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总结下 《西方音乐史》的复习资料 谢谢~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瓦格纳的乐剧
(1)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
(2)艺术成就: 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西方音乐史浪漫主义时期提纲第三章

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
(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搏蔽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首汪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舒伯特1.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最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
(2)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3)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
(4)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2.艺术歌曲(Lied)(1)来由:艺术歌曲一词在13世纪以前就已存在,16世纪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但是,艺术歌曲这个词在此后的发展中,尤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
(2)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艺术歌曲的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许多伴奏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
(3)代表人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词作家歌德、埃森多夫、海涅、席勒等。
3、艺术成就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
(2)在交响曲方面,作品完整地表达基芹州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1、柏辽兹的代表作品
(1)乐队作品方面: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序曲《罗马狂欢节》。
(2)舞台戏剧方面:传奇剧《浮士德沉沦》歌剧《切里尼》《特洛伊人》清唱剧《基督的童年》
(3)声乐作品方面:《安魂曲》《感恩颂》声乐套曲《夏夜》
(4)理论著作方面:《配器法》
2、艺术成就
(1)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他力图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文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他在《幻想交响曲》的每个乐章前面都加上了标题和详细的说明。
(2)他的交响曲摆脱了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乐章的数目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幻想交响曲》的五乐章就是这种结构的实例。
(3)著有《配器法》,该书是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著作。
李斯特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Tondichtung),是一种单乐章的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形式。
另外,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同,只是在内容的描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交响音画偏重于描绘大自然景色和人们生活的情景,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其典型例子。
代表作品
(1)交响诗:《前奏曲》《塔索》等十三首。
(2)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旦丁交响曲》。
(3)钢琴作品: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bE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苏萨宁》管弦乐《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等。
五人团: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
1、鲍罗丁:医学家、化学家、作曲家,代表作品: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歌剧《伊戈尔王》。
2、居伊:陆军军官,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主要作品为歌剧《威廉·拉特克里夫》。
3、巴拉基列夫:强力集团的领导人、自然科学家,代表作品为交响诗《塔玛拉》
4、穆索尔斯基:近卫军军官,后脱离军界献身于音乐。代表作有: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5、李姆斯基-科萨科夫:海军军官出身,后来成为音乐学院教授,出版了《和声学使用教程》和《管弦乐法原理》等专著,奠定了俄罗斯音乐理论基础,代表作为歌剧《金鸡》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两位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1、斯美塔那代表作品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等。
2、德沃夏克代表作品
九首交响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最著名《斯拉夫舞曲集》歌剧《水仙女》《雅各宾党人》等。
德彪西
1、代表作品
(1)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
(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意象》等
(3)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4)合唱作品《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2、创作特征
(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3、印象主义的特征
(1)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2)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
贝尔格
2、代表作品
歌剧:《沃采克》《露露》(未完成)。
管弦乐:《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3、艺术成就
(1)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歌剧《沃切克》《露露》以及以安魂曲形式悼念曼侬之死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十二音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作。其中《沃采克》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获得与调性音乐同样的撼人效果,创造了当时大型严肃歌剧上演次数的最高纪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3)他的十二音音乐常常显示出与传统音乐的一些因素相结合的特点,和传统音乐一样易于理解,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韦伯恩
2、代表作品
(1)器乐作品:《帕萨卡利亚》《弦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3首小曲》《交响曲》《9件乐器的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等
(2)声乐作品: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3、艺术成就
(1)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贝尔格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作品以一种高度浓缩、格言式的音乐语言著称,长度一般只有几分钟,有的只有几小节,体现了韦伯恩独特的风格,促进了新音乐的发展,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与贝尔格试图将20世纪的音乐创作拉回过去的做法不同,韦伯恩的创作更具先锋性,他将老师勋伯格的创作原则运用到极致,因此音乐语言也显得更抽象、主观。他的音乐语言特点为:旋律、和声零散,突出乐器音色的频繁变化,曲式结构短小。这种音乐语言在预示序列音乐的同时,还影响了点描音乐的形成,确立了音色音乐的重要地位。
贝多芬
2、代表作品
(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2)歌剧《菲岱里奥》。
(3)奏鸣曲:钢琴作品有第八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奏鸣曲《月光》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奏鸣曲《黎明》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第二十五奏鸣曲《杜鹃》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小提琴作品有第五奏鸣曲《春天》第九奏鸣曲《克莱采》。
(4)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5)室内乐: 16部弦乐四重奏(其中后五部最重要)。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7)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
3、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Scherzo)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乐》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法国诙谐剧,英国民谣剧;德国歌唱剧
正歌剧:音乐非常拘泥于形式,演员们的表演以卖弄技巧为其乐事而从不考虑是否符合剧情的需要,剧本内容虚假,构思陈腐,甚至沦为一种假惺惺的。娇揉造作的艺术形式。
普契尼的代表作品《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部女郎》《图兰多》

