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画家有个叫莫的列阿尼的

阿米地奥·莫迪利阿尼(1884~1920年)生于利沃尔纳,逝于巴黎.他的母亲—-一位破产的银行家遗孀,很早便预感到儿子的天职,并且从不与之作对,来自她让他看了伊比里亚半岛上所有的博物馆,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美术学院习画.最后,年青人于1907年来到巴黎.他有着贵族的美貌,不过已为肺结核所啮.他古怪、犬儒、无志向,却又不乏脉脉温情.于是他很快便成为蒙马特奇特青年中最不安分的一个.
他在蒙马特住了六年,沉默寡言,游手好闲,不断地更换住所,在酒馆间晃荡.不过,他也参加美学论争,画素描,搞360问答雕塑和涂抹油画.他参加了洗衣船的讨论,在图卢兹·劳特累克常去的那些地方,也可看到他高大而单薄的身影,因为那时,他正喜爱劳特累克的作品.

这位大资产者的儿子有些人道的表现,他喜爱卑贱者,同情生活中的贫苦人,这些都由他的行动和作品以及选择的模特儿:看门人的女儿,孱弱的儿童,平民的女孩……表现出来。他和其他许多画家一样,发现了塞尚.他还和拿效可类逐战等波侵雕塑家布朗库西是好友,后者使他看到了黑人雕塑,从此对于他的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和布朗库西的接触之中,他感到自己也有雕刻石头的愿望.于是他作了一尊雕象,不过没有略记完成.
事实上,他的雕塑的确没有他的绘画高明.1913年,莫迪利阿尼离开了蒙马特高地,来到蒙巴纳斯,徘徊于不安和醉意之中.这个游荡的可怜人身上充满了酒精、毒品和天才,挥霍着自己的天分和金钱.不过,他也确实从未有过足够生存的钱.他几个生丁一张地卖着用惊人的肯定手法画出的美妙素描,几个法郎一张地卖着他作的肖像和人体.
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园亭酒店或穹顶酒店里,用尖细流畅最座限胶代稳织型成取晚的线条画着肖像,毫不在乎地把它们送给碰到的安垂复输己场模特儿,换上杯酒,一饮而尽.他在约瑟夫一巴拉路基斯林画室作过画,苏丁和帕斯森都是他的朋友,他就象一块漂流物,从一家咖啡馆漂到另一家咖啡馆获卷点月入,从一间阁楼搬到另一间阁楼简现衡,有时会碰到一个避难所或一个怜悯人的灵魂.
英国女诗人贝阿特丽丝·哈斯丁帮助了他一段时间,然后又收留了他,拿出自己的生活所需,使他得以继续画着为日后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争购的人物和人体.他结识了一位缺既演孩盟协名叫扎娜·埃布戴尔娜的年青姑娘,和她结了婚,并有了一个孩子.这个不安定的人终于该定居下来,至少该有一点安静了吧?但是没有.他被烧痛耗尽,被肺痨如促岩散想呢怕击垮,进了一家医院,于1920年1月25日,在三十六岁接仍上嗫嚅着最后的一句话"亲爱的,经检京亲爱的,意大利!"离开了人世.在安德·萨尔蒙和基斯林为他组织相当轰动的葬礼之日,他的妻子从六层楼上跳下,摔死在人行道上.
作为杜乔、卡斯坦尼奥、波提切利的同胞,莫迪利阿尼首先是用线的行家、素描家和样式主义画家.尽管他的颜色用得很正确,既不少共鸣,也不乏高雅,然而却并没有给其素描带来什么.不管怎么说,莫迪利阿尼在这上面是忠于托斯卡纳传统的,他完全使用图象,使用柔韧、巧妙、富推半罗就示轴硫有旋律的线条进行表达.
在一个时期中,他醉心于线条要超过讲究理智.这种忧郁而瘦如削,高雅而柔弱,灵活到矫揉造作地步的线条并不去刺激或伤感地迎合人的感觉,它是多么得意地在一付面孔的椭圆形上弯来弯去,沿着肩头回转,将一个脖颈拉长,和表现着胯骨啊!既然它能够指挥形,那么,对于体积、空间来说,也就足够了!莫迪利阿尼以他自己的方层道破练逐与发集式解决了立体派画家所致力的问题.他们事实上换丝须包是尝试通过增加透高点来表现对象的全体.
