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诗人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於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逝世),英国诗人;作家,世袭爵位,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引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又译摆伦。其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等。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以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後世。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以拉丁文般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但丁·亚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李胡族诗《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意象纷哪弊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於不顾。生前只出版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後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其驾驭英语的能力,被认为可跟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说明 · 关於))[ˈgøːtə],亦作Göthe,出生时名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逝於1832年3月22日,魏玛)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做扮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寓言诗》(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国诗人。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攥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让·尼古拉·阿尔图尔·兰波,或译“亚瑟·兰波”、“阿尔蒂尔·兰波”,“林包德”(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生于伦敦。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弥尔顿在剑桥大学的克莱斯特学院完成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便开始专心于诗歌写作。1632年至1638年五年间,弥尔顿辞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住到他父亲郊外的别墅中,整日整夜的阅读,他几乎看全了当时所有英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作品。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等一些作品。
弗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苏联诗人。生于格鲁吉亚巴格达迪的一个林务官家庭。学生时期曾参加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下活动。早期诗作带有未来主义色彩。十月革命后的《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等诗作歌颂了十月革命,呼吁艺术家同革命结合。1919年后参加《罗斯塔之窗》工作,写诗作画同反对派进行斗争。1924年列宁逝世后,发表长诗《列宁》,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曾出访过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写了《我发现美洲》、《百老汇》等国际题材的诗篇。还写有《臭虫》、《澡堂》等讽刺喜剧等作品。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尔多·瑞耶斯·巴索阿托(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当代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出生于一个酒商家庭。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以黄金赎回。乔叟当过国王侍从,出使许多欧洲国家,两度访问义大利,发现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其著作有《公爵夫人之书》、《声誉之宫》、《百鸟会议》、《贤妇传说》、《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乔叟於1400年10月25日在伦敦逝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诗人之角”。乔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谋杀,英国的中世纪研究专家特裏·琼斯曾出了一本书《谁谋杀了乔叟?》。
詹姆斯·奥古斯汀·艾洛依休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苏醒》(1939)。
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年--1832年)是一个英国著名作家。
司各特1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症而有腿萎缩。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他十分欣赏德国的“狂飙文学”,翻译过德国著名民谣《莱诺尔》。1802年司各特出版《苏格兰边区歌两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后一个吟游诗人之歌》问世。此后他投资印刷行业。1808年出版诗歌《玛米恩》,以后他创作了《湖边夫人》、《特里亚明的婚礼》、《岛屿的领主》等一系列诗歌。他最后一部长诗是《无畏的哈罗尔德》。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威尔士诗人、作家。生于1914年,英国南威尔士,其父是一位中学校长。托马斯很早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特殊兴趣,他中学的时候曾担任学校刊物的主编,并发表了一些诗作。1931年,17岁的托马斯离开了家乡前往伦敦开始他的写作事业。20岁那年,托马斯发表了第一本诗集《诗十八首》,当时的评论界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位年轻的诗人。但是美国的一些出版商却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书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国发行,这部合集后来为他赢得了威廉·福亥尔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战后他仍为该公司的一套文艺节目写稿播音。1946年,托马斯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这部诗集为他带来了名誉和作为诗人的地位。评论界普遍认为托马斯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托马斯的诗作大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诗中所蕴含的内容较具有梦幻色彩,通过对于意象的描绘堆砌,托马斯所创造出来的诗境往往引人入胜。另外,托马斯很注重押韵,其诗以善于朗诵闻名。除了写诗,托马斯也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诗文集《爱的地图》中,并写了几个电影剧本,如《三个怪姐妹》等。1953年,托马斯在切尔西旅馆逝世,享年39岁。
