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 ;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2、《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伍春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明橘指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4、《春水》是一本高度赞颂了母爱,自然等事物的诗集。《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其中《繁星》收短诗164节,《春水》收短诗182节。这都是作者“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
这些诗从特殊的侧面传播了“五四”思想开放的自由空间。“爱的哲学”是诗集的核心,对于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是诗集的主题曲。用短小轻便的文字形式,书写突发的感触和瞬间的喟叹,是冰心写小诗的艺术特色。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 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讲述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这还是一首劝勉诗,词首开篇呼告的手法,用倒序式,阐述了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5、《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激配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 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
茅盾的作品《春蚕》最主
主人公老通宝原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来自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减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
而现模农矿冲矛干资杀在“世界真是越变越坏”,老通宝眼看着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越变越小,直到“变得没有”,反欠了三百多块360问答钱的在债。作为富裕中农的老通宝的家庭尚且如此,广大贫苦农民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老通宝的家败落下来,并非他不会理家行,不肯干活,而是被一种他还不能理解的力量控制了他的命运。小说一开始就写他的家乡周围,一个个茧厂关闭,到处驻扎了五失笑步军队,田野里残留着战壕的痕迹。这是“ 一二八”战争的痕迹。老通宝直感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有了小火轮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春要美就一天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来”,曾使他“发”过的白花花的蚕茧,竟变成了无处销售的兴业最雨承省元仅星突废物。由此可见,老通宝的家由“发”到“败”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蚕食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