莫迪利阿尼并非不知毕加索和布拉青会克的研究,然而他既非构成主义者,也非构图家,他的智慧也不大适合组织和深思.因此,他很聪明地拒绝参加立体派的行列.他搞变形,但不去创新,使用一些方法,但不采用严密的体系.
如果说他和一切立体派画家一样,对于光和气氛,对于"轮廓模糊画法"不感兴趣的话,他却有表现物体的结实和质感的雄心,而他所拥有的手段又是有限的,仅只有线,永远是线.他以任意确立的标准,把形状拉长和歪斜,使它具有对比,让它的轴线碎裂,面与面交迭在一起,这些人们称之为他的"表现主义"的东西为现代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看看那些倾斜的头、削肩、长颈、无限延长的手臂、躯干、腿、头之间的不合比例,再看看面部那削瘦到极点的鼻子,缩短了间距、画成弧形的杏眼,狭窄紧闭的咀巴,还有那四肢瘦弱、上身短小、带着蜿蜒曲线的裸体,一切都竞相表现出纤细、稀有、纷乱、娇弱,表现出波提切利决不会非难的"柔和美妙".
莫迪利阿尼不会被当作当代绘画的一位创始者,但他找到了一种既是图象,又是装饰的风格,一种总的说来相当有限,但对他已经足够,并且不容辩驳地作用于观众的语言.这种曲线,涡形,延伸,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敏捷中的颟顸,模糊中的朴实,符合现代精神要求的意大利主义,被严正拯救出来的样式主义,以及包括在一种说不出的单纯和贵族持重之中的表现主义,这些就是人们欣赏莫迪利阿尼而不希望他有摹仿者的原因.
莫迪利阿尼属于大部分成员是外国人的"巴黎画派", 这派画家的作品特点是宣告生活中有某种痛苦,然而受苦超过别人的莫迪利阿尼却把对苦痛保持缄默看作是有关荣誉的事.他的简练当然不是总能成功地击退一种无法医救的悲观主义.
可是,天生的高傲和某种纯洁又使他免于形成过分狂热和放肆的画风.犹太画家特有的焦虑、紧张的理智主义给其作品染上幻想破灭的情调.可以说,莫迪利阿尼带给本世纪的不是一种新的语言,而是一种"新的战栗".
他身上有着某种隐晦的,不合常理的,复杂的东西, 都由他的素描和油画展示给了渴望强烈感受和乐趣的一代.他那以唯心为主的艺术是文雅、脆弱、高贵的:这是一种呼吸起来沁人心脾,但又有点害处的艺术.

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人物

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乔托(Giotto,约1266—1337)也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隐基野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锋野础。 乔托·迪邦多内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山区韦斯比亚诺的农民家庭。少年乔托为了打发时间,经常在石头上描画自己放牧的山羊。有一天,佛罗伦萨大画家契马布埃经过村道发现了他的才能,于是说服了他的父母,将他收为自己的徒弟。后来,乔托的技艺很快超过了老师。乔托青年时代居罗马,从师过罗马画派领袖彼得·卡瓦里尼,曾为圣彼得柱廊大厅做过大量的镶嵌艺术品;36岁移居帕多瓦城,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阿雷纳教堂耶稣故事壁画,几乎所有画面,都贯穿着统一的蓝色天空色彩,在下面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贪婪、背叛、固执、暴政等。据说诗人但丁正于此时被教会永远逐出佛罗伦萨,流落到帕多瓦,乔托热情地接待了他。
意大利的权贵们千方百计争着这位佛罗伦萨大师为他们服务,而乔托从不违背自己意愿,我行我素,在全国漫游,他到处留下自己的艺术种子,推动着人文主义艺术的发展。乔托最后的20年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在他67岁高龄时,佛罗伦萨市政厅指定“大师乔托”领导建造大教堂独立式钟楼,可惜生前只建造起一层,后由弗朗切斯科·塔兰蒂完成,当今仍堪称佛罗伦萨最优秀的古建筑,与圣玛利亚大教堂并列。
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在于发明了一套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开创了绘画早期的科学时代。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犹如雕像般的浑厚,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在画面艺术处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空间具有空气感和深度感,画中形象具有体积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视觉的吸引力,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乔托是公认的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 马萨乔(Masaccio,140l~1428)也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早期代表画家。1401年12月21日生于圣乔瓦尼·瓦尔达诺,1428年秋卒于罗马。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他出身清贫,艺术师承不明,但在21岁时已获准加入画师行会。1961年发现了他在圣焦韦纳莱教堂作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对了解他早期创作极有帮助。此画表现圣母朴实粗壮有如农妇,婴孩耶稣作吮吸手指的天真情态,和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完全异趣,说明马萨乔着重写实的特色;画中人物体态具有明显的雕像塑形感。