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上班?

人为什么要工作?

这是每360问答个上班族每天都要问上十遍八遍的问题

与荷马齐名的古希腊人赫西俄德(Hesiod)所写的一本小册子《工作与时日》,或许可以给到我们答案。

《工作与时日 神谱》
者: [古希腊]赫西俄德
译者: 张竹明,蒋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7年

这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哥哥写给弟弟的劝诫书。

赫西俄德有个弟弟叫做佩耳塞斯(Per计ses),他们两兄弟的父亲靠着种地、畜牧以吧早算德们及出海做生意攒下了一些钱,在死后留给了兄弟俩。

佩耳塞斯靠贿赂官员分走了较大的一笔遗产,但拿走了多数财富的他不懂得节制与经营,游手好闲,肆意挥霍。

很快,钱就见底了,于是他想着找哥哥赫西俄德救济,甚至还想打官司重新分得哥哥的那部分遗产。

受到刺激的赫西俄德便写下了《工作与时日》,劝诫他的弟缩云华频住火坐弟,同时也劝诫世人。

画家:耶日·锡米吉诺斯基事语死英善情乡·埃尔特(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

我们以往总觉得古希腊的作品总是在讲述神的故事,《工作与时日》恰好补足了关于人世生活的这块空白。

《证省欢湖损坐工作与时日》:幸福生活指南
《工作与时日》是一本很务实的书,赫西俄德在书里告诉弟弟什么时候该怎么生活,怎么工作,就像叶款市金责任非培老它是一本幸福生活指南。

这本书的译者张竹明先生就在序言里指出根形从己乙:如果说《荷马史诗》是浪漫主义,那么《工作与频时日》显然就是现实主义了。

不过在具体的「生活指导」之前,赫西俄德先讲了一段神话故事,好让看这本书的人明白括市粮光饭温似人类何以有这样的命运,以及他们为什么应该如此生活。

赫西俄映德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人类与诸神有同一个起源,第一代的人类由奥林匹斯山上不朽的诸神创造,他们是黄金种族,像神灵一样,不会衰老,力大无穷,远离忧愁与困苦,死时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

这一代人死后就成为所孙获去丝圆远氧语切认大地的神灵,守护着下一代人类。

之后人类又经历了白银种族、青铜种族、英雄种族、以及黑铁种族。

不知贵经甚道是因为什么原因,人类一代不如一代,他们的性格总是不如前一代善良美好,他们的命运也变得可怕灰暗,人类逐渐失去了神灵的爱护。

赫西俄德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第五温秋代人类——黑铁种族,他只希无望这一代人类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他又的确感到自己正处于「黑铁种族」功磁答套刻的时代,因为「人们白天没完没了地劳累烦恼,夜晚不断地死去」。

人类本可以工作一天,就能收获整年的储备,但诸神不让人类知道生活的方法。

宙斯因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而愤怒片做建九里证极别松问果,往人间送去了灾难的礼物斯拉他明按选——潘多拉(Pandora)。这是关于普罗米修斯盗火故事的最早记录,后人对这个故事的了解,都来自于赫西俄德。

根据潘多拉神话创作的版画。

画家:F. S. Church

于是「不幸遍布大地,覆盖海洋。疾病夜以继日地流行,悄无声息地把灾害带给人类保够助皇袁反。」

宙斯憎恶人类,而宇宙中再无可躲避他意志的地方。

这便是这一代人类的命运,也是他们不得不劳作的原因,他们没有办法反抗。

赫西俄德向他的弟弟声明,「我不会再给你什么了,你要劳动,去做诸神为人类规定的那些活儿」。否则,他一定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赫西俄德给了弟弟很多生活与工作的建议。

首先他要懂得思考,分得清什么是欺骗与忠告,懂得安排农事,懂得与朋友和邻居相处,比如适当地邀请朋友们到家中做客,答应了朋友的事要说话算话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安排农事。赫西俄德以最朴素直接的方式,按照时节给了弟弟建议。

他要在春天进行耕种,同时注意云层上鹤的叫声,因为这预示着适合耕种的雨季的来临。耕地时要记得用泥土盖住种子,以免它们进了鸟儿的肚子。

夏天不适合耕种,因为那只能收获少得可怜的粮食和一堆细细的麦秆。所以这个时候应当为春天播种的粮食建立谷仓,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当天气开始转凉,不再灼热,就要趁着这个舒适的季节伐木取材,用来制作耕犁,赫西俄德还详细注明了木材的种类和应取的尺寸,以及用多大年龄的牛和人来配合这些耕犁。

冬天实在太冷了,不适合下田干活。但也不能因为贪图暖和就在铁匠铺子和旅店里待着,「因为这时,勤劳者可以使自己的家十分兴旺」。要在寒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要穿上一件软质上装和长袍,脚上有合脚的牛皮靴子,头上有毛毡帽子。

