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油畫作品賞析


瑞士日内瓦油

這句話的意思是:瑞士處非劇數日内瓦的景色遠近聞名,這裏的湖光山色就像油畫一般美麗。瑞士是西歐的一個國家,日内瓦是瑞士的一個城市。


通過舉例談談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特色(至少500字)

中國山水畫不講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說不太在意畫得逼不逼真,而是講究畫的神韻意境,以簡潔飄逸的筆法給欣賞者帶去精神上的享受。 1、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寬廣,氣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間見萬裏”“氣象萬千”的氣度。 2、有深度,一層一層,向遠延伸,無有窮盡的感覺。 3、層次感要鮮明。塊面要分隔開,讓人感覺不同塊面,立即知道各個塊面之間的前後,左右關系。 4、你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遍文章的中心,應重點描寫,交代清楚,其它的襯托部分強調意到,寥寥疏筆,點到爲止,中國畫強調意境,可以意到筆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則會沖淡主題,畫蛇添足。 5、山水畫中山石,樹木力求新,奇,怪,險。讓人有種新鮮感,兇險感。容易吸引觀衆,打動人。 6、要達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筆墨來表現的,所以這是筆墨功夫非常重要,應不斷練,一副畫的層次高低,觀此立杆見影。否則你再好意境無法達到。 7,山水畫高層次,實景刻畫是次要的,關鍵是“虛”的部分要處理好,說起來容易,要做好,卻很難,因爲“虛”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産生的,搞不好,一副畫就因此搞壞了。這也是水平的問題。一般達到中等水平的畫家,寫實一般問題都不大,要“虛”得好,就相當于寫意畫,難度相當高。“虛”的部分,就是給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體現的部分。非常重要。 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見解供大家參考;第一、“奇”;中國古代畫論中既強調多樣性又強調統一性多樣性即反對平鋪直叙,反對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訣》:"千岩萬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叠(山獻)層巒但起伏峥嵘而各異"。同時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變化,要有強烈的比照。"既追險絕,複歸平正。"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通常不畫缺少對比的平原景色,總是喜歡表示地形地貌對照強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關山行旅圖關仝,五代宋初長安人。早年師荊浩,後又師唐代名家王維、畢宏等,有出藍之譽。喜作宏偉山勢,求意境。第二、“遠”;具體說就是散點透視。中國宋代的山水畫家王微說:"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緻》中則提出山水畫的“三遠”表現法。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不采用西方那種平視靜觀構圖“所見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視點活動的“三遠”表現法。這種體現法與古代的走馬燈或今天電影表現手法的"搖"相似。所以中國畫的畫幅,若不是縱長的條幅,立軸就是橫長的橫卷。或者說一幅中國山水畫中,不論是以高遠、深遠、平遠中的哪一“遠”爲主,但都結合以其他的二“遠”,總之是追求一個“遠”字,打破了光陰和時間的限制。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緻》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巅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中國山水畫往往在一幅畫中有"高遠"讓你體會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勢逼人,如身臨其境;有"深遠"讓你感到山重水複,深邃莫測;有"平遠"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打破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視、俯視和平視等散點透視來描繪畫中的景物。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飛瀑,令人神往。接着是層巒疊嶂,山丘連綿。境界随之一變,危峰兀立,棧道盤曲,凸現中國山川無比壯闊雄偉的氣概。随着山巒盡處,江水蜿蜒而來,逐漸進入丘陵地帶,畫面也漸漸開闊。最後是一望無際的煙波,遠處平坡遠浦,漁舟搖曳;近處山村水廓,屋舍俨染,正是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全卷波瀾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見鈎皴墨竹;水紋用筆纖細,一覽無盡。 重視立意構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藝術形象是爲了表達内心與外界之間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裝飾化與誇張變形的手法,爲對象傳神,爲作者達意”;創造了獨特的“計白當黑”審美觀念,所以中國山水畫使用的色彩是以墨爲主,以色爲輔的,這種化繁爲簡的創作方法更符合中國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種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國畫雖多水墨畫,但是也并不是厭惡和排斥色彩,反倒有水墨淡色與重着色的畫法。在墨與色的關系上,一種是以墨爲主,以色爲輔;另一種是墨不礙色,色不礙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古畫論中的“随類賦彩”,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而是經過畫家們多年的總結和經驗得出的對自然物象概括的認識。并不是像印象派那樣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變化,中國山水畫隻講究四季的區别,對自然風光的描繪講究“點到爲止”的态度,主要還須欣賞者進行“二次創作”去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油畫在起源及發展的初期所處曆史環境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古畫論中的“随類賦彩”,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而是經過畫家們多年的總結和經驗得出的對自然物象概括的認識。并不是像印象派那樣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變化,中國山水畫隻講究四季的區别,對自然風光的描繪講究“點到爲止”的态度,主要還須欣賞者進行“二次創作”去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油畫在起源及發展的初期所處曆史環境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起初的油畫是服務于宗教的,表現的是身和仙境。後來,許多著名的畫家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是單一的以基督教爲題材的創作已不能表達自己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所以,他們逐漸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并直接描繪。這樣不但使宗教題材的作品明顯帶有的現實世俗的因素,也使後來的風景畫家走上了完全描繪現實生活實景的道路。這樣就讓生活中鮮活的色彩進入了西方風景畫,也因此讓西方風景畫在色彩的表達上比中國山水畫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早期的作品隻是對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質感、不同的色彩進行描繪。後來,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畫家們對光的認識逐漸深入,以及光與色彩關系也了解的較爲深刻,因此這時候西方風景畫的色彩表達更爲豐富。通過莫奈、西斯萊等人的作品我們大緻可以看到西方風景畫對色彩表現的細緻和美麗。


12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