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象征主義對中國詩歌發展的影響。
衆所周知,1917年前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爲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帶來了動力與契機。而以新文化運動爲背景的五四文學革命則是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開始的标志。“文學革命既是文學發展自身孕育的結果,是社會變革與社會轉型的産物,而外國文藝思潮的影響,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因。”①
“‘象征主義’是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最早的一個流派,它的出現,是歐美傳統文學和現代派文學的一個分界線。”②它首先興起于19世紀中葉的法國,後來波及歐美諸國,興爲一代詩風。象征主義運動可分爲前後兩期。前期從19世紀中葉到世360問答紀末,主要代表詩人有魏爾倫、馬拉美和韓波。1886年,法國青年詩人讓·莫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義”這個名稱,并發表了《象征主義宣言經流編今器媽距待才土引》。前期象征主義主要興盛于法國,體裁則主要是詩歌。後期象征主義始于20世紀初,到20年代繁盛一時,并由法國傳播到歐美各主要國家,這一時期的輪長資社仍英象征主義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了同期其他一些現代主義流派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新的特點。此時的象征主義也由詩歌擴展到了戲劇等其他領域。主要代表詩人有:瓦雷裏;艾略特、龐德;葉芝;裏爾克等。愛倫·坡·波德萊爾被認爲是象征主思壞皮遊下工誤題義文學的先驅。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義戲劇家,他的及毛需端夜金代表作有《青鳥》等。
象征主義的基本主張是詩願外華喜口各凱農歌應當表現自我的“内心夢幻”,反對再現現實,并強調要努力捕捉一瞬間的感官辦受和幻覺。在表現方法上,他們反對直陳其事和直抒胸臆。他們善于運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聯想,以構成一種朦胧、銀灰、謎語般的藝術風格。
象征主義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後,因其手法與中國傳統詩歌有着明顯的一緻之處,所以更易被中國作家接受。如周作人就認爲“象征是詩的最新的寫法,但也是最舊,在中國也‘古已有之’”。③興、隐喻與象征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因此,“除了大城市節奏、工業性械飛比喻和心理學上的新奇理論之外,則獨西方現代詩裏幾乎沒有減存情主讨序邊任何真正能叫有修養養營那管片答一見藥整支的中國詩人感到吃驚的東西。他們一回顧中國傳統詩歌,總覺得許多西方新東西是似曾相識。這足以說明爲什麽中國詩人能夠那樣快那樣容易地接受現代主義的風格技巧。這也說明了爲什麽他們能夠有所取舍,能夠駕馭和改造外來成分,而最終則是他們的中國品質占了上首意教省燈水異造代風。”④
按象征主義對中國詩歌不同發展階段的影響,具體而言,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一)早期象征詩派
早期象征詩派以李金發出版于1925年的詩集《微雨》爲起點,活躍于20年代中後期,主要代表詩人有: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頻等。
李金發的《微雨》、《食客與兇年》、《爲幸福而歌》三部詩集都可視爲象征主義力作。李金發将詩視爲“個人靈感的記錄”,主張寫詩“不怕人家難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隻求發洩盡久模介列但書位胸中的詩意就是。”正因其詩歌視劑構軍步語言的晦澀難懂,讀他的詩如同“猜謎”。
他的詩歌比喻奇特,“記經際再雖注九化被客憶”有着粉紅色的顔色,甚至會發出奇臭。“衰老的裙裾發出哀吟。”“我的靈魂是曠野的鍾聲”……他還創造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意象,并緻力于這些意象的奇特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如;能濺出血來的死葉,夕陽之火等等。
總之,李金發的詩深還船受象征主義的影響,形式新奇、怪異、突兀。
王獨清的《聖母像前》以“漂泊、頹傷、死亡、墳墓”這些象征主義的母題作爲其詩歌的基本主題,更多地渲染了病态感情,抒寫了異國情調。
穆木天、馮乃超則注重追求聲音與顔色的朦胧美,講究音樂與形式的美感,視其爲情緒和心靈的形式。蓬子的《銀鈴》、胡也揚區組電角粒取壓烈頻的《也頻詩選》等詩集都帶有濃厚的象征主義色彩。
(二)“現代派”詩歌
1932年5月,施哲存創辦文藝刊物《現代》,詩歌在這一雜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刊發了戴望舒、施哲存、李金發、何其芳、徐遲等人的大量詩作。這些詩在題材選擇、審美趣味、語言風格及藝術表現手法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以刊物爲中心,形成了一支以戴望舒爲領袖的較穩定的詩人群,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現代詩派”。現代派詩人主要受到了前、後期象征派詩歌的影響,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現自己相結合的朦胧美。在表現方法上注重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詩歌意象繁複、内涵豐富、組合奇特,有“意象抒情詩”之稱。
