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建築繪畫作品賞析


論述歐洲17世紀美術特點,并指出2位有代表性

歐洲17世紀的美術樣式。發源于意大利,以其蒸況星新商和委幹端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與來自16世紀盛期文藝複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别。巴洛克美術在文藝複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從而克服了16世紀後期流行的樣式主義消極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術符合當時天主教決土肉會利用宣傳工具争取信衆的需要,也适應各國宮廷貴族的愛好,因此在17世紀風靡全歐,影響到其他藝術流派,使歐洲的17世紀有巴洛克時代之稱。 巴洛克建築最早可追溯于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風格和大膽設計,如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的圓頂他的兩位助手G.da維尼奧拉和G.della波爾塔在15681584年間完成360問答的羅馬耶稣教堂則被公認爲達假形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廳和中都紙驗織縣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爲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的主要代表則是C.馬代爾諾建造的羅馬聖蘇珊娜教堂(1597~1603),雖大體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卻更爲高峻地修尼存社輪雄偉,門面的細部安排層層鄉的曲突,愈近中央大門愈爲明顯(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爲半圓柱再變爲3/4圓柱)。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動态強烈。馬代爾諾還擔任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門面建築設計。這座著名建築曾按米開朗琪羅和波爾塔的設計,建成了中央圓頂,但教會出于宗教儀式需要,決定修改原來的中心型的設計,由馬代爾諾加長了主廳前半部,使它成爲符合精材教會傳統的長方形十字教堂。馬代爾諾擴建的内部和門面仍充分吸取了米開朗琪羅巨形柱式的基本圖案,保持了整體散倍勞設采之沿用煙的雄偉感,門面的安排還采取了類似聖蘇珊娜教堂的手法,使這種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廳加長,圓頂被置于後部,從門面上已看不到圓頂的雄姿,實千述電簡爲美中不足。 17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的兩位最傑出的大師,是G.L.貝尼尼和F.博羅米尼。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他在1624~1633年間完成的、置于聖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倒圍外照劇形支撐蓋頂,雄偉而材家徑功開僅司雷又華麗。貝尼尼長期擔任聖彼得大教堂内部裝修,使建築與雕刻融爲一體。最爲著名的是他爲教堂祭壇設計的聖彼得法座,衛護的聖徒、飛騰的天使和雲間透射的聖靈之光與建築結合巧妙,充分發揮了巴洛克美術熱烈奔放的特繼受父圍入而請當如色。貝尼尼還爲聖彼得大教堂設别真易支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婷環罪航序的廣場和柱廊,使服場害它成爲西方最美的廣場建築之一。博羅米尼的建築喜用凹凸多酒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複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洛教堂、聖伊沃教堂等,被譽爲巴洛克建築的典範。在他倆影響下,羅馬出現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築大師,著名的如彼得羅·達科爾托納、C.移舊一訓求屋戰初揚拉伊納爾迪、小M.倫吉、C.豐塔納等。他們在羅馬建造了許多華美的教堂、宮殿、廣場與噴泉,遂使巴洛克風格流行全歐。 除羅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現了兩位著名大師:威尼斯的B.隆蓋納和主要工作于都靈的G.瓜裏尼。前者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健康聖瑪麗亞教堂,後者則爲都靈的聖洛倫佐教堂和聖辛多内禮拜堂,皆以靈巧秀逸取勝。傳播于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特點而各有所長,如法、英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于極緻,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傾心于繁富與瑰麗,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裝飾傳統,形成世界美術中的奇葩。 繪畫與雕刻 巴洛克繪畫也可溯源于米開朗琪羅和科雷喬等文藝複興大師,但主要是通過克服16世紀後期的樣式主義而發展的。而在這一過程之初,兩位影響最大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爲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比較複雜,它吸收了這些大師的健康的寫實傾向和一些手法特點(如光暗、色彩、透視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築而發展。意大利巴洛克繪畫的名家有G.雷尼、圭爾奇諾、B.斯特羅齊、S.羅薩等,尤以兼工建築的彼得羅?達科爾托納爲傑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羅馬巴爾貝裏尼宮大廳壁畫和佛羅倫薩皮蒂宮壁畫與裝飾,前者繼承了卡拉奇和圭爾奇諾以來的屋頂壁畫傳統,在建築透視背景上讓空中翺翔的神話人物穿插其間,氣勢磅礴,動感極其強烈;後者則将華麗的壁畫、雕塑與建築結爲一體,充分發揮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裝修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17世紀後期的典型巴洛克繪畫作品都是這類天頂壁畫和裝飾壁畫。其中最著名的是A.波佐創作的聖伊尼亞齊奧教堂天頂壁畫,把巴洛克透視畫法發揮得淋漓盡緻。但最偉大的巴洛克畫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蘭德斯的P.P.魯本斯,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藝術對西方畫壇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另一方面,從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角度看,另幾位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幹巴洛克的風格特色。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貝尼尼,作品技藝極精,強調激情動感,與巴洛克建築巧妙結合,其影響不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于西歐各國。法國的巴洛克雕刻大師有P.皮熱、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諾。18世紀的德奧則随巴洛克建築的勃興而産生了一大批雕刻裝飾家,著名的有E.Q.阿薩姆等。


