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乡的民间艺术—傩戏
双峰傩戏又称“跳傩傩(nuó)”。传说傩傩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三岁亡父,七岁丧母,流落到苍溪云台山,给一员外家养马。员外有位小姐不愿许配人,员外问她原因,她说:“家中饲养的白马给我托梦,说他不是马,是人,应与白马婚配,媒人就是傩傩。”员外叫来傩傩,怒斥他从中捣鬼,一脚将他下颏踢掉,故傩傩面具无下巴。员外又命人把马杀掉,将马皮拴在树上。数月后,马皮腐烂生虫,虫吃树叶,口吐丝,树为桑树,丝为蚕丝。傩傩把丝送给老百姓,造福人间。后来傩傩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傩傩”这一形式来纪念他。
傩傩戴面具,身着黄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穿册培源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面棍、洗锅刷等。表演时,傩傩在歌声、乐声中亮相,走叉步、丁字步、前走后退步,动作风趣滑稽。表演内容为行罡(gāng,北斗星)布斗、书符召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傩傩在原始驱鬼除疫的基础上,趋向娱乐,并出现了戏班子。
傩舞者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表演时有的刚正肃穆,有的和蔼慈祥,有的狡猾狰狞,有的滑稽有趣,形态多异,古怪而生动。 南部县双峰乡人杜南楼,便是杜氏家族第七代傩傩传人。以升钟湖畔杜南楼为代表的川北傩戏,其许多作品曾在世界上的20多个国家作过文字介绍,并获得美、英、日 、土等国家奖励和赞誉,日本友人还专程到杜老先生家拜访。
傩戏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从娱神到娱人,从宗教迷信向文化艺术转化,使杜南楼先生的傩戏艺术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民生,更加贴近现代。如中中果你能州态亲自参加傩舞活动,将使你感受傩文化直抵心腑的艺术魅力。
杜家班傩傩将说、唱、跳、演融为一体,有天上32戏,地下32戏,见啥说啥,灵活多变,即兴创作意识强,深受群众喜欢。杜家班傩戏表演人数多至12人。扮演者为开路先锋1人,赶会5人,点坛1人,耍傩傩2人,假和尚赶斋1人,张公道讨口1人,二郎神清宅扫荡1人。杜南楼的傩傩表演,艺术价值高,作品极富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艺术界的重视。为使南部傩戏一代一代继承下去,省文化厅、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南充市文化馆曾联合摄制了杜家班傩戏专集。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