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思想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所写的“浅发的朋友”和“黑肤女郎”,在生活中他们同诗人有过一定的友谊或爱情,然而,当诗人还在赞美他们的高贵、美貌、真诚、善良之时,转眼间“浅发的朋友”却背叛了友谊“,黑肤女郎”背叛了爱情。

〔摘要〕 莎士比亚的诗和戏剧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莎翁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自身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使其创作出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哲学意蕴。如他在《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及《李尔王》等诗和剧中采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手法,讴歌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丑恶,表现出了深邃的价值意识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哲学意蕴;生活哲学基础

一、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环境

中世纪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席卷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欧洲的经院哲学在意识形态中失去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化却出现了新旧并行或交替的局面,即人文科学与神学、古代哲学与经院哲学相互碰撞与混淆,其特征可概括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两大主题。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由于被宗教禁欲主义所蒙骗和禁锢,压抑了其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欲求,扭曲了正常的人性。而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功绩就是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近代哲学的兴起,它代表着欧洲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最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人性的复兴,还给人类作为主体的地位,赋予了“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及近代哲学和文化形态的鲜明时代特点。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作品(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对青春和美、爱情和友谊的热烈礼赞,还是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以说,莎士比亚其诗和剧中的众多人物均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存在于丰富的民俗和哲学、历史的故事之中,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生视野。其情节,其语言,通过毫不妥协的讽刺和哲理性的思索,并以理性的渗透、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和鞭挞了充满剧烈矛盾下的封建社会的丑恶。因此,19世纪西方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马克思指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反映世界、说明指闷世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从而得出必须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结论。这应该是莎士比亚个性特征的真实反映,其所创作的诗和剧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环境。

二、莎士比亚源自生活的哲学体悟

(一)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莎士比亚是一位“自然诗人”,即莎士比亚是从生活中走出来搜晌的诗人,也就是说,生活本身赋予了莎士比亚艺术家的灵气和哲学家的睿智。莎士比亚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绝代的天才,在开始的时候,他一边演戏一边着手改编旧戏和修改其他作家的剧本,供剧场排演上戏,后来,他才独自创作剧本。他不仅写剧本中的国王,同时还在舞台上扮演过几百次国王和其他角色。他曾说“,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和舞台创造出角色,并且如醉如痴地把自我和剧中人融为一体时,使他即便是在演出结束走回后台也无力立即“恢复自我”。这说明他把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哲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唯漏弯起来,并专心致志地融入其角色的创造之中,使其所扮演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最终真正占领舞台。莎士比亚的生活似乎跟他的诗和剧一样,在他青年时代的生活中戏剧性的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出现。从他第一次走上舞台“救场”演出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看,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勤杂工———剧院门外的牵马夫一鸣惊人,征服了观众,似乎他有一种天赋的本能。其实,他在生活中对此剧本早已多次熟读、思索,全部台词能够背诵得琅琅上口,无需排练,就可以上台了。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莎士比亚的艺术生活首先是从舞台演剧来体现的,而角色的情感、语言,开始时他是照着剧本读的,随着多次扮演角色,他则把自己的理性、灵性、体验和启示为主要特征的哲性之思逐渐赋予他的艺术角色与文学形象之中了,即将艺术与哲性浑然为一体。

(二)莎士比亚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从他与伊丽莎白女王的交往中可见一斑。一次,女王问他“一个艺术家最大的享受是什么”时,莎士比亚回答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善于享受人生中寻常的赏心乐事,尤其还要享受不幸和痛苦。痛苦越深,从中获得的享受越多”。更令女王惊叹的是他对待荣誉的态度:“一个人无论禀有什么样的奇才异能,倘如不把这种才能的光辉照耀到别人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当然也没有荣誉。”他不仅将他的语言艺术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对话中,而且亦将这一艺术手段运用在日后创作的诗和剧中,赋予了剧中角色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因此,莎士比亚是世界数千年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诗和剧创造的千百个不朽的人物,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哲理杰作。

(三)莎士比亚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

不应忽略的是,我们从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一世的交往中,从女王问起有关柏拉图、苏格拉底、尤维纳利斯等人的著作,莎士比亚均一一对答如流的事实看,他在演剧、写诗、创作剧本时,就已谙熟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意大利诗人们的思想精髓,这正表明莎士比亚在其诗和剧的创作之前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中蕴藏的哲学资源。他受培根、奥康、霍布斯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的哲学智慧是他进行诗和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典型。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作者自己的私仇与不幸的真实反映,正是因此才使他不再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而是更多地注意社会的黑暗与不正义、不公平。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思考所得,它产生于事物本质造就的必然,这是莎士比亚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

