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哥特音乐 有那些乐队是这个风格的?

经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习惯,牛津英语字典给出了以下两个解释:1、一种摇滚乐风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贝司鼓,并有着启示录般的或神秘主义的歌词;2、这种音乐的表演者或追随者,经常穿着黑色的服装并化着黑色的妆。但是,就像高手不会去百货商场买电吉他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这样的摇滚乐业外人士。

关于“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哥特式”建筑。而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形容为“哥特”风格。

但用来描述音乐和文化还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正是朋克运动落幕,后朋克登场。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这支乐队时用到了“gothic pixie”(哥特精灵)的字眼;之后,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核心人物)在形容她乐队的新方向时使用了“gothic”;再之巧扰后,Joy Division乐队的经卜码纪人于1978年在BBC电视台的节目中将乐队和主流流行乐队比较时用到了“gothic”这个词。

bbc巴洛克艺术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贴上“哥特”标签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认。

哥特音乐作为朋克的一种后续事物(死亡摇滚)在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构成的一整套美学和思想发展为一种地下文化,并由此衍生了无数的地下群落,这些群落发展至今虽然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但有两点却是所有哥特族们共有的:服装的颜色和音乐。

哥特乐队名单

当然要音乐先行了!

早期原形哥特乐队: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后改名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乐孝弊旦分裂,但他们的外貌看起来并不太哥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妖精);

接下来出场的是比较骨灰的Christian Death的几位同学:

准原形哥特乐队: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乐队资格稍嫩了点,但比新乐队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们早期的作品被传媒认为很哥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哥特乐队: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属/工业哥特乐队:

Creaming Jesus (金属倾向的一支乐队)、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样器的一支乐队)(很多哥特族很喜欢听Ministry,但Ministry却不是真正的哥特乐队);

实验/民谣化/神秘(Occult)哥特乐队: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哥特乐队: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个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乐队,很有舞曲味道)。

哥特文化的兴衰

八十年代,哥特乐队们在商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这些乐队都有过上榜歌曲,他们所界定的“经典歌特”之声是这样的: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尽管一些“经典”的歌特乐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并且仍能得到当今歌特族的热爱,但今日歌特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们了。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九十年代,哥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哥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新出现的简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统和家庭录音技术协助产生了大量的哥特杂志和不同质量的小样,这使哥特文化显得活力十足。而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电影的复兴恰在此时,《乌鸦》(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此片时神秘丧生)、《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哥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

九十年代也有些哥特乐队打上了排行榜或独立排行榜,这里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不完全同于前一代哥特乐队,但他们均有着哥特式的演唱风格、阴暗的音乐主题和合成器阴暗的效果

GARBAGE~~女人把人的心都唱成碎片了~还滴着血~

虽然他们的影响力在明显逊于八十年代的哥特乐队,但是九十年代,“哥特”(goth)文化的含义却大大加深了,此时它不再仅仅意味着一种音乐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没有听过太多哥特音乐、但按照哥特的方式穿着和思考的哥特族,他们喜欢听的是工业音乐、重金属、高技术音乐和非主流音乐。这些哥特族偏爱的流行乐队包括The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哥特作为反文化

1969年:嬉皮们发现了世界的丑恶,于是他们发誓要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1979年:朋克们发现世界依然丑恶,于是他们竖起中指表示蔑视。

1981年:哥特族们看破红尘。

识别一支哥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惨惨荒荒凉凉)。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哥特乐队,和其他哥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哥特合辑当中。

四大哥特唱片厂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狐:说起来,上面好象没有提到这个组合,DARKSEED黑暗种子。几个成员都PP~~嘿嘿。

识别一个哥特族

害羞且不爱交际。艺术倾向。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苍白,哪怕是在夏天。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

哥特味道?

任何气氛诡异阴暗的东西都算是有点哥特味道。关于音乐,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类的名词都有“哥特味道”。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淫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恶魔主义?邪教?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哥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哥特音乐的感觉。

哥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年轻的保守主义哥特族、共产主义哥特族、法西斯哥特族和无政府哥特族,但是这实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哥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这是Rosetta Stone乐队最喜欢的主题。

哥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哥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哥特族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哥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宽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
太阳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这个标记广为流传,有些人会将这个标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
十字架(基督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锁链和铁钉。
身体穿孔。哥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在美国的犹他州,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难以启齿,私人部位)乳头。

哥特式爱好

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术"异型",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作品。
丁香烟,一种更经久、更浓厚,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香烟。
猫,因其特有的阴郁气质而被哥特族所青睐。
蜡烛和圣诞树,气氛十足哥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网、坟墓、棺材等其它与幽灵有关的东西。

你是一个哥特族吗?

你时常会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气质吗?你的是否经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现?你永远喜欢黑色的T恤衫? 也许你就是个哥特族,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于消沉的感觉,并在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欢愉感?那你真的具有哥特倾向。不过,如果你喜欢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获得这种感觉,那么你根本不是哥特族,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柜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个哥特族。

你想是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哥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注意,不要穿什么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摇滚,不是哥特摇滚。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记住:必须克制你的喜悦心情!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微笑!没有任何事值得高兴!在哥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哥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哥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还有特绝的一手,你可以买一付棺材作为周末时的睡床,那真的是哥特到家了。

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像幽灵吗?我的朋友家人总是被我吓到吗?我天天穿得都像万圣节的恐怖之夜吗?如果回答一律肯定,那恭喜你,你够哥特的了!

