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卡米耶.毕沙罗的简介,以及绘画特点。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

印象派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 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

在这幅作品里柯罗式的单纯清新的蓝绿色调和朴素优雅、带有古典韵味的幽静气氛显而易见,画法沉稳,虽有柯罗影响,但仍然是毕沙罗的。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蠢信纤路》

毕沙罗向柯罗学习,决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一种特有的灵敏悟性,把柯罗的画法完美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熟练技巧和潇洒格调之中,以极其自然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上。

我们从这一幅《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中看到的既有柯罗影子,但更多的是毕沙罗自己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时空和色彩的感觉妙极了,这种印象的真实感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

《村落·冬天的印象》

在这幅《村落·冬天的印象》中,毕沙罗尝试运用塞尚式的较为阔大、稳重、坚实的笔触代替他原有细碎的笔触,其色彩也有类似塞尚式的单纯冷暖过渡,色块铺垫得厚实,富有平面感,画面很有力度和分量。但整个画面比塞尚活泼且含温情。

《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

毕沙罗真正属于早期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品,形成于70年代后期,画家在1877年作的这幅《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就比较典型。他运用细小的笔触点画造型,色彩的配置过渡非常微妙、丰富、沉稳与厚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毕沙罗画法。这种画法和后来的修拉点彩派画法有相似之处,但内在气质不同。这幅画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蒙马特大街》

毕沙罗进入晚年的成熟期,排除了外界画法对他的干扰,表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画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气魄,后期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晚年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马特大街》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坦衫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带仿,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毕沙罗生性随和,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每当他发现更为新颖的画法,总是很快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年轻时除受到柯罗的影响外,米勒、库尔贝等人的画风也在他的创作中出现过。后来莫奈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给予了毕沙罗决定性的影响,使他在不断改变画风后最终保持了印象派的风格,并以此风格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风格又屡经变化:忽而受到修拉的科学主义观点的影响,加人新印象派的行列;忽而受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那种感伤画风的影响;忽而又为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所动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后他所尝试过的各种风格和手法,终于汇集成一种淳朴、敦厚而柔和的印象派风格。

毕沙罗既注重外光色彩的表现,也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二者并重。他除描绘了许多农村题材外,也画了不少巴黎的街景,他特别喜欢描绘消失在远方的道路。

卡米耶·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

什么是后印象主义

被称作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技路味块右宜半无品ism)的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吐鲁兹-劳特累克、雷东、波纳尔等人。这些画家虽然经常在一起参加展览,但从未组成过社团,即使像印象主义那样松散的组织也没有过。“后印象主义”一词是360问答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氧销也头济流。“后印象主义”画家曾扩侵刻坏老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放热顺执最实国势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够回四三以减饭红完本质。塞尚反对印象主义尼止进国完比办组入热因迷恋光色而破坏物象的实体结期构和持久感,并在深人研究自然中表现与自然相似的有真实感和动态感的图像。凡高和高更,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且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他们还反对分割色彩,大胆地采用平面的鲜明的色凋,并且注重线的作用。后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所以林风眠曾经将它译成“反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法国画坛几乎同时出现的两大新思潮:注重画面结构的立体主义(受塞尚的启发)和注重色彩。线条动力与节奏顾行需流阻必红慢资劳阳的野兽主义(受凡高和高更的影批试快响)。后印象主义的了找或画家们在20世纪坐测型叶握哪同危质及初相继谢世,作为艺术潮流也就逐渐失去其原来的活力。

