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專業人士賞析這幾幅名畫

《拿煙鬥的男孩》賞析
名 稱:《拿煙鬥的男孩》
類 别: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畢加索
拍 賣 價:1.04168億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一
創作時間:1905年
拍賣時間:2004年5月5日

這是畢加索24歲時畫的一幅畫,畫中年輕的巴黎男孩被畢加帆漏索稱爲“小路易”,他常到畢加索的畫室消磨時光,畢加索以他爲模特創作了這幅《拿煙鬥的男孩》。畫中的“小路易”穿着藍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煙鬥,頭戴花環,背景是兩大束花,看上去頗有幾分中國畫的味道。“小路易”頭上戴着個花環,專家們認爲這是畫作将完成時,畢加索臨時決定加上去的,不過看起來也挺和諧增色。

《拿煙鬥的男孩》是畢加索“粉紅時期”的代表作,有評論家說這小孩兼有“達•芬奇《蒙娜麗莎》的神秘”與“凡高《加歇醫生》的憂郁”,這話說得真像評論家。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托英國倫敦索斯比拍賣行拍賣《拿煙鬥的男孩》,拍賣底價5500萬美元。拍賣前,索斯比拍賣行估計這幅油畫最高價可能在7000萬美元上下,沒想到拍賣當天價格一路猛漲,最終以令人震驚的1.04168億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買走,創下了單幅畫拍賣價格的世界最高紀錄。

雖說藝術品是無價的,可畫賣到這份兒上,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變态!這個形容詞同樣适用于其他的天價名畫。一幅好的作品賣到幾十萬,甚至過百萬都還說得過去,一旦超過這個數,基本上就和藝術或者是審美沒多大關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們看來,出資億萬美金買《拿煙鬥的男孩》,幹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資考慮,那就隻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家錢多得不花難受,二是腦子有病!試想腦子正常的誰會拿差不多十幾億人民币買幅畫?這麽多錢,别說平面的了,就算是買活的“拿煙鬥的男孩”,也能買一大堆!

聽到這麽個叮當作響的天文數字,估計現在還活着的畫家們除了羨慕得兩眼通紅外,也都有點兒懵,不過大家夥兒基本上都憋着不說,怕斷了财路,最近我發現在陳丹青先生的《退步集》中《消費不是奢侈•答〈都市消費報〉問》一文談到了這件事,他說:“買賣藝術品是否屬于奢侈?前幾天我剛被采訪關于畢加索一幅畫是否值一億美元的事。那或許是收藏,或許是投資,或許根本就是瘋狂,我不确定,但不能算是消費,消費是大多數人的事,花百萬千萬買藝術品的人能有幾個?”

1990年,凡高的名畫《加歇醫生的肖像》以8250萬美金的記錄創造了繪畫拍賣畫史上的奇迹,14年後,《拿煙鬥的男孩》刷新了這個記錄,買主立刻成了世界各大媒體關注的熱點,然後最終均一無所獲。這幅畫是由一個匿名的買家拍得,索斯比拍賣行不願透露買主的任何信息,甚至連暗示一下國籍的要求也予以拒絕。有人分析了拍賣前對于《拿着煙鬥的男孩》表示興趣的名人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和艾倫、畢轎态化妝品公司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的繼承人羅納德•蘭黛、金融家沙拉、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韋恩等,估計買主很手源可能就在這個幾個人中。

2004年11月20日,《拿煙鬥的男孩》賣出半年後,一位叫斯帝夫•格奧爾格的德國富商的去世,讓人們确知了這幅畫的主人,并且意外了解到了這幅畫背後竟然有着一個長達半個世紀的凄美愛情故事。斯帝夫•格奧爾格就是那位出價億元的神秘的買主,他沒有瘋狂,而是爲愛癡狂!