管风琴的著名演奏家

管风琴拥有很多“乐器之最”,最庞大、最昂贵、最复杂、音域最广……因而也被誉为“乐360问答器皇帝”。其演奏之难使专业的管风琴音乐家越来越少,而柯林·安入德鲁斯与珍妮·费舍尔这对夫妻却成为了古典乐坛独树一帜的管风琴“神雕侠侣”。成名数十年来,在全球五大洲的厚剂女球拿教堂和音乐厅奏响过黄钟大吕之音。虽然管风琴是一件古老的乐器,但想演奏好它限立弦省并不容易,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脚。确实,演奏管风琴是一件牵涉到全身的技艺,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还要兼顾族李那眼花缭乱的音栓,同时双脚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谓“手舞足蹈”。此外,为了深入音乐的精髓,脑袋还要高速华压演运转,真是一个考验人的绝活!安德鲁斯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风琴就像是全身心谈一场恋爱的感觉。 同时安德鲁斯也认为管风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乐器。通过对琴键的控制,能发出变幻无穷的音色,这是其它乐器所无法企及的。“就仿佛一个百变女郎,总能让你有去探索她的冲动” 安德鲁斯如是说。
一般管风琴家都是独行天下,可安纪冷整较鸡友艺茶哪补病德鲁斯不太一样,他通常都是夫妻双双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费舍尔都是管风琴家,罗上划知境行资药这次五月音乐节上就将联袂出演。原来他们的爱情也与管风琴有关。一场在琴房里的争抢萌生了二人爱情的种子。
当年,年轻帅小伙安德鲁斯来自英国,美丽的负验染已姑娘珍妮·费舍尔则是美国人。有一次安德鲁在美国访问时,预约了当地大学的琴房练琴。等他按时间到琴房时却发现已经被占用了!安德鲁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争执一番,却发现占用验八琴房的人演奏得相当好,顿时气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时候,他的气就安复县财张议完全消了。随后因为相互切磋演告府劳界路奏技艺,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放烈增进,直到他们在英格兰约订翻鱼航式挥啊发案度振终身。
结婚后,一起演奏管风琴成为了两人生活中背的幸事。虽然钢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联弹,可专门为管风琴创作的双人作品却出奇地少。安德鲁夫妇便独出心裁将不少管风琴和乐队的协奏曲拿来演奏。一个人演奏独奏部分,而另一个人甘当“捧哏”、演奏协奏部分。两人甚至觉得这样演奏比自己单独和交响乐团合作还收杨哥要来的过瘾,因为与不那么熟悉的指挥、乐团合作,很难有夫妻之间那么水乳交融的默契。 布莱姆·贝克曼是荷兰米德尔伯格的管风琴家,在荷兰提尔堡Brabants音乐学院教授管风琴及即兴创作,他曾就读于该所音乐学院,在那里,他除了学习经饭衡望多找写帝谁则音乐教育之外,还师从Louis Toebosch学习管风琴演奏。
1972年获得演奏学位后,他前往维也纳跟随Anton Heill即另护er继续深造,并先后在布鲁日竞赛和博洛尼亚竞赛中获奖。
布莱姆·贝克曼除了在国内外举办多场独奏音乐会之余,他还多次为电台、电视录音并灌制CD。他在荷兰录制了完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14首慢复领兵合课巴洛克管风琴作品,并且在法国佩皮尼昂的让·巴蒂斯特教堂里录制了用Cavaillé-Coll管风琴演奏的全套塞萨尔·弗朗克的作品。 弗莱德曼·温侯弗曾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钢琴和指挥,随后在巴黎跟随让·吉优继续深造。他现任慕尼黑音乐学院的教授,慕尼黑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学院的教员,以及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管风琴家。自1992年起,弗莱德曼·温侯弗开始担任慕尼黑教区的管风琴顾问,2001年被指定为慕尼黑爱乐大厅内特莱斯管风琴的保管人。此外,他还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制作自己的广播节目。
作为广受欢迎的低音演奏家和独奏家,弗莱德曼·温侯弗曾和Yehudi Menuhin、 Georg Solti、Carlo Maria Giulini等多位杰出的指挥合作演出。他还曾在世界各地许多地方巡演,包括主要的音乐都市和许多知名的音乐节,例如萨尔茨堡音乐节、苏黎世音乐节、柏林音乐节、布拉格管风琴音乐节等。 里奥·克莱曼现任教于曼海姆和Saarbrücken的音乐学院,他在斯佩耶尔大教堂担任管风琴家和礼拜堂管事已超过30年,他是国际音乐节(Internationale Musiktage)和Dom zu Speyer管风琴国际比赛的创立者和艺术总监。
作为管风琴家,里奥·克莱曼曾在世界各地表演过管风琴这种神圣的乐器,他常常被邀请去为学习管风琴的学生们开办大师班,他也是欧洲大部分管风琴比赛的评委。他在许多管风琴比赛中取得了大奖:1966年柏林的门德尔松奖、1967年比利时的布鲁奖、1967年莱茵兰法尔茨的优秀音乐家奖和1970年意大利的奥斯塔奖。
作为指挥,里奥·克莱曼最擅长表演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曲目,以及古典曲目和浪漫曲目。他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专职指挥以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室内乐团的艺术总监,同时他还担任爱沙尼亚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此外,他还曾被邀请担任欧洲、北美、日本以及韩国多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维尼·马修先后在英国和维也纳学习音乐,毕业后很快就在国际上确立了其管风琴家和钢琴家的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受欢迎的指挥。他于1998年获得了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奖,1998年5月获得BBC音乐杂志的年度艺术家奖、1998年10月格什温歌谣集锦CD获得ECHO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1998)奖。
