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也会有很多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出现在众人面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1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2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3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4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5
禅茶文化的精神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旅辩春“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行者修习智慧解脱之道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
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
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之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拆耐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
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
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
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灶毁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你的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他的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禅茶与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寻
黛玉
眉尖轻愁,眸里淡忧,袅娜地在花下荷锄。
一声轻呼”宝哥哥”,画尽风流之韵味,连薛家的呆子也不由呆立于此。
若数才情,自是妙语连珠,“冷月葬花魂”就定格了自己一生的命数。
在暗花盈袖的信笺上,流着泪水开始写下了无法排遣的寂寞和忧伤。
寄系罪吗调套人篱下的悲哀,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愤慨,她都一一写在了属于她的诗词里。
她言辞锋利,往往在瞬间让所有的人哑口,
连李嬷嬷也目光含着讥诮地说‘这林姐儿一张嘴’。
是的属医段绍划采开些素村。她在这些沉重的封建思想里,展露了属于自各似己的反抗,微弱的。
然而,她终是知道自己最后的归宿,用微微的泪痕把自己放在了这样的园子。
宝钗
皓齿明眸,婉转之余,肌肤似雪,宝玉不由也生出摸上她的念头。
妩媚里有着英气,眉宇里可以看到贵族的优越和不可一世布画检科钟孙边析青的感觉。
在柳絮的飞翔里,她高叹”送我平步上青云”,较之黛玉大有意境开阔之意。
她写下的诗词,格调里尽是那些权势里的高贵,才情不下于360问答林。
终是顺境里成长的女子,眉眼里自是自在与轻松。
可,在薛家开始出现败迹的时父可械过缩山处斗亲齐异候,也不由地不再到园子里去少会检余继规头条翻了,被所有的家事缠身。
宝钗自是八面玲珑之人,连赵姨娘都赞叹宝姑娘。
她是处理事情的圆滑之辈,深思数虑里可以不得罪任何一人,连顾刘状章阳续团停参林都被她感动。
然而,她也自有可怜之处,虽得宝玉,却失之心。
湘云
一句“爱哥哥”画下娇憨之根格夜展态,偏爱石上眠。
纵然是孤独地一个人,拥有的依然是爽朗快乐的心情,是她不肯把自己禁锢。
雪里,暖衣轻裘,不若成又报细腻的时下女子的温柔,而大嚼鹿之美。
偏醉新醒,她敏捷地抢过所有的话题,才思过人,在雪里酡红了脸写下了那些诗句。
她月夜望着孤寒的荷塘,谱画了“寒塘渡鹤影”的凄清画面。
旧问汉湘云佯疯的背后,也不过是对这个世俗世界的鄙夷。
也许,不再清醒,才是最后的结局终了。
熙凤
未闻其人,鲁引先闻其声,一阵风似的划过,光艳照人的她缓缓而出。
一双柳叶吊梢眉,可见此人自是犀利锋芒之人。
她自小如男儿养在深闺,可也有着男儿的魄力十足。
告抓抓觉缺浓压在宁国府里弄着权势,一手遮天,当为副安灯黄附印七断鲍二家的死在了梁妒无结编上,尤二姐也一命采发改需归西。
