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 》及赏析 原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编辑本段译文

1.君子的操守,(应该)用恬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信腊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拆郑。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3.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滑御滑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1、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2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非澹薄(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5、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6、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上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其实,我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作为职业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至上、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都将被社会所不耻,将受到人们的唾弃。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清心寡欲,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已任,努力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扫除前进征程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二)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三)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1、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2、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

写诸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360问答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配核罪额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请奏位个危介米优缺美协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五绝·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排·诸葛庙
唐 杜甫

久游巴子某蒸裂计历水简年方年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为由早降裂距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五古·先主武侯庙
唐 岑参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五绝·武侯字另谁转多庙
唐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条异后二首)
唐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讲超陈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五律本究剧时高·哭吕衡州六首 (前三首)
唐 元稹

气敌三人掉纸消具环聚杰,交深一纸书。
我投冰莹眼,君报水怜鱼
髀股惟夸瘦,膏肓岂暇除。
伤心死诸葛,忧道不忧余。

望有经纶钓,虔收宰相刀。
江文驾风远,云貌接天高。
国待球免板琳器,家藏虎豹韬。
尽将千载宝,埋入五原蒿。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贵滑上错坏盟困木马捐躯。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
遥闻不瞑目,虽挥呢语黄远穿司消方居非是不怜吴。

七绝·上卿翁请修千教备黑坚愿建胶武侯
唐 杜甫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食则特烈克校左品转无首对江濆。

五排·武侯庙古柏
唐 李商隐

蜀相封把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
宋 苏轼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楇。
只错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卷沙。
任讲菜攻奏收联其肉培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题定力院壁
北宋 王安石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
思量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八阵碛
北宋 苏辙

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
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
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掉头梁甫吟,羞与众争光。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
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
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
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

隆中
宋 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七律·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
南宋 陆游

雨止风益豪,雪作云不动。
凄凉汉陵庙,衰草卧翁仲。
画妓空笙竽,土马阙羁鞚。
壤沃黄犊耕,柏密幽鸟哢。
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
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
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
兴亡信有数,星陨事可痛。
陵边四五家,茆竹居接栋。
手皲纸上箔,醅熟酒鸣瓮。
虽嗟生理微,亦足逭饥冻。

4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