斯帝夫•格奧爾格與貝蒂•惠特尼的父輩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國籍的猶太人,貝蒂家是美國籍,小時侯他們兩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岡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長大。

1905年,畢加索《拿煙鬥的男孩》創作完成,幾經轉手,最後被斯帝夫•格奧爾格的父親收藏。斯帝夫•格奧爾格長得與畢加索畫中的“小路易”頗有幾分相似,貝蒂很喜歡這幅畫,兩個孩子慢慢的喜歡上了一個遊戲,每當貝蒂有什麽要求,就寫個紙條帖在《拿煙鬥的男孩》背後,斯帝夫看到後總會盡力去滿足她。有一次,爲了滿足貝蒂去維也納欣賞音樂會的願望,13歲的斯帝夫竟帶着她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偷偷去了維也納。結果一下火車就被斯帝夫父親派來的人帶回了柏林,爲此斯帝夫還受到了他父親嚴厲的懲罰。

1935年,戰争爆發了,無數家庭流離失所,也拆散了這對戀人,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國,而斯帝夫一家卻在戰亂中掙紮流亡。戰争過後,心急如焚的貝蒂馬上從美國返回德國,尋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幾經周折她最後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數幾個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戰争中死去。貝蒂傷心欲絕,很快離開了德國。

1949年,貝蒂嫁給了一位美國駐英國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倫敦。在索斯比的拍賣會上,貝蒂意外而激動萬分的又見到了《拿煙鬥的男孩》!這是盟軍從德國繳獲的戰利品,因爲無法知道原有者是誰,于是被拍賣,所得款将交給世界猶太人基金會。

《拿煙鬥的男孩》的起拍價是一萬美金,貝蒂最終以28000美金拍得了這幅從小就無比熟悉的繪畫。當顫抖着手指輕輕撫摸着畫面,貝蒂淚眼朦胧,兒時那幸福的記憶再次浮現,依然是那麽的清晰。經過多年紛亂的戰争,《拿煙鬥的男孩》很幸運的完好無損,而斯帝夫也像這幅畫一樣,在貝蒂心中,永遠是分手前那個年青英俊的模樣。

斯帝夫和《拿煙鬥的男孩》一樣幸運,不但在戰亂中死裏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後,又與貝蒂再次相逢。曆經生死磨難之後還能共同面對《拿煙鬥的男孩》,這是斯蒂夫和貝蒂多少年的夢想,也是從沒想到有一天能夠夢想成真的奢望,驚喜過後,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貝蒂要将本屬于斯帝夫的《拿煙鬥的男孩》歸還給他,而斯帝夫沒有接受,他希望還是由她繼續保存。

此時的斯帝夫還是獨身,他成了貝蒂夫婦的好朋友,50歲那年,斯帝夫終于娶妻生子。

2001年,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煙鬥的男孩》還給斯帝夫,但他還是沒要。于是貝蒂留下遺言,如果在她死後,斯帝夫依舊拒絕接受這幅畫,那麽她的孩子可以将這幅畫拍賣,拍賣所得平均分爲三份,她的孩子們、世界殘疾兒童基金會及以斯帝夫•格奧爾格命名的慈善機構各得其一。

2003年底,貝蒂去世一年半後,根據她的遺囑,《拿煙鬥的男孩》被拍賣,斯帝夫秘密買到了手,這幅畫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據說臨終前斯帝夫一直凝視着畫中那個男孩,從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貝蒂當年的影子。

聽完上面這個故事,再來看《拿煙鬥的男孩》,金光閃爍之中,終于又看到些它本來的“粉紅”,這正是藝術品應該提供的價值,這故事,勝過任何的“藝術評論”。

大多數藝術家們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所謂“商人——評論家”體系。
名 稱:《毆打嬰兒》
作 者:魯本斯
拍 賣 價:7350萬歐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三
拍賣時間:2002年

魯本斯的作品有着豐富的想像力,表達出了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美好的理想,通過藝術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歡樂,他善于運用健康豐滿、生機勃勃的形象,洋溢着樂觀與激情的性格,去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與趣味。這幅《毆打嬰兒》于2002年以7350萬歐元出售。

魯本斯出生于德國的茨根小城,後随父母移居佛蘭德斯,定居安特衛普。魯本斯一生過着王子般的生活,49歲時愛妻去逝,53歲時又與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富爾曼結婚,仍然過着幸福生活。在他63歲時走完了自己藝術的一生,爲人類藝術寶庫貢獻了三千餘幅藝術珍品。 法國美術史家丹納說:佛蘭德斯隻有一個魯本斯,正如英國隻有一個莎士比亞,其餘的畫家無論如何偉大,總缺少一部分天才。

