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16、17世纪之交产生的意大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开始。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歌剧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意大利的音乐史,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精神的?

拜伦和雪莱:两位传奇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

黑暗的黎明
04-29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导语:18世纪末期,一股叛逆的风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就是浪漫主义。他推翻了古典主义对于欧洲文坛的统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便是雪莱和拜伦。他们是诗人吗?是的,但是他们不仅仅是诗人。

他们是战士、是英雄,他们将诗歌作为武器,鼓舞人民从压迫与剥削中站起来。他们的诗歌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反对势力诬陷他们、诋毁他们。但是这些并没有摧毁他们的脊梁,反而使他们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雪莱:他的死亡是世界的损失

1792年,在英国的一户贵族家庭中,一位未来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诞生了,他就是波西·比希·雪莱。他从小就在贵族学校学习,但是这个时期的教育被教会紧紧地握在手中,而雪莱对教会进行的蒙昧主义教育感到不满。

卢梭

1810雪莱对牛津大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是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启蒙作家以及唯物主义的书籍。对雪莱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葛德文的《政治正义性的研究》。他因为发表了无神论的论文,而被学校开除,父亲也与他断绝了关系。

被学校开除后,雪莱来到了爱尔兰,并积极鼓励人民反抗英国的压迫。之后,雪莱又回到了英国,继续从事写作,他将诗歌当做武器,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813年,《麦布女王》正式完成,这首长诗反映了雪莱对于现实、政治橡尺衡、哲梁做学等多方面的看法。雪莱批判了封建阶级的专制,谴责了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宣扬了对自由社会的幻想。这首诗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憎恨,在统治阶级的污蔑与迫害下,雪莱不得不离开了英国。

雪莱

离开英国之后,雪莱来到了意大利,并在此定居。定居意大利之后,雪莱仍旧专心从事写作。不久,雪莱就创作出了第一部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也代表着雪莱的创作进入了颠覆时期。

这部作品虽然主要描写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在描写饥饿、贫困、压迫对人民所造成的灾难。这部作品还预示了革命的必将到来,以及革命胜利后的美好世界。

1819年,这一年英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即反动势力对工人发动了"彼得广场残杀事件"。这件事对雪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使雪莱的革命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彼得广场

这个时期,他对英国统治阶级越来越厌恶,彼得广场事件也使他意识到文学创作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之后,他创作了很多宣传革命的诗歌,这些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将自然景物与革命热情结合在了一起。

29岁时,雪莱在渡海中遇难,很多人都对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短暂的人生中,雪莱困锋用诗歌鼓舞被压迫的人民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拜伦: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斗争
拜伦的出身和雪莱的很相似,都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拜伦的家庭虽然古老,但是已经彻底走向了没落。拜伦是在剑桥读的大学,在大学时期,拜伦就已经受到了启蒙主义的影响。

雪莱

拜伦读大二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出版了。这部诗集中的作品,体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贵族阶级的批判。正是因为如此,诗集刚刚发售没多久,就受到了反动势力的攻击,但是拜伦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写下来了一首诗,对反动势力进行了反击。

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为了上议院的议员。之后,他又游历了欧洲各国。这一次游历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广泛。同时,他还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有了接触。

拜伦的游历进行了三年,在回到英国后的第二年,拜伦就发表了最著名的诗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虽然这个时期拜伦只完成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创作,但是就已经受到了英国读者的欢迎。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拜伦一举成名,而这部作品也是拜伦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插图

拜伦回到英国的时候,正是卢德运动在英国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英国的议会,正在讨论关于处死破坏机器工人的法案。拜伦知道这件事后,发表演说反对使用暴力政策。可是上议院并没有接受拜伦的建议,反而是通过了这一部暴力而血腥的法案。

在发表演说之后,拜伦就在英国的报纸上发表了诗歌《<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这首诗歌揭露了议会反人民的本质,指出议会、法院等其他国家机关都只是在保卫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维护人民的利益。

这首诗歌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了立法者凶残的真实面貌。在最后的,拜伦还指出如果统治阶级仍旧选择使用暴力的手段镇压工人运动,那么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拜伦

当发表第一次演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时,拜伦又发表了第二次演说。这一次,拜伦在议会的演说中,对英国对爱尔兰的奴役政策表示了猛烈的抨击。也就是因为这两次演说,英国统治阶级对拜伦很值如果。

没过多久,欧洲的反对势力日益强大,在法国发生了著名的波旁王朝复辟事件。这件事使得拜伦十分不满,同时也使他充满了失望与悲观。拜伦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好孤独,也对自己的努力充满了怀疑。

在这种孤独与苦闷思想的影响下,拜伦创作出了一组传奇诗,这些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些诗歌中,拜伦塑造了孤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对欧洲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拜伦

拜伦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使得英国的统治阶级对拜伦的仇恨越加严重。1816年,反动势力对拜伦进行了诽谤污蔑,使得拜伦只能离开英国。

离开英国后,拜伦前往了瑞士。也是在这个时期,拜伦认识了雪莱,并与雪莱成为了朋友。拜伦受到了雪莱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个时期拜伦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浓郁的革命色彩。同时,他还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三章创作完成。

1816年,拜伦前往意大利定居,并组织了烧炭党人的革命运动。在意大利,拜伦与人民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他还密切地关注国际局势。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文学创作的成果超过了之前的阶段。

这个时期,他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四章。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如《该隐》、《别波》、《唐璜》。拜伦还创作了《青铜时代》,发表了对于拿破仑以及波旁王朝复辟的看法。

《唐璜》插图

烧炭党起义失败之后,拜伦离开了意大利,前往了希腊。来到希腊之后,拜伦鼓励希腊人民发动战争反抗土耳其的压迫。并成为了希腊民族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在这个时候,他患了寒热病,没过多久就医治无效去世了。

拜伦式英雄与对自由的向往
对专制势力的反叛,是拜伦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在拜伦的诗歌中,他表现出了对封建强权统治的批判和反抗。拜伦还在诗歌中塑造了孤独的反叛者形象,这些人物身上也带着他的影子。

拜伦笔下的形象都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顽强、孤傲、坚定。如诗歌《海盗》中的康拉特,他想要闯出一番事业,可是黑暗的社会却使他的才能没有发挥的余地。康拉特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是成为了海盗,与专制的社会进行对抗,他的气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拜伦

上面所提到的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就是拜伦式英雄。他们是叛逆的反抗者,黑暗腐朽的社会并不能使他们屈服。这种孤傲叛逆的人物形象,对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拜伦的诗歌还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诗歌还揭露了欧洲专制统治和贵族强权统治的丑恶行径。这种讽刺和揭露,在《唐璜》中到达了顶峰。

《唐璜》是一部诗化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唐璜在欧洲各国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小说中,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地丰富。《唐璜》讽刺了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势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拜伦的诗歌还表现出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热爱,同时还表现出了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与歌颂。拜伦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他表现了对于专制统治的痛恨,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还借拜伦式英雄,表现了对于自由的热爱。

结语:拜伦和雪莱是两位传奇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还是坚定的革命主义者。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战火中、在诋毁中,他们坚定地走在人民的前面,永不放弃。

拜伦曾说,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战争。是的,我相信比起诗人,他们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位战士。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他们的信念,诗歌是他们的武器,思想是他们的铠甲,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