冬季是艰难的季节,为此,赫西俄德还提出了应该如何饲养牲畜和照料家人的建议。

而对应每个时节的,是诸神的星星和自然的花草。比如:

「当猎户座和天狼星走进中天,牧夫座黎明时出现在玫瑰色的天庭时,佩耳塞斯啊,你要采摘葡萄,并把它们拉回家;在阳光下晒十天十夜,再捂盖五天,第六天把快乐的狄奥尼索斯的这些礼品装进器皿。」

再比如:

「在菊芋花开时节,在令人困倦的夏季里,蝉坐在树上不停地振动翅膀尖声嘶叫。这时候,山羊最肥,葡萄酒最甜。」

《谷物收获》(1565)。

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在这本生活指导手册里,赫西俄德的语言有着一种朴素而甘甜的美

在美国读文理学院是怎样的体验

位于纽约上州的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并不为国人熟悉。
这所成立于1861年、在最新的US News 文理学院排名中位列第11 的学校, 其知名度可能远不如它的校友—— 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奥斯卡影后梅丽尔• 斯特里普、新一代的女星安妮• 海瑟薇以及中国知名文化人士洪晃等。
随着文理学院的知名度渐渐提升,其教育理念逐渐为人推崇,这几年来申请瓦萨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相比很多综合性大学,瓦萨的中国学生加起来也抵不上大U一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总共也就六十来个。
选择在这样一个小社群里生活,其学习及生活体验与大U 也会截然不同—— 你的导师、你的同学所营造的独特的学术氛围及紧密的伙伴关系,都会给你每一天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本文记录的是在瓦萨留学的一群中国学生,希望可以让所有向往文理学院和文理教育的学生及家长,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文理学院的学习和生活是怎样的。
她走遍了美国东北部最后选中了瓦萨
在交大附中国际部读到高三上学期,到了申请美本的时候,钱奕蓓跟很多人一样没有主意。
虽然她心里确定就是要去读文理学院,但究竟去哪一所,还是一头雾水。
和家人一商量,她决定到美国亲自去看看那些传说中的文理学院。
在一家开设于美国的中介的帮助下,她跟随一个华人中介到美国东北部排名前三十的文理学院走了个遍。
走访的结果就是她决定来瓦萨。
已经在此读了一年的钱奕蓓还记得第一次到达瓦萨的那个傍晚。
饥肠辘辘的她找到了一家泰国餐厅。他们一进门,居然发现老板是中国人。用餐完毕离开前,老板跟她说:希望你明年还能来吃饭。就这一句话,感性的携镇钱同学就知道她一定还会回到这里。
在给瓦萨的申请文书里,钱奕蓓写道:在她摸到学校石墙时,像是感受到了它们的心跳……她愿意变成瓦萨草坪上的一只松鼠。
“那种理性、古板的学校不会理解,如果瓦萨愿意接受我这样一个非常感性、又文艺腔的学生……作为瓦萨,如果她愿意接受我,,她就会愿意看到一个这样喜欢她的学生把赤忱的心展现给她……”文艺范儿十足的瓦萨接受了文艺味儿十足的钱奕蓓。
瓦萨确实能满足文艺青年们对于一个西方大学的所有想象:
她的古董级建筑,包括主楼、汤普森图书馆、天文台、隆博教堂,会让你感受到博雅教育的灵魂;她的弗朗西斯 •雷曼 • 罗布艺术中心拥有勃鲁盖尔、毕加索、巴尔蒂斯、塞尚、杰克逊 • 波洛克、艾旦链格 尼丝 • 马丁、马克 • 罗斯科等人的艺术珍品,则让你流连忘返;而伊丽莎白 •毕晓普、简 • 方达、杰奎琳 • 肯尼迪……这些文艺女神都是瓦萨培养出的校友。
萨的课程、学长和老师
读大一的钱奕蓓每天是这么过的。
早上5点半醒来,为避免打扰室友,就轻手轻脚地做顿简单的早餐。吃完后,就写作业、读书和阅读材料。
9点半上第一节法语课。上午、下午一般都是各三节课,课完之后有时是舞蹈练习,有时是上小提琴课。
为减肥,晚餐有时候就免了。晚上回到宿舍时一般都是十一二点。每天睡觉差不多六个小时。包括小提琴课在内(计入学分),她每天上六门课,还去旁听了哲学课。
跟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一样,瓦萨也为大一新生开了一门写作必修课。
尽管在拿到瓦萨的录取通知后,钱奕蓓就补读了不少书,但到了写作课上她还是着实吃了一惊。写作课老师要求他们从四本书里找一个主题,其中居然有一本詹姆斯•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为了帮助新生们能够尽快适应这门课程,瓦萨专门设置了一个写作中心,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长学姐会在那边指导新生们如何写作,比较中肯地提一些意见,但是不会直接告诉说哪里写得不好需要重写。钱奕蓓大一上学期几乎每周都往那边跑。
学长、学姐对于学弟学妹的照顾不仅仅局限于写作课,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
这一点,大四就要毕业的上海小伙方思达有更深的体会。
他通过在 Ernst & Young(安永会计事务所)工作的校友的推荐,成功拿到 了这家著名企业的offer。在就业方面,国内一直认为大U对于文理学院具有绝对优势。
方思达不这么认为,他模隐孙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
如果你在NYU上学读商科,在毕业季的时候会有很多大公司过来招聘面试,瓦萨没有这个资源,这是瓦萨的劣势。但是在校友推荐方面,因为学校小,校友关系很紧密,所以去联系请他们帮忙,他们中有些人很愿意伸出橄榄枝。
相比较而言,大U人数多,一个知名校友每年收到几千份求助邮件,他可能很难给你提供帮助。跟大U的校友比较起来,瓦萨的校友非常愿意帮助人,有一半的人会回复你的邮件。
学长如此,教授更是如此。
教授们每周至少有两次上班时间,钱奕蓓至少会去拜访一次。
她的法语是零基础,她就没话找话地去蹭教授的时间,请她带着自己复习下单词,推荐几本法语童话书,然后自己回去后查好单词,下次再去的时候就可以当着教授的面练习朗读,以便当场指正。教授待学生都很友好,会跟她聊人生经历,甚至教怎么做法式蛋挞。
对于瓦萨的老师,我们采访到的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赞不绝口。章傲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跟教授之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喜欢瓦萨的这些教授,不管是经济系还是俄语系。我觉得我以后都会和他们保持联系,他们就是人生导师,是mentor,而不光是teacher。”