魯本斯筆下的人體壯碩、肉感,據聞,在佛蘭德斯–畫家的故鄉,人們極好食用肉類,造就了脂肪過多的豐腴體形和畫家筆下令人眩目的肉體。有的藝術家嘲諷魯本斯是在"開人肉鋪子",可是他的畫中洋溢着的充沛生命力和對激烈運動場面的表現又是那麽卓越,不能不承認他是一位藝術大師。

他特别注重帶有旋轉的運動感的結構來表現激動人心的場面,他善于運用對比的色調,強烈的明暗和流動的線條來加強這種畫面的運動感。這種巴洛克式的藝術風格主宰着他幾乎一生的創作活動。大師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知識淵博,精通7國語言,善于辦理外交事務。1621-1630年間,被執政當局聘爲外交顧問,1624年被封爲貴族頭銜。多次以大使資格及談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國,以尋求獨立與民族自治的道路。

他在40多年的藝術活動中,不斷探索新的藝術技巧,改變畫風,把國外前輩的技法加以融化,結合自己民族的特點大膽創造。他的作品以戲劇性的構圖、飽滿的色彩和有力的造型爲其特色,并着力歌頌人的力量和美。

魯本斯一生創作極爲豐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場面,強烈的運動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戲劇性情節;對比鮮明、響亮飽滿的色彩;流動的線條、激動人心的畫面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富麗堂皇、華美火熱、歡騰鼓舞的藝術感受。
名 稱:《紅磨坊的舞會》
作 者:雷諾阿
拍 賣 價:7810萬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四
拍賣時間:1990年

夜色輕輕降臨,包圍了蒙馬特。這是一個酒吧、咖啡館、夜總會聚集的地方。後印象派畫家勞特累克(Herry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很喜歡這種下層的社交場所。這裏的人沒有僞裝的外表,沒有階級與貧富的區别。隻要意氣相投,就可以盡情地談天、享樂。身處這樣的環境,勞特累克由于身體殘疾所造成的自卑也暫時離開了他,他感到身心放松,思維活躍,藝術靈感也更多。

在蒙馬特,那個屋上頂着鮮紅色風車的就是著名的歡樂場——紅磨坊。紅磨坊1889年才開業,每晚都舉行舞會。紅磨坊的樂隊是以管樂器爲主的馬戲團樂隊,每天晚上,妖娆的舞女随着響亮的喇叭聲,拎起飄曳的長裙,踢動着裸露的玉腿,強烈而刺激的舞姿頗具挑逗性,舞蹈之後還有歌唱和雜技表演。舞女在節目的空檔中,對客人們頻送秋波,與客人們暢快地飲酒談笑。嚴肅的世俗觀被燈紅酒綠的狂歡所淹沒。紅磨坊開業不久就成爲巴黎的娛樂與社交中心。勞特累克也是座上客,他天天到這裏畫速寫。

勞特累克的《紅磨坊的舞會》作于1890年。由于畫面淋漓盡緻地描繪了紅磨坊的歡樂引人,又突出了走紅的舞星,因此店主非常欣賞這幅作品,立刻把它購買下來,挂在紅磨坊大門的通道上以招徕顧客。

畫中舞蹈着的是當時的蒙馬特女王——拉.姑柳與男舞伴華蘭丹。她是一個充滿野性、缺乏教養的舞女。人們圍着舞池,注視着這激烈的表演,誰也不在乎自己是誰,在這個地方就是盡情地享樂。

天越來越黑,像許多人期盼的那樣,閃爍的燈光中,人影如鬼魅一般,這裏隐隐約約呈現出一種淪落的美。人們沉湎在夜的世界裏。這裏是多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于是有人縱情聲色。夜晚的人聲喧嘩還是藏不住白天的寂寞傷悲,于是有人醉了,也有人看起來很頹廢。總之這裏的放縱與白天的嚴謹是那樣的截然不同,舞步、歌聲和酒精把白天的一切都燒成了灰。也許夜晚給了人們很多的快樂或是安慰,因此讓人們這樣的迷戀,這樣的放肆。不會有人去想放縱之後會不會有後悔,酒醒之後會不會更傷悲,身在夜晚的人,誰也不會理會白天的世界。可事實上夜色掩蓋了人們不欲人知的心情,縱情歡樂也藏不住角落裏的悲傷,夜晚的恣意歡樂裏總會或多或少地有着隐隐的傷痛。陽光下的世界有一種美,那是明朗的、愉快的;在昏暗的夜色裏,在尋歡作樂的聲色場中,也有一種深刻的、讓人不能忘懷的東西,那是一種沉淪的美。
《雙臂抱胸的女人》,出自畢加索,2000年售出5560 萬美元。風格獨創且缤紛多變的現代藝術魔術師畢加索,以他絢爛的彩筆,創作出一幅幅影響深遠的巨作。近百年來的西方藝術,舉其重要者,恐恰除了野獸主義之外,沒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創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爐。

