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象
韩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360问答法国象征主义派诗人。15岁就开始用拉丁文写作诗歌,显示了超群的诗才,17岁创作出名诗《醉船》。1速映础司富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诗人来到巴黎,作诗对巴黎公社表示同情,写作著名的诗篇《让娜·玛丽的手》。中、后期,诗人转向自我探索的诗歌冒险过程,人生、社会、理想、现实在诗人的心灵世界折射出黯淡的光芒。诗人开始集中抒写自身的幻觉、梦幻和体验,尤其是后期他的诗作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27岁时,天才的诗人随即搁笔,中断了文学生涯,热衷于冒险、旅游、流浪,曾经漫游欧洲。其主要作品是:《献给音乐》、《山谷的沉睡者》、《醉船》、《地狱里的一季》和《灵光》可鲁岩板见优清担刻穿段等。
韩波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他继波德假莱尔之后,与马拉美、魏尔伦被称模径烟结首呢整继决温为三大著名象征派诗人。韩波发展了波德莱尔的“相应说”以及诗的暗示胶必早格分还情作用。他认为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他的《元音》、《扬克测联张居先预文学的炼金术》等诗,形象地发展了波德莱尔的“通感论”,而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丽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脍炙人口。一段时克胡期内,象征主义诗歌在法国辉煌一时,并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通灵者”韩波发明了“文字炼金术”,创造出了“新的花、新的星鲜、新的肉和新的语言”。
韩波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象征主义者力求发现(或破译)隐藏在日常事物后面的真实,超现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幻想创造事物之外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将,韩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比较激进的一位。
韩波的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1871年9月少年韩波款应魏尔伦之邀来到巴黎,很快便靠《醉舟》一诗声名大噪。在这部诗中,诗人自比一只无舵无锚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波逐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粉就错神坚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措笑品。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母音》中,韩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字母,然后通过具体官数延名余试绝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之游令输革风图源套的境界。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
虽然韩波和魏尔伦关系十分密切,曾一度和魏尔伦发害生同性恋情,但两人的风格却大不相同。魏尔伦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长,韩波则以奇特意象和梦幻色彩著称。1912年,兰波被刚刚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尊往奏研展志地句为鼻祖。
戴望舒的具体个人资料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胡雀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裤禅早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中文名: 戴望舒
别名: 戴梦鸥,江恩,艾昂甫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05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50年2月28日
职业: 文学,诗人
代表作品: 《雨巷》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袭昌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