出生在法国南部埃克斯-安-普罗旺斯城的塞尚(Paul 自放县候船Cezanne,1先磁及市基839—1906)青年时期学过法律,爱好文学,与同乡左拉是同学与好友。1862年到巴黎专攻绘画,经左拉介绍与马奈、毕沙罗等印象主义画家交往,曾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在一度迷恋印象主义外光和色彩的成就之后,他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不同于印象派画家用快速作画的方法去捕捉表面的印象,塞尚对色彩与明暗作沉着而深入的分析。他遵从的是古典艺术的原则,声称自己是从自然中学习普桑的作法。他对物象体面结构的研究暗示了尔后立体主义的理论:“表现自然要用圆柱体基推角止般植除屋、球体、锥体……,在感受自然时,对我们染商浓菜来说深度比平面更为重要”。塞尚采用色的增婷老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他用几何因素构造的形象结构厚实、严密。这位生平不得志的画家创作的肖像(如《吸烟者》、《花匠瓦勒之肖像》)以及不少风景、静物(他的大部分花卉画是用人造花写生而成的),虽予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但充满着结构、色彩的美和诗意。塞尚晚年才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1895年首次举行大规模个展。

荷兰人文生·凡高(Vincent van Cogh,1853—1890)生于农村牧师家庭,做过职员和商行的经纪人。青年时期当过传教士。1880—1886年先后在荷兰、比利时学画。188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提奥(画商)的帮助下,从事绘画创作,画风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不久到法国南方阿尔作画,并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凡高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颇感兴趣,注意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养料,追求单纯感和表现力。经过失恋,当传教士不成功等挫折,凡高的神经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在试图与高更在阿尔建立某种社团的尝试失败之后,精神病不断发作。有一次在恍惚中用剃刀割去了自己的耳朵。这期间,他有时住院治疗,有时在阿尔附近的圣勒米休养,但不断作画。最后在精神错乱中自杀而死,仅活了37岁。凡高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1888),人物肖像《农民》、《邮递员罗林》、室内画《夜间咖啡店》,还是风景画《洛·克罗田野》、《阿尔的小屋》,都充满对生命的爱,倾诉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他把油画中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挪威画家蒙克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受凡高影响最深。

文生在和他的弟弟提奥的通信中,真诚坦露了他内心的苦闷,表达了他艺术创作上顽强执著的精神。提奥在精神上给予文生很大的支持。他们的通信成为欧洲近代美术史的重要文献。在文生自杀6个月后,提奥也离开人世。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最初是位业余画家,1883年他抛弃银行经济人的职务,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和版画家。他曾先后在法国布列尼塔尼阿望桥村和阿尔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阿望桥,他与贝尔纳相识。贝尔纳的一些观念在与高更的交流中得以修正和升华。他们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把感受加以压缩,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从而使艺术具有力感和率直性,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他们的观念为后来的“综合主义”奠定了基础。1891年,他到南太平洋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居住,从土著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汲取营养。1901年高更迁居到马贵斯群岛中的多米尼各岛,1903年在该岛病故。他把土著人理想化,认为他们是受本能的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当然,他也很快发现这些土著人同样受很严厉的社会规范约束,还被他们敬畏的神钳制着精神生活。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上著人的神秘、庄重和痛苦。高更的艺术活动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回归原始、追求表现生命本源、追求野犷、奇异的倾向,在许多方面与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思潮是一致的。他被人们称作是法国绘画中象征主义的首领。高更吸收了东方绘画、黑人雕刻、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民间版画的一些手法,创造了一种有内在力量的装饰性画风。他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1897),是在他女儿去世之后创作的,反映了他的内心痛苦与矛盾,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在塔希提岛写的日记题为《芳草的土地》,于1897年间世。

作为贵族后裔的吐鲁兹一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自幼身有残疾,因而发育不全。在巴黎学画期间,结识贝尔纳、凡高,深受德加绘画题材和技巧的影响。和同时代许多画家一样,他十分喜爱浮世绘版画。他的不少作品题材,取自周围的生活,描绘资产阶级沙龙、咖啡店、夜总会、妓院的生活场面。他善于用精练的笔触,用鲜明的大块色彩对比组织画面,刻画人物性格。

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从事油画和版画创作。他除了与同时代画家有交往外,还与马拉梅等象征主义诗人有亲密的友谊。他的作品含有某些宗教的神秘色彩和孤独感,也充满幻想意味,对绘画中的象征主义思潮有较大的影响。波纳尔评论他的画:“表现了两种几乎相对的特色:一为非常纯粹的可见实体;另一种为神秘的情感。”