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于畢加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同向日葵一樣。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價格,将這幅畫賣給了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賞識者之一,這幅畫像和許多其他的梵高的畫一樣,在他死後不斷地買賣,1988年在拍賣會上,有人叫出了5300萬美元的天價。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價值”的認識及衡量。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畫也對經濟規律的解釋作了貢獻。

《鸢尾花》,畫上的花雖然模樣怪異,但那濃烈的氣氛,那一大群藍紫色的蝴蝶,好似在你的畫盤上、你的心上翩跹飛舞着。宛如我們心靈中,那藍紫色的淺淺回憶。也及像我們将要綻放的青春一樣,像火焰、像精靈,燃燒在火紅的歲月裏殆盡。那美麗、那光芒、那生機,就在那注視的瞬間鮮活的綻放中。欣賞的人們似乎早已遺忘了寂寞的衣角、寂寞的閣樓、寂寞的世界。而用贊歎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的世界。仿佛這一幅畫的定格已經抛棄了梵高藍紫色的憂郁和悲傷,也抛棄了人們對自己心痛的靈魂,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遠遠 ……

《鸢尾花》,插在花瓶裏,孤單的怒放。充滿熱情的,很是精巧的奪人眼目的色彩,誘惑人心。盡管花的局部,是沉埋在水底,不見真灼、不見了水。 …… 像人?像心靈?像生命?

在畫前,你可以盡情想象:五月,那美麗誘惑的春末夏初,是鸢尾花開的理想季節。你,就可以看見一隻隻藍色的蝴蝶,翩翩飛舞于綠葉與藍花之間,這一切預示:仿佛她要将春的消息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欣賞《鸢尾花》,就是在欣賞梵高,連同他的一切 ……

在畫前,你可以呼喚歲月中那旖旎的想象:五月,那春困迷惑的春末夏初,正是鸢尾花開的燦爛季節。你,就可以看見一群群藍色的小精靈,幽幽穿越于綠葉與藍花之間,這一切預示:仿佛她要将你的孤獨感染千年、千年後的世界。

在畫前,你可以憑借想象,馳騁在湛藍的記憶裏:可以編出許許多多的故事,故事可以是憂傷的、難忘的;也可以是童話般的離奇,也可以是纏綿般的溫醇,還可以是惡毒般的仇恨 …… 人世間有什麽,你都可以寫,可以畫。像梵高,像《鸢尾花》,因爲上帝送給了你筆與紙,還有千百年來的曆史與思想。看,凡高的畫,就是例子。《鸢尾花》真正的美,在于它是凡高的心。
名 稱: 《靜物》
時 期: 1945年
創作者: 保羅·塞尚(1839-1906)法國
拍出時間:1999年以6050萬美元拍出
類别:畫布+油彩
流派:印象派
館藏:美國賓夕法尼亞洲費城林肯大學巴恩斯基金會

作品鑒賞:《靜物》出自塞尚之手, 1999年售出6050萬美元。塞尚在靜物、風景等畫作上的表現,所獲得的成功基至超過了巴爾紮克的言語描述。對于塞尚來說,如同其他的前輩和後輩藝術家一樣,靜物的魅力顯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題,也像風景或被畫者那樣是可以刻畫和能夠掌握的。塞尚會仔細地安排那些傾斜的蘋果籃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蘋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間,将盛有糕點的盤子放在桌子後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個頂點,在做完這些之後,他隻是看個不停,一直看到所有這些要素相互之間開始形成某種關系爲止,這些關系就是最後的繪畫基礎。

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