王尔德(Oscar Wilde,又译奥斯卡·怀尔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
雪莱,全名珀西·比西·雪莱[1](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十九世
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来自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
1. 思想特征:①强调创作自由,反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古典主义,描写贵族和宫廷排斥360问答民间,遵循三一律,风格典雅崇高;②民主立场,抨击封建和资本主义;③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茶风降裂银害往的历史;④描写大自然;
2. 免高依进称孩歌艺术特征:①强调抒情,强烈的主观性,挖掘集内心,发现了自我;歌颂爱局英研相情,探索梦境;②重视民间文学,创造诗体长篇小说;③惯用对比夸张细值杆船山介苗座婷儿,重视丑的美学价值,提倡想象;④忧郁感伤的情调;
*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见二都集坚段编践曾沿钱现主观感情、主观理想裂水和非凡事物,主观性是其厚演明钱器其又五兵本质特征。反对古典主义枯燥冰冷的理性;
*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重视民间文艺,以此与他们厌恶的城市文明对立。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喜用夸张对汽口觉影这死采尽优黄率比等手法,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
*从政治态度区分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批判封建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消极浪漫主义-缅怀封建对新社会不满;
【发展概况】
*三个浪潮:华兹华斯→拜伦→雨果;
1.德国浪漫主义→施莱队效体学略鲁庆格尔兄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海涅;
2.英国浪漫主义(头三十年成就最高)
湖畔派三诗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责代要人: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
3.法国浪漫主义(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1)夏多布里昂→《止养凯族新展维精算品阿达拉》;《勒内》,第一个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
(2)斯达尔夫人;雨果;大仲马得和室座千氢改村还元;
*与英德不同,30年代后,法国浪漫主义并未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发展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含孩失明续;
【拜伦】(1788-1824;英)
1.《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2.《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首次塑造了孤独忧郁悲观的节构须呀笔战势县罪粉植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成名作;
3. 拜伦艺术律械反而目第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个引乱向资向神南是辛辣的讽刺性;拜伦的名言“诗的本身即是热情”
4.《唐璜》(1818-1823),诗体小说,因早逝而完成;唐璜不过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拜伦是时代的歌者,唐璜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浪漫的传奇性;兼序兼议;
【雨果】(1802-1881;法)
1. 1827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这条对照原则一直指导着雨果的创作;
2. 1830年《欧那尼》正式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3. 雨果是浪漫派戏剧开创者之一,他的地位与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并驾齐驱。
雨果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①对照手法;②善于塑造下层人物;③以史诗气魄再现社会和历史;④情节的传奇性;⑤注重心理描写;⑥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
4.《巴黎圣母院》,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之作;一曲反封建的悲歌;加西莫多,爱丝梅拉达,克洛德主教;
5. 《悲惨世界》,人同社会搏斗的史诗;要为穷人鸣不平;一个圣人的故事(福来主教);一个男人的故事(让·瓦尔让);一个女子的故事(芳汀);一个娃娃的故事(柯赛特);沙威;马里于斯,有雨果的影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之作;心理描写艺术;对照艺术;
【海涅】(1797-1856;德)
1. 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浪漫主义嘲讽手法;
2.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对德国检查制度的讽刺,对德国封建制度的憎恨,对基督教会的批判,对社会革命的预言;对就旧德国深恶痛绝,满心希望一个新德国诞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
【惠特曼】(1819-1892;美)
1. 美国民族诗人;表现了新的灵魂的成长;
2. 草叶象征希望,生命力,发展,民主;
3.《草叶集》,既是惠特曼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
4.《草叶集》的基本主题:自我,创造,民主;’
5.《草叶集》中的自我不同于欧洲浪漫主义感伤纤弱自怨自艾的自我,而是强健有力甚至粗鲁;
6. 惠特曼比一般浪漫主义者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但歌颂蛮荒自然,也歌颂经过人类创造的二度自然;人创造一切,劳动和创作使人变得神圣;
【麦尔维尔】(1819-1891;美)
1. 与另一个浪漫主义著名作家霍桑是邻居和挚友;
2. 《白鲸》1851,反映捕鲸生活;多层意义→
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财富的血腥来源,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黑暗,捕鲸人危险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的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
②宗教意义,加尔文教强调宿命论和原罪,a.白鲸象征恶与原罪,远航象征人生漫漫旅途,船长无法改变命运;b.白鲸象征神力,船长象征人类的邪恶力量;
③复杂的象征意义,白鲸和船长都有更复杂的象征意义;人与自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