她是犀利的海要善品迫令这感部酸请,总是在笑里藏着刀照刃,有着最甜蜜的笑语,却也藏着蝎子的心肠。
然而,她是真的错了么?她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为了留下自己所爱的琏。
光芒之后,她又背负着几许辛酸。
操尽了心,弄尽了权,最后不过是一席破席裹身。
可卿
着墨不多的她,却永远留下最美丽的形象。
袅娜纤巧,自是风流婉转;娥眉淡扫,自是风情万种。
可卿握着家里的权势,却自古红颜薄命。
她翩翩而来,在所有的人中拥有出众之姿,并为宝玉开启了性的第一课。
病于塌上,歪歪的病态,却总是心生怜惜之情。夜雨敲窗,合上了多情的眼睛,匆匆而去。
然而,她的死亡里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
是不堪这世界的龌龊?还是宿命的安排?幻者也。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一袭缁衣,青灯古佛之下掩藏着曼妙之姿。
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最是名士之流。
月夜偶然而行,赏月听笛,自是清雅之辈。
栊翠庵中,龛焰犹青,炉香未烬。
妙玉轻轻地连上了诗句,展露了自己的才华。
她是清高孤傲的,栊翠庵中沏雪为茶,不肯为世俗之人而见,却心仪于宝玉之风流。
妙玉是破落的仕宦人家,终是不免的清高。
然而,以洁白之身,陷入污浊之地,被抢劫于何处不得而知。
盛世不再,强盗涌起,坠落了洁玉女子。
元春
一朝选在君王侧,千般恩宠万般苦。
恍若仙子,一步步踏下凡尘,富贵繁华。
元春以她的才华和品德入选为贵妃,被锁在深宫里。
她终是不自由地,享尽了荣华,却得不到亲人的疼爱,
幽幽地吐出皇宫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在那些羡慕的眼光背后,又是多少毒刃利剑,她寂寞地锁在不见天日的深宫里老去,老去……
在所有的喧嚣过后,她忍受着别离之苦。
终是耐不了那些清寒和孤寂,暴病而亡,结束了浮动的一生。
迎春
肌肤凝白,丰满之态,沉默温柔,宛如木头。
怯弱可亲却没有应该有的骄气,一脸的温和,一脸的微笑。
迎春没有傲人的才情,只有沉默如水的承受。
她慢慢地在这个世界里安静下来,退让,退让,从来不知道争取,
连攒珠垒丝金凤丢失了也不予追究。这样的性格终是一生的悲剧。
也许,她是用着沉默来对这个社会做着无声的反抗;也许,在身份的卑微里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性子。
纵然温柔可亲,却被迫入了孙家。
遍体鳞伤,受着虐待,除了哭泣也就注定最后的死。
探春
顾盼神采飞扬,眉目里一片男儿的雄心壮志。
最喜欢她的张扬凌厉,满满的是现在新一代女性的感觉。
探春在这些姐妹里,最是自尊,最是潜藏了自卑。
她最痛恨无事生非的赵姨娘,鄙夷地和撇清了关系,由此可见封建思想严重。
在园子被查封的时候,柳眉一竖,终是无人敢去。
的确,若她胆怯,最后也不免落入迎春的结局,可她是懂得反驳的。
一枝红杏,瑶池仙品,最后是乘船而去。
所有的女子里,她的结局可算是最好的,虽远离故里,却也富贵一生。
惜春
纤巧细腻,却是满目的冷漠,满心淡漠。
许是生于此家,藏在众繁华里埋没了一切。
惜春丹青极妙,可以画下所有的忧伤和繁华,却无法画下自己的命运。
她素来不与人结识,只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自生自灭,
而又生了冷漠之心,连与之相好的入画也被她撵走。
或许,她是看出了这个家族的破败,让入画可以早早地出去。
她看破了红尘,最后遁入佛门,常伴古佛。
零落成泥土,在污泥之地里何处是清净?
弃世之后,藏于栊翠庵,她会不会真的幸福,真的解脱?
巧姐
生于破落之时,娉婷之中最是温柔之情。
别于熙凤的泼辣,丧失了依靠的她,无法风雨一时。
巧姐笔下着墨不多,仅仅是一划也带过。
她应是生不逢时,恰恰在衰败的家族里啼哭了起来。
巧者,玲珑剔透也。
然而她却由于家族的问题,被迫卖与藩王作使女,幸得刘姥姥帮助才免于一劫。
或许,这就是命数由天定。所有的鼎盛之后,绝对是下降。
嫁于村夫,何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呢?
所有的一切,如过眼云烟,失去了就不再回来。
李纨
苍白的容颜,守着那些寂寞的日子生活。
调笑于众家姐妹之中,稳重而大方地在园子里撑起一方天空。
李纨生于金陵名宦,善于女工纺织,一派旧时女子。
她一个人教导着孩子,一个人深居于园子,无奈而深沉地等着自己生命的结束。
这些制度的压迫,让她只有在最深处寂寞,无法逃离开所有的牢笼。
也许,不是她不想离开这样的生活,而是幼时的影响不容许她做出忤逆之事。
戴珠冠,披风袄,她终是出头了。
可,这一生得到和失去的可以相比较么?还不是一堆死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