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派"的代表作及文學特征

象征派

20、30年代新詩創作中的一個流派。源出于19世紀末葉法國興起的象征主義。1857年發表詩集《惡之花》的詩人波特萊爾被認爲是象征派文學的先驅。1886年讓·莫雷亞斯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象征主義宣言》,第一次提出“象征主義”的名稱。它的代表人物還有蘭波、魏爾蘭、馬拉梅等人。象征派藝術的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在題材上,它表現了世紀末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頹廢的思想感情和對于病态的“心靈與官能的狂熱”的追求;在藝術方法上,它發展了神秘主義哲學家提出的“對應論”的觀點,把自然談慎胡萬物視爲可以向人們發出各種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強調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等手段來傳達詩人内心的微妙世界。象征派在20世紀初傳入歐洲其他國家,成爲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五四”文學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孝讓、《小說月報》等雜志,對象征主義的文學思潮及創作有所介紹和評述。田漢發表有《惡魔詩人波陀雷爾(波特萊爾)的百年祭》(《少年中國》3卷4~5期),周無發表有《法蘭西近世文學的趨勢》(《少年中國》2卷4期),并譯了魏爾蘭的《秋歌》、《他哭泣在我心裏》等詩。沈雁冰在《時事新報·學燈》撰文介紹象征主義,還發表《我們現在可以提倡表象主義的文學麽?》,認爲象征主義“是承接寫實之後,到新浪漫主義一個過程”,“我們應并時走幾條路”,所以應該提倡(《小說月報》11卷 2号)。象征派對于新詩創作有明顯的影響。有人認爲新文學初期有些白話詩是“用西洋 Symbolism的方法”寫的(記者《書含攔報介紹〈新青年〉雜志》,《新潮》1卷2号)。曾留學法國的李金發的《微雨》(1925)等詩集,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象征主義新詩。他用歐化的句法和晦澀的語言表現頹廢朦胧的思想和情調,被朱自清稱爲是把法國象征派詩人的手法第一個介紹到中國詩裏的詩人。此後取法于法國象征派詩而進行新詩創作的,還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30年代《現代》雜志發表的許多作品,也明顯受西方象征派詩的影響。抗戰爆發後,這個流派的詩風逐漸衰落下去,一些詩人或走向現實主義,或吸收象征主義方法寫出更有創造性的詩篇。李金發1942年即說:“象征派詩出風頭的時代已過去,自己亦沒有以前寫詩的興趣了。”(《異國情調·卷頭語》)

象征主義和現代派

象征詩邊核魚早蛋權派和現代詩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秘、玄奧、晦澀難懂是象征派的顯著征,“象征派詩人大都排斥理性,來自強調表現瞬間的感受,表現夢幻和下意識的精神狀态,表現幻想和直覺。非理性的幻想和直覺,本來就很暧昧模糊,再加上象征手法的朦胧含蓄,就必然導緻意旨的撲朔迷離和晦澀難解而象征詩派不僅不認爲這是一種缺陷,相反卻認爲是一種美學要求。”含蓄但并不神秘的現代派卻不以爲然,甚至有意規避了象征派的晦澀、玄虛、估屈聱牙的特質。

讀“詩怪”360問答李金發和“雨巷詩人”戴望舒的詩作顯然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戴望舒不認同李金發爲詩的怪異艱澀、神秘難懂,其詩作的旨意大多明朗,讀起來比較曉暢。比如說《寂寞》,題目“寂寞”二字即“文眼”,這首詩主題鮮顯,下筆平易,行文流暢,氤氲着“寂寞已如我一般高”的哀愁氛圍。即便是現代派詩風仍有晦澀之嫌的卞之琳,和李金發相比也林波差勝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卞詩被有的評論家稱道爲一種“玲珑的晦澀”,相對而言,還是比李詩那種凝滞的、濃墨重彩的晦澀要讨巧許多。

象征主義的常見主題是什麽

2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