此后他与多纳太罗和F.布鲁内莱斯基友谊甚笃,3人皆为15世纪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马萨乔的代表作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的布兰卡奇礼拜堂壁画(1425~1428)、圣玛丽亚诺韦拉教堂的《三位一体》祭坛画(约1427),以及为比萨的卡尔米内教堂作的一组多屏祭坛画(1426,分藏于伦敦、柏林、那不勒斯等地)。布兰卡奇礼拜堂壁画最初由画家马索利诺绘制,马萨乔后来参与协作(他俩时常合作),其间马索利诺一度赴匈牙利作画,因此有几幅完全出自马萨乔一人之手。这些壁画虽仍为宗教题材,却以合乎科学法则的写实手法表现,人物坚定沉着、朴实无华,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如《纳税钱》,表现罗马税吏向耶稣收税的故事,画面以中央的基督及其门人群像为主,全面透视焦点集中于基督头部,光线和礼拜堂窗口进光方向一致,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富于真实感的效果。《三位一体》祭坛画则以极为杰出的建筑背景的透视表现著称,人物描绘除发挥马萨乔固有的雄浑朴实风格而外,还注意了三角形构图的稳定,被认为是其最成熟的作品。马萨乔通过这些作品显示了文艺复兴绘画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主义精神内容的统一,对日后影响极大。他虽由于过早去世无直传弟子,但整个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皆承袭他的传统,盛赞布兰卡奇礼拜堂为所有艺术大师之学校。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1447年,画家出生灶喊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时的他非常顽皮,不思学业,父亲只得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不久,他喜欢上了绘画,菲利普·利比收他为徒。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为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在美第奇家族,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了眼界,并为他的艺术打下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华美多采的贵族印记。
1477年,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左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 1485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同时还接受教会的定单,为教堂作壁画;也曾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钢笔画插画。 1492年,罗伦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诽谤》这幅画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由于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画派盛期的代表画家,于1452年4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镇,父亲塞尔·波埃罗是当地的公证人,母亲卡特琳娜是芬奇镇附近村里酒店的侍女。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生下他后不久母亲就改嫁了,父亲又重新结婚。达·芬奇是在祖父的庄园中长大的。14岁以前,达·芬奇在家乡受过一位建筑家的启蒙教育,当时已显示了他那过人的智慧;1468年,全家迁居佛罗伦萨。父亲顺应他的个性,送他到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的工场里学艺,后者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1472年,达·芬奇的名字已被佛罗伦萨的画家公会列在会员名单上了,其时他才20岁。4年以后,他虽然名扬全市,却仍和老师在一起工作,并于是年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名作《基督受洗》。
达·芬奇处在一个人类文明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一批有智慧的人不断去追求世界的真理,才能使虚伪的“神学”黯淡无光。背叛《圣经》,蔑视宗教的权威,需要勇气,而更重要的是去探求新事物,以发现大量客观事物的真理来否定神学的价值。达·芬奇在一生中,把很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他与数学、医学、天文学等学者交往甚密。在绘画上,他设法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的奥秘。他针对人物真实的形象,研究透视、解剖,并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为此,他画了大量素描与速写稿子。他在肖像画上的突出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蒙娜丽莎》即是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 拉斐尔·桑西 (1483-152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