波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在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emie Julian)学画期间,与同窗好友德尼(Denis)、塞鲁西叶(Serusier)、维亚尔(Vuillard)、鲁塞勒(Roussel)以及瑞士画家瓦洛东(Vailotton)等一同组织了“纳比”(Nabis)社团。“纳比”一词取自希伯来语,意为“先知”。这些既追求崇高严肃精神又富有戏谑趣味的画家,崇拜高更的新画风,追求艺术中的象征性,并且视高更的观念与理论为宗教的启示。纳比派得到《白色杂志》和评论家费利翁以及作家普鲁斯特、杰瑞等人的支持。纳比派第一次展览于1892年在经纪人布特维尔的画廊举行。纳比派作为艺术社团维持时间并不长。他们普遍对印象主义有反感,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装饰性,注重用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表达感情。

波纳尔是一位出色的装饰画家、版画家,很有艺术设计才能。为《白色杂志》等所作的石版画,以及为一些剧院创作的舞台设计,还有他为文学小说所作的插图,很有现代感。从1905年开始,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油画创作上。他创作的镶嵌板、屏风和室内装饰画,色彩精致优雅,颇有装饰意味。晚期作品更注重构成性,画面上的质量感加强,有意识地强调形象的不完整性,注意独特的视点和加框的方法。

和波纳尔一起把后印象主义画风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的画家是维亚尔。他的画风与波纳尔相近,同样也受到莫奈的晚期作品以及高更、修拉,还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作品以描绘法国中上层家庭中拘谨、宁静和文雅的生活情调为主。

在原印象主义思潮流行时,另外一些法国艺术家并没有直接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当时和后来均有相当的影响。这些画家是莫罗,德·夏凡纳和亨利·卢梭。

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是一位融写实主义学院派技巧和象征性手法为一体的画家。善于油画和水彩。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女性人体,大多为希腊、东方神话和圣经故事中的人物。莫罗注重笔触和厚涂色彩的美,注重形式感,但他的创作没有达到同时代后印象主义画家的现代感程度。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他的学生中有马蒂斯、马尔凯和卢奥等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

普维斯·德·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在大幅装饰性的油画上,探索如何使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创造的湿壁画的宏大风格再现辉煌。他使用的色调比较淡雅,线条也比较单纯,追求文艺复兴初期那种古朴和深沉的诗意美。他为巴黎许多公共建筑物创作了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先贤词(1874—1878,1898)和市政厅(1889~1893)的壁画,先贤祠中描绘圣简勒维生平的作品尤为精彩。德·夏凡纳作品中的象征性、寓意性,受到包括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的赞扬与推崇。

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因是关税职员出身的画家,常被人们称为“关税员卢梭”。80年代中期,他辞去职务,专门从事绘画创作,并开始在独立沙龙展出作品。虽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嘲讽,但也得到雷东,吐鲁兹一劳特累克以及一些文学家和评论家的支持;20世纪初,阿波利奈尔、毕加索也对他的艺术表示赞扬。卢梭的作品,描绘有特色的风景和人物,充满了天真、稚拙的趣味,被人们视为“稚拙派”的首创者。在许多幻境的描绘中(如《入睡的吉普赛女郎》,1897《梦》,1910,等),体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已含有超现实的成分。

与绘画中印象主义探索相对应的雕塑中新语言的创造,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罗丹的作品之中。而他的学生和助手布代尔(Emile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德斯比奥(Charles Despiau,1874—1946)和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1861—1944)则各自另辟新径,成为两个世纪之间承前启后的人物。布代尔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感,雕塑语言含蓄、深沉,代表作有《阿尔维尔骑马像》、《贝多芬像》、《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马约尔擅长女性人体,他为革命家布朗基设计的纪念碑像《在枷锁里的行动》(1908),以丰满的人体造型、挺拔的姿势和有力的动作,予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心理印象。这位参与纳比派活动的雕塑家的其他作品如《河》、《地中海》、《法兰西岛》,以女人体作媒介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境界。德斯比奥在人物肖像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刻画上颇有建树。

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