作为管风琴家,维尼·马修所演奏的曲目范围和种类非常的广泛,特别擅长于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演奏。近年来,他举办过多场管风琴音乐会,例如在洛杉矶新迪士尼音乐厅的开幕管风琴演奏、在德国柏林Konzerthaus的演出,在费城Kimmel艺术中心的演出,在华沙爱乐音乐厅的演出等。
作为钢琴独奏家,维尼·马修能演奏全部格什温为钢琴和管弦乐团创作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弗兰克的作品。近年来,他参加过2002年鲁尔钢琴音乐节的开幕演出、2007年塞巴斯蒂安钢琴音乐节和Bellinzona钢琴音乐节等。
作为客座指挥,维尼·马修与Bournemouth交响乐团、BBC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都有过合作。 福朗斯瓦·埃斯宾纳斯是巴黎圣·塞芙汉(St Séverin)教堂的正式管风琴演奏家,在波尔多地区国立音乐学院从教数年之后,2005年起开始担任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管风琴教师。他曾在图卢兹地区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之后随同伊索瓦(André Isoir)继续深造,并先后在达拉斯(Xavier Darasse)班上获得管风琴头奖,以及在图卢兹和武藏野市等地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
福朗斯瓦·埃斯宾纳斯在欧洲和亚洲举办过大师班,担任过夏特尔,欧登塞、图卢兹等地的国际比赛评委。他定期举办独奏音乐会,例如因斯布鲁克传统音乐节、里斯本音乐节,维也纳音乐节、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管风琴音乐节等,并定期与阿米(Gilbert Amy)、伯塞尔(Jean-Yves Bosseur)、达拉斯(Xavier Darasse)等作曲家合作,演奏他们的作品。此外,他还曾在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的指挥下与NHK交响乐团合作并担任独奏。 文森特·沃尼是国际知名的音乐会演奏家,曾在斯特拉斯堡地区国立音乐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相继获得大奖,并获得索邦大学音乐学教师资格,1992年在“夏尔特大奖”国际管风琴比赛中赢得表演奖,1996年与Thierry Escaich一道入主巴黎最负盛名之一的圣艾提安杜蒙教堂管风琴台,接替了莫里斯·杜吕福雷和玛丽·马德莱娜·杜吕福雷(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
文森特·沃尼演奏技艺高超,是他这一代管风琴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具有音乐学家的严谨,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始终如一的好奇心以及浓烈的激情,使他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音乐演奏家。他受到很多著名的教堂、音乐厅以及一流乐团的邀请,他可以演奏各个不同时代的音乐:巴洛克协奏曲、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一些更少见的作品,如戎根和科普兰的交响协奏曲、杜普雷的协奏曲等,他还曾与史维特兰诺夫、Emmanuel Krivine、James Conlon等多位闻名遐迩的指挥大师有过合作。
8、沈凡秀
管风琴家、羽管键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从事巴洛克音乐和西方早期键盘乐器演奏的理论研究、基础教学和演出实践。1991年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键盘系古钢琴演奏专业,在古钢琴演奏家戈登·马瑞教授的传导下,于1998年获得学院授予的古钢琴硕士学位。 1996年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键盘演奏专业,成为管风琴大师鲁道夫·舒尔茨数授名下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多次参加不同演奏风格的管风琴大师班,并在奥地利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管风琴上进行演奏。奥地利学习期间受聘于梅尔克音乐学校任钢琴教师,并应维也纳梅德灵教堂之邀,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在在国内首次开设“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演奏”和“古钢琴与乐队”课程。在国内首次开设“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演奏”和“古钢琴与乐队”课程。曾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杭州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和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以及巴洛克室内乐音乐会,受到各界的好评。 温弗·伯尼195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师从Franz Lehrndorfer教授学习管风琴、教堂音乐,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奥古斯堡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巴伐利亚梅明根约瑟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1998年开始担任科隆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2001年开始担任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师。
温弗·伯尼广泛地参与各种巴洛克音乐、浪漫派音乐及法国流派音乐的管风琴演奏,在美国、加拿大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参加管风琴、羽管键琴音乐会的管风琴演奏和指挥。此外,在1994年参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系列的15场音乐会。

3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