三、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

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集中反映于其所创作的《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李尔王》等作品之中。

(一)《凤凰和斑鸠》的哲学意蕴

《凤凰和斑鸠》于1601年出版,全诗共67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号召群鸟来参加葬礼行列,第二部分是葬词,第三部分是一首哀歌。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用全诗,但要摘录阐述部分诗中所表现出的朴素、凝缩、高度哲理化的特点。传说中的凤凰是美丽的奇鸟,见于阿拉伯沙漠中,以香木筑巢而居,活到五百年时自焚而死,但又从灰烬中起而重生。斑鸠则历来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作者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对爱情与忠贞同死亡与重生的思索和表达。诗的情调是肃穆的,适合所写的葬礼,而之所以有葬礼,是因为“爱和忠贞已经死亡,凤和鸠化作了火光”。然而对此结局,诗人并没有泛泛地表示哀悼或老生常谈地论述爱情不朽,反而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表达,例如:“它们彼此相爱,本质乃是一体;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数已为爱所摧”。这里提到了“本质”“数”,而“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则引来了矛盾之言,这就进入了思辨的领域。然而被“摧”的何止是数,连距离和空间也消灭了,如“两心远隔,却不分离;虽有距离,但无空间;在凤和鸠之间,就是这样神奇”。当神奇到一定程度时,连物的性质也变了,如“物性变得离奇,己身已非原身;同质而有异名,不叫二,也不称一”。因此,理智本身也陷入困境:“理智也感到困惑,眼见是分,却又合一;两者也难说我或你,简单变成了繁琐。”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由简变繁,归真反璞已无可能,伊甸园和黄金时代都是梦幻。“于是理智喊道‘:看似一体,却又成双,爱有理而理无常,但愿分而不倒!’”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唱起哀歌。哀歌是实在的,再不谈“一或二”“此和彼”了,而转到“美,真,罕见的风流,始终朴素更难求!却只剩灰烬遗留”。诗的最后出现了新意:凤和鸠没有后代,因为它们虽然结婚而保持贞节,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结合;它们的死亡表示这种纯洁的理想也已灭绝,因此:“今后再说真,是谎;夸美,也只是假相;真和美已被埋葬。还剩真或美的人,请走近这骨灰瓶,为死鸟把祷词轻吟。”诗至此结束,以真实的鸟开始,经过抽象的思索,终于回到了骨灰瓶的实物,虽然偏离了凤凰不灭的传说,但多少表示了在较低的层次上还有重生的希望。然而,哲理诗必须是美的,它的文字干净而含深意,是一种美。它有矛盾,所思涉及人生中大问题,值得回味,也有美。它形式完整,三部分各有重点,也是美的。所以,关于《凤凰与斑鸠》一诗,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伟大的哲理诗,称其写得绝好,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不再引述。

以一部作品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特色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以来自《哈姆雷特》为例,《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首先,莎士比亚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具有360问答多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人物性格随着清洁的发展、矛盾的计划发生变化,有个性化特点,剧中院意权题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定阶层和时代思想的代表,如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空倍太花陆三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他为权势所诱惑杀死自己的亲哥哥老哈姆雷特;又为情欲所驱使,霸占其兄嫂,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想尽宣绍出误压五叶矿落罪各种办法杀害王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的种种行为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私欲泛滥、社会混乱的真实写照;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代表了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和掠夺精神,他是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而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标榜平等互爱,打破传统等级观念,如霍拉旭对哈姆雷特说“我永远是您卑微的仆人。”哈姆雷特却回答说:“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朋友相称。”他把友谊和爱情看成是人间最草斯止案头史扬该抗脱美好的事情,是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同时哈姆雷特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理想,我们借剧中人物奥菲利娅的话助乙即掌束万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 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述此院……”她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看问题深刻、有洞察力;口才好、思维敏捷;有军事才能、武艺好;代表着民括慢树硫练族和国家的希望;同时又很时尚胶请没,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被世界关注着的哈姆雷特形象。寥寥几句话就精辟而且形象地道出了哈姆雷特的特点,莎士比亚的功力可见一斑。

莎士比亚象征主义戏剧

莎士比亚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冲突中,通续今呀沙省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化信谓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深度。在离够英客《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于以联超同技块异车其叔父为代表的强鱼适大黑暗势力的冲突,以及老哈姆雷特被害死,其母乔特鲁德改嫁克劳狄斯等客观现实构成了外部冲突;哈姆雷特内心对理想的追求与残酷现实的冲突形成了内在冲突,在外在冲类哪它读突与内在冲突此消彼涨的过程中,逐渐揭示出哈姆雷特由于延宕的本质特性。随着两重矛盾的发展变化,哈姆雷特的性格也随之变化,家庭遭遇变故后,销他由“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王子”,经历过一件件事和内心的挣扎后,他终于变成了“行动王子”。在面对矛盾时不同的行动,也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如丹麦国易主后,原先哈调试姆雷特的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背叛了哈姆雷特的友情,而霍拉旭却仍旧是哈姆雷特的挚友,彼此能互相信任的人。