戴望舒的詩作吸取了象征派的某些表現手法,與李金發的過分晦澀與難解不同,他的詩雖也同樣注重暗示,但并不難理解,反而具有一種朦胧的美,委婉地展現了詩人的主觀心境。《印象》與《古神祠前》都将不确定的複雜的主題隐含在各式意象裏,讀起來回味無窮。《我的記憶》中的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如煙卷、筆杆、酒瓶等,拉近了與讀者間的距離。從《我的記憶》後,戴望舒着重于描寫感覺的複雜性,并賦予感覺以豐富的心理内涵,寫出了自己的微妙感受。即如他曾評價法國後期象征派詩人果爾蒙的詩“有着絕端的微妙–心靈的微妙與感覺的微妙、他的詩情完全是呈給讀者的神經,給微細到纖毫的感覺的。”⑤
此外,何其芳的《漢園集》、《預言》往往通過一個客觀的象征體來抒寫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且還有法國象征派追求音樂美的特質。後期的《古城》、《夜景(二)》以後,則具有了艾略特詩歌的某些相似特點。從卞之琳的《魚目集》、《漢園集》中我們也可看出他同樣也受艾略特的影響較深。
(三)“九葉”詩派
“抗戰爆發後,現代詩人群急劇分化,現代詩潮就越過了‘黃金時代’而走向衰落,其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則爲40年代的‘九葉詩人’所繼承和發展。”⑥“九葉”派的主要詩人有: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們以《詩創造》和《中國新詩》等刊物爲重地。他們的詩歌更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反對一味地主觀抒情,傾向詩歌轉向内心。如穆旦的《活下來》,唐祈的《三弦琴》等,都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
在藝術上,他們緻力于新詩的“現代化”建設,努力使詩成爲現實、象征、玄學的融彙體。在語言上,他們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表現技巧,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韌性和彈性,豐富了中國新詩語言的表現力。“九葉詩歌的出現,使中國新詩中現代主義詩歌進入了一個總體成熟的階段,大膽地借鑒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同時大膽消化和創新,則是他們成功的内在機制。”⑦
“九葉”詩人有共同的思想藝術傾向也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特風格。穆旦是其中風格最濃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詩人。他先後有《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等詩集問世。“穆旦對生命意識的自覺感悟與理性沉思中,又交織着他對人類命運、曆史沉浮和民族憂患的沉思,使他的詩以痛苦的豐富和感情的嚴峻著稱。”⑧鄭敏偏愛描寫靜态,從中體會生命情趣,如《金黃的稻束》。陳敬容則長于動态描寫。杜運燮在《滇緬公路》中贊美了堅忍的民族精神。
總之,象征主義對中國現代詩歌的方方面面都産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我們一再研究,從中汲取營養。不管是對過往創作成果的研究、經驗的總結,還是對今後的創作、理論方面的指導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23.
②陳慧.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 41.
③周作人.《揚鞭集》序.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263.
④王佐良.風格和風格的背後.人民日報出版.1987. 83.
⑤戴望舒.西萊納集·譯後記.戴望舒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1989. 236.
⑥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 1917-1997(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5. 304.
⑦⑧陳維松.論九葉詩派與現代派詩歌.文學評論.1989.第5期.
參考文獻:
⑴呂周聚.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國化的内在規律探尋.文學評論.2001.第4期
⑵陳慧.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
⑶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 1917-1997(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⑷吳中傑.吳立昌.中國現代主義尋蹤.學林出版社.1995
⑸肖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⑹唐正序.陳厚誠.尹鴻.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⑺趙樂甡.車安成.王林.西方現代派文學與藝術.時代文藝出版.1986
張紅,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2006級碩士研究生。
外國文學的十個流派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腔改然主義,唯悄圓伏美主義,象征主義,存在主義,拉美魔幻啓攜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意識流,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