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又要到了,送了礼老师就会对你孩子好?

英国人看重法治秩序下的平等,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但疏远了人际关系,所以英国人总是冷冷的,与他人保持着距离;中国人更看重人情,以此突破严密统治下的体制壁垒,以额外的精神与物质投入,换取生存与发展权,所以中国人会时不时地很热情,近乎拥挤地相互依存。

教师节又到了,虽然今年的9月10日是周日,但丝毫不会影响中国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玉壶冰心”。微信里满满的祝愿自不用说,精神之外的物质刺激也慢慢成为标配,蠢蠢欲动。

在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尊师重教一直是传统。除了对“孔圣人”及其学说的尊崇与景仰外,人们还对教育的功利性垂涎三尺,由此“惠及”老师。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中,对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开始推行的察举制大加赞赏,认为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

而所谓察举制的核心,无外乎知识(举秀才)与道德品质(举孝廉)的考核,受教育的程度是其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200平新古典主义四居

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把教育与社会地位的升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官方制度的认可与巩固。

在这样的制度下,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把教育功利化,读书的出发点是“有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做官,做官能发财。

而教育的施动者(或者说发起者)教师也首当其冲,受到功利化“重教”的影响。

学生送礼,或出于尊重,但更多还是隐藏着功利目的,希望老师能给予“特殊照顾”。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很快蔓延到整个班、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没有送礼则变成小众,惴惴不安,迫于压力和人情,也只好就范。

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有些老师因为待遇不高,反而以收礼作为新的经济来源,所谓“靠山吃山”,这与政府权钱交易的性质是一样的。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的留学热潮愈演愈烈,中国留学生的“钻营”也超越了国界。

我十几年前去英国留学前,也准备了些北京奥运会的纪念章、钥匙链等,准备教师节、圣诞节送给英国老师。

到了英国才知道,这里没有官方的教师节,大的节日也不过圣诞节、复活节而已。真正能有所谓“送礼”场面的除了生日、婚礼,也就是圣诞节了。

英国人之间的“礼”寒酸得不可思议,平时轻易不言请客吃饭,即使是喝咖啡都各付各的,好不容易到了圣诞节,也不过是一张小小的纸质贺卡,上面轻描淡写的一两行祝辞。

中国人最看重的“拉关系”,在这里却几乎清一色的表面文章。

留学生中,除了中国同学,还很少有送礼的。无论多么廉价的礼物,都会引来英国老师睁大眼睛、捂住嘴、连声赞叹Fantastic(好极了)、再搭上十几个Thank you,而且还特别愿档薯意在擦肩而过的别的老师面前吹捧一番,表示无限的喜爱和感谢。换句话说,英国人会给足送礼人的面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有这样的反应,也要看你送什么。“小恩小惠”、仨瓜俩枣的礼物,英国人接受得很爽快。贵的就不行了,包括大学在内的英国机构接受礼品的单价不得超过50英镑(约合四五百元人民币),否则就是受贿。

钱,英国老师不会收,为了几百、几千英镑而丢工作,不值当;给几万镑,对送钱的人不值当搏蠢纤。

再说请吃饭,有可能“吃了白吃”。我在做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期间,有一次陪同英方副校长拜访国内合作院校。中方院校请客,十人的大圆桌,上了十二道玉盘珍馐,还不包括主食和水果,酒是国窖级的佳酿,敬酒的礼数一圈一圈的。酒足饭饱,一边送客,合作方的同仁还与英国大学的教授私下聊着基仿,希望帮教育厅领导的孩子解决一下留学问题,教授们则点着头回答:

Fine. I will keep an eye on this. Will you send me an email then?(好,我会关注一下,你能发给邮件给我吗?)

不过,被托办的事基本上的回复都一样,“你最好与xxx联系,我不负责这项业务。”即使托对了人,答复也一般是“按照学校的入学规定……”

其实,英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远没有中国这么紧密。英国人看重法治秩序下的平等,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但疏远了人际关系,所以英国人总是冷冷的,与他人保持着距离;中国人更看重人情,以此突破严密统治下的体制壁垒,以额外的精神与物质投入,换取生存与发展权,所以中国人会时不时地很热情,近乎拥挤地相互依存。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资深自媒体人,获评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同时得到腾讯教育、新浪教育、一点资讯教育频道的关注和支持。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