請賞析卡比勒·畢沙羅作品《紅屋頂的房子》。

19世紀歐洲印象主義畫派中有一位藝術大師——卡米爾·畢沙羅(1830-1903),他與偉大的印象派畫家莫奈、雷諾阿、德加齊名。“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也尊稱畢沙羅是自己的老師和引路人。畢沙羅在油畫史上的貢獻也不僅在于作品的體現,他還是最早到室外寫生的外光作畫的探索與實踐者。  卡米爾·畢沙羅出生在丹麥聖多馬的安蒂爾島。從小喜愛繪畫,12歲到法國讀書,校長發現了他聰穎的繪畫天資,讓他在課餘進行基礎訓練。25歲時他經商較成功,收入不菲,但還是棄商學畫。來到巴黎後,非常有幸地認識了風景畫家柯羅和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在與他們到大自然的鄉村寫生中,通過個人的深入觀察,戶外迷人的自然景色、鄉野中散發出的芳香與詩意般的美感,深深地打動了畢沙羅。他認識到從普桑到拉斐爾的古典主義傳統表現出來的畫面太平闆了,難以表現出大自然誘人的光色變化。他始終用自己特有的輕松歡快的小筆觸把大自然的美景搬上畫布,逐漸形成自己個人的畫風與畫法,與現實主義畫家的風格也漸行漸遠。終于,柯羅忍耐不住了,嫌畢沙羅辜負了柯羅與庫爾貝對他的期望。畢沙羅的作品也不爲畫師與公衆認可,很難入選官方沙龍畫展。但畢沙羅堅信,天道酬勤。  1871年,畢沙羅遇到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在共同的創作交流中逐漸成爲印象派藝術的發起者和骨幹力量,這一階段也是畢沙羅創作的全盛時期,他最爲典型的激動人心的油畫是《紅屋頂的房子》(作于1877年,畫布油畫,現藏于巴黎奧塞美術館)。這一時期他不再使用柯羅的橄榄色、橙色、中棕色和中灰色調子,而用補色來表現物體的明暗變化規律,此畫用條狀和色塊來分布補色色調,色彩關系讓人感到既跳躍又和諧,非常賞心悅目。他把畫面的景物處理得模模糊糊的,用筆具有很強的速寫性,不太清晰的景物卻表現出了色彩的光感,畫面給人的印象非常強烈。在深秋接近冬季的鄉村畫面上,畢沙羅讓陽光爬滿每一根樹枝,每塊空間,到處都閃耀着斑斓的色光。使人感到在寒冷的季節透出了濃濃的歡樂、新穎和大地回春般的快樂氣息。畢沙羅把藝術家的感受與莊重的意味,融入畫面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使每位看到這幅作品的觀賞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走進大自然,接觸陽光,用畫筆去描繪明亮、真實、強烈、閃爍的自然世界。用分割的純色小點通過遠距離的色彩空間混合形成色調鮮豔耀眼的畫面,這是印象派典型的畫法,也是畢沙羅的成功之處。 參考資料:常州晚報


4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