的轰动效应,因此不去扎扎实实地从生活中提炼,而是东挖一些西抄一些地凭空想像,搞一些不符合创作思想内容的变形,变得奇丑无比,十分离奇甚至荒诞至极,并且编造出一整套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创作理论依据.加之个别外行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时髦”也就在“一夜之间”成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石涛”、“八大”或是“马蒂斯”、“毕加索”.
实质上这批所谓的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的个体,其创作行为、创作意识及思维方式皆是一片空白,甚至是欲盖弥彰,即使有也是粗制滥造的涂鸦鬼画,满纸皆是奇丑无比的大头鬼或是支离破碎什么也不是的胡涂乱抹,这怎么可以和石涛、八大、青藤、白阳相提并论呢?这甚至是对艺术的亵渎,对社会的欺骗.他们没有扎实的写实功底,也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更没有耐得住寂寞历经数十年的砚边生涯,而是想从丑剧角色入手而获得较高的知名度而已,殊不知充当丑剧角色的演员也须具备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正如有一相声中说的,一位画家在扇面上画美女,结果将美女画成了张飞,又将张飞改成怪石,最后干脆把扇面全部涂黑.我想这位“画家”也想把美女画得漂亮一些,只是他没有画美女的功力,更谈不上审美意识,结果把美女画成了张飞,侥幸的是这位画家始终没有把美女变张飞这一过程与石涛、八大有过什么挂靠.
从原始社会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巴洛克与罗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柏拉图到车尼尔雪夫斯基,漫长的历史已证明了人类的美所包含的一切.人们的认识最终还是在健康向上的实实在在的真善美的艺术主导轨迹上发展,深信这是必然的结果.或许有人说这些“主义”和“流派”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我认为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之说.众所周知,东方文化大多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省的、静观的、象征的和精神的,而西方文化大多是个体的、分析的、进取的、理性的和物质的.东方人较注重纵向深入细致的研究,而西方人则喜于横向的开拓和创造.东西方的绘画无论怎么演变和发展都不会与满纸的涂鸦鬼画有丝毫的联系.可能有人会说到罗丹的“欧米哀尔”,那是因为作者透视了她的心灵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另一种美感.非洲艺术家凭借着自己地域独具风采的黑色美感制作出一尊尊变形夸张的女性雕塑艺术形象,给人一种全新的别开生面的艺术享受.这就是非常成功的变形与夸张,因为它不仅仅是非洲黑色艺术形象的高度浓缩和再现,而且与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觉和思维空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有件事我至今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非要把什么都不是的满纸涂鸦的“作品”分析得非常到位并且还要与毕加索相挂靠?我不由回忆起儿时语文课本中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所描述的“凡是看不见皇帝身上新衣的人都被称之为最愚蠢的人,凡是赞美皇帝身上新衣的人都被称之为最聪明的人”,看来我只能充当前者.
也有人试图以“绘画性”来掩饰自己那些苍白无力的涂鸦.绘画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主体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与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也就是绘画专业特性,这是个与模仿自然形体相联系而又相对立的概念.“绘画性”并不抵制写实,却不允许完全模仿.少儿绘画作品中往往绘画性较强,但很单纯、很拙趣、富于想像,与原始绘画很相似,因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相对地突出了印象的鲜明性,自然经常似是而非.
这是绘画性在变形夸张方面的良好说明,但这是无意识的变形与夸张,或是因绘画上力所不能及造成的.这与社会上的那些“石涛”、“八大山人”、“毕加索”的满纸涂鸦所谎称的所谓“绘画性”有着截然的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地追求童体绘画性,就好比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学小孩的童音,让人们啼笑皆非.
我一直很赞同徐悲鸿先生在国立艺专开学典礼上旗帜鲜明地告诫同学们的话:“你们学毕加索、马蒂斯就不要来这里学习,你们在家里就是毕加索、马蒂斯.”然而从1953年9月 26日徐悲鸿逝世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我曾反复思考过徐悲鸿先生的这一段话,石涛、八大山人、马蒂斯、毕加索的时代都已成为过去,20世纪也已悄然离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我们不宜把目光经常固定在历史曾经有过的某一高度,艺术家应以全新的审美意识,以最强的个性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以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完成自己的创作行为.这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正确认识和实践艺术中的变形仍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上某些自命深刻而毫无艺术生命力甚至就连他们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的“名士涂鸦作品”,其人为的炒作、浮夸、不实等行为,我想,就让社会和生活使他们清醒吧.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