莎士比亚十分善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来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占六段,如"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通过这段哈姆雷特充分肯定人的议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在国王对哈姆雷特表示假意的关心并说到“我的孩子——”时,哈姆雷特的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与克劳狄斯的关系和哈姆雷特对他的态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各种情感纠葛。又如他“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段旁白,传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彷徨,既有哲理,又富艺术感染力,有效地刻画了哈姆雷特犹豫延宕的性格,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哈姆雷特思索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宿命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现实的出路在哪?……旁白的运用,能深入人内心,窥探人心内在的秘密,加深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层关怀。这些独白使《哈姆雷特》具有深度,也使哈姆雷特有了思想家的特点。

莎士比亚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的塑造,使人物性格丰富、鲜明、突出。如剧中扣人心弦的一段情节: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疯”,在他们同样都失去了父亲、都处在爱情逆境中,哈姆雷特是装疯,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最终成长为“行动王子”,表现了哈姆雷特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而奥菲利娅是真疯,最终死去,酿成了悲剧,既表现了她的天真,又应了哈姆雷特那句话“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另一种解法。这是剧中同一类人的对比。另外,剧中还有很多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雷特对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对比评价:“高雅优美”对“霉烂的禾穗”,“矫健的姿态”“精神威凛”对“庸奴”,“完善卓越”对“恶徒”……莎士比亚在许多诸如此类的对比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次,《哈姆雷特》情节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

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所处的复杂情势所决定的。哈姆雷特是既忧郁又犹豫延宕的王子,在他美好的理想被现实击破后,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正视现实,寻找出路,最终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哈姆雷特的思考融在剧情的一步步激化中,他的犹豫也给敌人留下了喘息的时间。我想,如果哈姆雷特是果断冲动的,就像同是莎翁悲作的《奥瑟罗》中的奥瑟罗一样,那么这一悲凄的王子复仇记也许将会是个完美的大结局吧?

莎士比亚的句做往往有多重情节线,《哈姆雷特》也不例外。《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线:第一条是丹麦王子即作品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这是主线;两条副线,第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第二条副线是大臣拨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这三条情节线构成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互成对比,激化矛盾,扣人心弦,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另外,《哈姆雷特》中还写了哈姆雷特与他母亲乔特鲁德的矛盾激化发展过程,通过描写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霍拉旭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哈姆雷特所歌颂的爱和友谊的美好,同时也写了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友谊的背叛等情节,起到了辅助并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雷特》表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剧中既写了宫廷生活,又写了将士站岗、伶人演剧、掘墓人小丑的滑稽场景以及教士、侍从、仆人、水手队长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有时代特色,通过他们的言行、心理,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深度。

再次,莎士比亚能综合运用戏剧的创作因素。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原则,《哈姆雷特》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出自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所著的《丹麦史》,但是故事却被注入了现实的内容和时代的精神,剧作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思想,具有时代特色。正如剧中哈姆雷特所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哈姆雷特》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莎士比亚运用大胆的想象,让鬼魂出来告诉哈姆雷特真相;“戏中戏”巧设机关,达到预期效果等。另外,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不把悲喜剧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如《哈姆雷特》中掘墓人的戏谑表演,衬托了戏剧的悲剧气氛,在悲喜的对比中加深了悲的深度和感染力,使主题意蕴得到升华。莎士比亚还运用了意象手法,如《哈姆雷特》中的“疾病”意象,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

第四,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生动形象,被喻为散文诗式的语言,它丰富、抒情、多样化又具有个性特色,如歌德所说的“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人的”。如“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如此美丽的文字,能让我们不陶醉其中吗?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排喻,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如哈姆雷特在“抑郁的心境之下”对世界的描述:“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这是莎士比亚的“真与美将偕汝其昌”这句话的完美体现。

莎士比亚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体现的很明显,造成哈姆雷特的社会原因是敌对势力过于强大,是一个封建集团,同时他还要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为金钱、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们的阻碍,而哈姆雷特自己的力量又太单薄,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远离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性格原因是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行动延宕,考虑问题过于审慎,以致于让敌人有喘息准备的时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形象最有概括性和典型性。《哈姆雷特》揭示了为何莎士比亚悲剧具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存在。

3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