西方音乐史

【第1篇】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察代真只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胞那的事然富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来自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于果严识议裂乐怎业附屋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360问答,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家预李验神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光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女顶他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 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来施求段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盟车些末光,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变思巴出令妈家括什问,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安论困望开怀设岁资景牛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呼代误脚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探象刻达短征印序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例防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而既变矿核学数拿哪久厚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需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木铁脸兵号杆缺把信弱侵对浪漫主义音乐史超谈担示口官挥线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2篇】

在这些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和耻辱,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轩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学习钢琴弹奏时,我多数是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让我更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但是这六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里都有器乐和乐器的发展,第一台的古希腊管风琴,1709年制造的第一架钢琴一直到浪漫无边际主义时期的器乐,是一个质的变化也是一种飞跃,所以随着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各种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像一条导火线,贯穿着西方音乐发展的始终。

【第3篇】

在此期间我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大致地听了一个大略,之后对此三人有如下的感受。

对于巴赫,首先他是一个对先人的集大成者,并且可以看做是一个鼻祖型的人物,西方古典乐在他之后得到壮大,而巴赫打下了一个根基。

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我听到了几段比较熟悉的旋律,其中一段是在赵晓生老师课堂上听到的,巴赫对于音乐的热爱是深沉而严肃的,掺有宗教式的虔诚。而他不惜花精力来谱教学用的曲子,这本身似乎就昭示着,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之后的古典乐起到一个承启的作用。

对于莫扎特,首先他是一个天才,他本身对于音乐的天赋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一,在他的音乐中似乎听不到任何的不和谐,换一句话也可以夸张地这样说,听过莫扎特的曲子之后,再听其他作曲者感觉到的都是不和谐。

这种和谐无论是在《长笛协奏曲》,《费加罗婚礼序曲》,《圣诗》,《土尔其进行曲》,还是在《摇篮曲》,你都可以安静地听到。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仿佛就是在欣赏一件绝美的艺术品,他不会让你感到忧虑,暴躁和狂野。

对于贝多芬,首先他是一位王者,一方面在音乐上他不屑于其他人甚至王室贵族的非议,一方面在命运上他对于双耳失聪的命运顽强抗争,贝多芬曾经想过自杀,但他活了下来,并仍以贝多芬特有的意志力,创造了晚期最为卓越的几部交响乐。那是雄浑,是闪电,是非洲大草原上风驰电掣的雄狮,是光与热的集合,奏鸣!

对于音乐本身的和谐与结构追求,我认为自有公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至今仍被大众所称颂,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意志与精神,而非纯粹的音乐。谁在命运的面前又敢如贝多芬一般奋起反击呢?力量,是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所以软弱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欣赏不了贝多芬的音乐。

简述了以上三位作曲家之后,这本书是以教科书的姿态,来统观全局,所以它不会有所侧重的详述任何一位作曲家。好处之一是你可以尽量不带偏见地体会西方音乐的发展,然而其中还是掺杂了大量的人名,没有办法,人的历史就是由历史的人来逐一立体式的构成的,我们只能从中窥知一二,以点带面。

4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