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古典主
新古典主义起源兴盛于法国,齐犯药存代表是布瓦洛和他的那本《诗的艺术》。不过新古典主义是一个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影响蔓延全欧的文学运动,我们还要说一下这个运动的后续影响和进程。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新发展是在英国,英国有自己的文学实践传统360问答,所以英国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古典主义进行了改造,这就是英国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是屈莱顿,在蒲伯和约翰逊那里这一运动臻至成熟。后来新古典主义衰落了,其文论在法国被启蒙主义击溃,而在英国,则是感伤主义取代了它。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下一篇介绍这两个。|屈莱顿 英国停子含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屈莱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20世纪被人追封为“英国文学理论”之父。①代表著作是《论诗剧》,当时法国有人用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批评英国戏剧,这部著作就是反驳和回应。著作采用对话体,写四位绅士在湖上泛舟,就戏剧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论诗剧》涉及了英法文学对比的问题和古今之争的问题。在英法对比的问题上,屈莱顿大抵同意关于英国戏剧不如法国的很多观点,但他认为英国的戏剧也有自己的特点,质直比如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变化多端,而法国人的作品显得太僵化,还有三一律这种过分严苛的规范。屈莱顿将文学上的不同归之于国民性差哪列斗的问题,法国人太轻浮,所以到剧院想看点严肃的,英国太忧郁,所以到剧院想找点乐子。在古今之争的问题上,屈莱顿反对崇古论,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等现代英国戏剧要强于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太狭窄了。而戏剧应当是反映人性的,展示人的个性和激情,而不是说遵循三一律的就是好剧,古人也有很多剧不遵循三一律的。总的来说这部著作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是执钟蛋触价格格强张倍简在讨论中,屈莱顿将法国古典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引入英国,但是却不否认英国传统的创作实践。他这里的古典主义显示出更强的温益初可区端河和气质,摒弃法国新古典主义对绝对普遍性的追求,转而承认而追求民族特色。②在《悲剧批评的基础》中,屈紧达内德江革哥县湖创莱顿仔细的解释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观点,将其作为悲剧批顾评的基础,并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这部著作是他为自己的剧本所写听同明帮派阻队皮展的序言,有自我辩护的意图。他认为一切诗歌的总目标就是让人在愉快中获得条训祖海害源时袁教益,而悲剧能够使人改正心中不合理的“激情”。具体地解释这种目标和效果,屈莱顿大概和亚里士多德持有相同的意见,一个翻久良抗吗系达好去担身上具有美德却又有缺点的人,其遭受的不幸最行奏坐密既处语分供氢言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这种说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如出一辙。在人物性格方面,屈莱顿大抵同意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论调,认为人物性格应当是保持内在同一而明显的,不过他也认为人物的性格应当复杂多面,但必须具有一种统摄突出的性格特质。在人塑方面屈莱顿还讨论了作品中的情感问题,他引述朗基努斯的说法,认为作品中,尤其是人物中应当凸显出山入法议践胶生作者本人的激情来,这样才能感染观众。|蒲伯 自然与巧智巧智是英国思想界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中是指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判断力和想象力的综合(似乎类似于康德的先天综合能力),而在文论中,则指创守后婷轴民任作者的创作天赋,能够创作出引发读者审美趣增味的形象。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文学传统对于自由和主体性的要求显然很突出,要引入新古典主义,就要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厚续区刚着参和器丰夜。这个工作就是由亚历山大·蒲伯完成的——蒲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p组食特动言误汉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不知道17世纪pope是啥意思,哪有给法爱调培肥势今林阶如人起名教皇的……蒲伯重新解释了“自然”这个概念,由此把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和英国文学对自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温和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蒲伯依旧把自然看做是艺术的最高范本,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要依照自然那永恒的准则而进行,而古典的就是自然的,作家要通过揣摩学习古典作品来达到自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巧智则是自然的馈赠和礼物,自然把那些有表达潜力之物加以整理而鲜明,这时才有真正的巧智。蒲伯之前很多人借助巧智这个概念对抗外来的原则,蒲伯则把巧智也纳入自然的标准中,从而完成了对新古典主义的改造和辩护。|约翰逊 普遍性和类型蒲伯以后的约翰逊也承袭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气质,强调普遍性等,但已经不再沿用新古典主义的概念,也不再认同其具体规范,这似乎证明新古典主义在他这里已经在式微了。他的主要成就是编纂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其文论观点则体现在这部戏剧集的序言中——很显然,他提出的文论观点就是为了吹莎士比亚的……他认为戏剧应当着重于更具普遍性的东西,在人塑上就是忠实于人性,并且塑造出种种性格类型。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诗人也要追求更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是通过虚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吸引观众一时的新奇。而莎士比亚正是在这一标准上做到最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永远能找到体现了普遍人性的人物,人物是一个类型的代表,这因此使得他们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总的来说,他注重艺术超越时代和浅薄的深层意义,要求艺术写出更加深刻的,能和社会生活共通的共相类型。这也因此使他推崇新古典主义的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观点方面基本没有沿袭新古典主义,关于三一律,他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出自生活的幻想,而不是教条。p.s.不想给他们搞坐标图了,感觉他们缺乏理论意识
理性主义在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中有何体现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古典主义文学中理性占据主要位置,感性的内容较少,感性服从于理性。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发祥地世判枝和中心。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在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拥护中央集权制,谴责使国家陷于战乱与内讧的封建领主,这就强化了法国人民的民族观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古典主义文学还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贵族和教会的种种丑行,推广了资产阶级的民冲笑主主义思想。这些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古典主义文学是在封建王权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它必然要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必然要迎合宫廷的审美趣味,因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明显的保守性。古典主义提倡永恒不变的文学法则,从而使艺术形式绝对化、程式化,束缚了作家创作的能动性。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把古代作家的经验神圣化,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往往缺乏时代感,在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一切要有法规,一切要有统一的标准,一切要服从权威,搜敏这是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在这种信条的指引下,十七世纪那些依附宫廷并以封建王权的需要为政治和艺术标准的作家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文学。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颂扬封建王权,拥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在体裁上强调严格的界限和人为的法则,悲剧与喜剧绝不可混同;在题材上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借用古代现成的故事情节;在艺术上要求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形式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