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 作曲家,而且三人都长期在维声头增也纳活动,所以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以区别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组成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尽管三个人具有师生关系,但360问答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有 着很大等的不同;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风格体系”,对2通拉走0世纪的西 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贝尔格(AlbanBerg, 1885—1935)生于维也纳,1904年开始师从 勋伯格,在此之前已创作了一些女实作品,但缺乏新意。从师后改弦更张, 放弃晚期浪漫更快知众主义风格,转而创作带有明显表现七粉集时包主义倾向的作品,代 表作为歌剧《沃采克》(1914一 1921,192解管跟5年首演),这是20世纪歌剧 舞台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勋伯格发明十二音作曲技法以后,贝尔格 也开始采用,代表作有弦乐四重奏《抒情益义育育且振足打安径组曲》(1926)、《前液剂食激正师沉货病小提琴协奏 曲》(1935)和一部未完成的歌存济加识节县送进林获东剧《露露》(1935煤妒蛋进伤封凯)。贝尔格的创作被称作 是际神识态象危酒首承因万站在勋伯格的立场上向后看的音乐,因为不管使用哪种新的技法, 他的作品总是保持着和传统的联系,总是试图把枯燥的方法和情感 表现结合起来,因此使得他的音乐比勋伯格尤其是比韦伯恩拥有更 多的听众。韦伯恩(Ant审构害线农写对若增约九onWebern, 1883—1945)也是1904年来到勋伯格身 边的。尽管他比贝尔格还年长两岁,但是在世时名气始终不大。他的 作品数量不多,而且大多篇幅极短,用勋伯格的话说就是“把一篇短 篇小说压缩成了一声叹息”。他的创作比起勋伯异格点材笑据湖新氢越离格更加理性化,把勋 伯格的创作理念贯彻得更加彻底、更加极端,因而其音乐语言也更 加抽象,这是它们篇幅短小的重要原因。他的具体做法是:美夜吧过罗盐事(1)使用 旋律、和声的片段或碎片为材料,进行极其理性、精练的发展,绝不 多写一个音;(2)尽管作品中声部众多,但往往只是某一两个声部在 频繁地交替发声,其他声部作休止状,且音区也频繁变化,给人以一 个个“点”而非“线”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点描技法”,是勋伯格“音色 旋律”观念的进一步发展;(3)把十二音作曲技法中“音高序列”的观 念贯穿到音乐的其他要素(音长、音强、音色)的领域,形成“整体序 列”。正是这一做法,使得韦伯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序列音乐”的直接引路者,有人甚至把20世纪50年代称为“韦伯 恩的十年”。

新维也纳乐派开创表现主义音乐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