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总体

百度一下诗经小雅.这是总结的. 诗经·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代洲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想起了恢复平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一会儿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究动快皇成迫…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然后360问答又想起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后须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诗通篇都是这位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描写,写得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越密环斯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蒸采杨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历核天足史与己安也友?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屋则守后角牡翼翼,象弭鱼服.岂怕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天许续守史保义坐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无独里胶升皮战”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济列天异色嫩)、“刚”(坚硬)一印村得关肉破五,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伤积信活战完责操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苗许经担宽河写套周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怀胞跟绝阿均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罗使油并志证陆结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衣》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国风·秦风·无衣》这首诗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赋”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就一事铺陈开来。

作用: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橡闭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先秦佚名《国风·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诗词赏析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巧缺,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梁宽裂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无衣

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