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老师经常采用辩论赛的方式考核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B

音乐鉴赏课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学习什么?

前,新课改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关系。不像以前,只是老师满堂灌。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要求更进了一步,现在的音乐鉴赏课不只是有关音乐知识外,往往还涉及到文学、历史、美术、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我们学过的音乐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广泛涉猎有关方面的书籍,博闻拓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我们老师自身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层次,彻底改变音乐鉴赏课只是老师讲同学们听的这种落后模式,使学生参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办。
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察判大的进步。
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岩笑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记得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粗没含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流行音乐赏析课能学到什么

流行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之我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流行音乐已成为大众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凸现时尚、宣泄自我,充满了亲和力与人情味,很受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区的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对于流行音乐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种做法,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制约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鉴别与欣赏能力的发展。其实,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对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无疑有着其它音乐无可代替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音乐有偏爱。同时,由于现有知识结构不完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良莠,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全盘吸收,这就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国流行音乐并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产生的,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限制,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近二十年来流行音乐的创作己向世界水平跨进,更有不少作品已获得国际大奖。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早在八十年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流行音乐不应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它还应包含爵士音乐、乡村音乐、经典影视音乐、新世纪音乐、电子音乐等。影视音乐《重整山河待后生》成功地把传统说唱音乐——京剧大鼓与交响乐有机地融合。腾格尔的《天堂》将浓郁的蒙古族民歌风格和通俗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现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可从中了解丰富的中国民间乐器。通俗作品《阿姐鼓》,不但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有着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
歌曲与歌词是一体的,歌词直接成为通俗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它歌颂正义、催人奋进的意思能给人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些歌会在你失落时给你力量,有些歌则会在你遇到坎坷时教你直面人生,有些歌更会教给你正确的人生观等。由此,深层地接受歌词内容的感染,能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审美能力。
流行音乐正是以其轻松的节奏、动人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所以只要正确理解流行音乐,提高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就能发挥流行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
汕头一中 林筠

3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