主修经济的大四毕业生方思达说起他的指导教师保罗 • 鲁迪(PaulRuud),也是满怀感激。
保罗 • 鲁迪是瓦萨经济系的主任,曾参与经济学教材编写。学术上,他带给方思达一种高屋建瓴、统观全局的眼光;日常交流时, 他会跟方思达聊一些非常个人的问题,比如选课、实习、就业这些问题,他都非常关心。
瓦萨的老师们之所以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规模小,师生有充分接触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跟她所秉承的文理教育的理念息息相关。
所谓文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国内也有译成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是西方教育传统中的重要概念,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最初是指一个“精英阶层的自由人”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演进,文理教育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 文理教育并不指向特定的职业技能,而是希望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
这就要求老师们身教先于言传, 处处关心学生,发现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找到最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向。这种文理教育的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体现则是学科的交叉性。
譬如方思达所在的经济学系,除了常见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与统计、金融市场和投资等这些课程之外,他们还开设法律与经济、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交叉性学科课程。
而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比如会计学、审计学等等,在瓦萨这样的文理学院一般都是缺席的。
除此之外,方思达还充分利用了瓦萨的资源,选修了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 以中国人惯有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我们忍不住会问,这样学、学这些有什么用?
对此,方思达回答说:
瓦萨改变我最大的一点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并不一定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你读这些无用的书,做这些无用的事情,是 为了使个人己成为一个更全面、更优秀的人。
上这些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伴随你一生的是你的知识、眼界和价值观, 而不是你这公司的 title。
经济学和历史、政治、哲学都是相关的。 很多经济学家的思想都带有哲学的思考。他们对历史又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经济观点又影响了当时政治的发展。
你要真正理解 你所学的东西的话,你必须跳出你的领域,得去学很多相关的领域,才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
这种教育能够给你更大的一个图景。你不是只做做题,写写公式。你能理解这些经济学家、哲学家在整个现代文明进程当中所 产生的影响、对于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很多文理学院的校长说,Think morecritically and analytically,让你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深层的水平上,而不是局限于信息本身。
教育教的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进入大学前,你的思维是我要完成一件事情,完成 A,完成 B,然后完成 C。
经过了这一些的教育之后,你会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你会用你学到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去分析,你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接受了文理教育的学生思维上可能会更包容、更全面一些。在思考每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想用各方面的知识 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你专业方面的。
关于瓦萨的一些“吐槽”
即便瓦萨让这么多的中国学子喜欢上她, 爱上了她,但是金无足金,“校无完校”。
瓦萨,对于这些远涉重洋、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有一些不适应、不满意的地方。
一个是气候,一个是地理位置,还有一个是食堂。
2013、2014连续两年,席卷大半个美 国本土的严寒让这些留学生见识了极寒气候的可怕。
这是不可抗拒因素倒也罢了,但是地处城郊距离纽约市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却让一些中国学生觉得难以忍受。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城市,人口以百万计。有人每周都会去一趟纽约,周六去周日回,雷打不动。
而瓦萨的食堂,无论你来自中国的哪一个地方恐怕都无法适应得了。吐槽尽管吐槽, 要完成四年的学业,要么找到办法要么改变看法。
关于前者,像钱奕蓓索性就自己做早饭,关于后者,方思达就说道,在这个瓦萨村(Vassar bubble),你可以跟你的朋友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上。
文章来自《WE | 我们》杂志。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