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名画欣赏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学习欣赏古典诗词和国画艺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学习和了解其中的独特的文字技巧和修辞艺术及皴染构图的皮袭凯文人风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它的中国意象和中国精神。
中华诗词和中国绘画涵盖很广,博大精深,抽象具物,不但有梅兰竹菊,风华雪月,还有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梅兰竹菊和风花雪月主要表现的是中国意象,当然其背后也包含着宝贵的中国精神。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主要是本身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基本的价值观,这在宋朝被称为八德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在如今的文学作品里,和文人的笔会案头也多有企及与运用。很多古典诗词的内容被广泛的现代引用,焕发了青春。其实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的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它才能够融入到我们现代的语汇之中,来指导丰富我们今天的生活情趣和日常工作。
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梅兰竹菊这个系列的关于梅的诗词和绘画的一篇精品佳作。大家都知道。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这其实是拿草木来比人嘛。那从大的方向来讲叫做以草木比德,这在中国是一个悠久的传统。比如说我国最禅友早的诗集《诗经》中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是什么呀?这不就是拿桃花比新娘子吗?那《楚辞》也是同样的呀,比方说《楚辞》里讲: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又是说的什么呢?这是用这个橘树比忠臣呐!
那这些经典,它所奠定的这种香草美人的传统,到后世继续发挥,特别是到了宋朝就把它极大地给发扬光大了。宋朝理学开始兴盛起来,那么士君子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花草树木也不能只有美貌的颜色,也应该能够体现出士人的这种精神风骨。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风潮之下,我们所说的裁冰剪雪的梅花,孤芳自赏的兰花,净洁潇洒的翠竹以及冷艳淡泊的菊花,就纷纷的进入了士人的法眼。成为了咏物诗或词的主题,也成为士人、文人画的主题。
那具体到说把梅兰竹菊这四样从万花丛中挑选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系列,用它来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风貌,其实还不是宋朝的事儿,那得到明朝了。明朝有一个人叫做黄凤池,这个人编了一本书,叫做《梅兰竹菊四谱》是他第一次把梅兰竹菊这四样植物凑到一起了。而且还加了一个小注“四君子”,我们是不是都觉得这个概括太有力了!所以从此之后,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这个名声就不胫而走,成为了中国精神的代表。
那在这四君子里头呢,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四君子之首——梅花。梅花最大的好处在于凌霜傲雪,所以呢,诗人往往把它跟雪放在一起,拿雪来比附它。举个例子:
王安石讲: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非常有名。那当然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卢梅坡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都是著名的咏梅诗,还有太祖的卜算子.咏梅,也广泛的让世人传诵。
燃唤 但咱们今天不说雪梅,其实也不讲红梅,我们不讲任何一个真实的梅花。那要讲什么呢?咱来讲一个画出来的梅花,欣赏的诗是王冕的《墨梅》。这个墨梅诗是这样写的: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这幅画现在就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有多长呢?39.1cm长,多宽呢,是50.9cm宽。大家现在还能看到,当然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这样写的: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大家一看就明白,其实就是几个字的差异。不影响整体的这个诗的表达,所以我们就不分别来讲了。那王冕自己画的梅花,自己再写诗吟咏,这是算是给这个画写了一段解说词,其实更是自明心迹。
这样的诗是如何写的呢?先看前两句: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这诗写的不但非常好,还非常的有意思。有意思体现在哪里呢?这是一个一语双关啊!那怎么叫一语双关呢?你既可以理解为我画的这一树梅花,就长在我们家洗砚池的池头,因为得到了墨汁的滋养,所以每朵花开出来都带着淡淡的墨痕,这是一种理解。那也可以理解成,这就是我用笔墨勾勒出来的一幅梅花,因为是用墨笔画成,所以当然每朵花儿都带着淡淡的墨痕。一语双关呐!既表现了梅花,又表现了这是一幅画。
那这两句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就觉得有三个词,特别的关键,第一是吾家,第二是洗砚池,第三是淡墨。
先看吾家,吾家有什么意思啊?一说到吾家,其实就把梅和人给联系到一块儿了。这个梅和人自然有亲近感,这个梅是什么梅? 它不是那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的梅花,
也不是: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的梅花,
也不是: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梅花。
它不是开在荒郊野外,孤苦伶仃的梅花,它恰恰就开在自家园中,跟主人是非常亲近的。既然开在自家的园中,自家的池头,就自然带着自家的风味、自家的精神。那这个自家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看第二个词——洗砚池。洗砚池可是中国文人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典故,非常经典的文人佳话。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也是大文人王羲之,他每天临池写字,所以染得这一池水都变成墨汁一样的颜色了。这叫洗砚池,那大家想想,一个人他不汲汲于名,也不汲汲于利,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文字事业上,这不是一个非常非常清高的事情吗?
那王羲之姓王,我王冕也姓王,一笔写不出俩王字儿来。王羲之是书画家,王冕也是书画家,虽然相隔千年,但是志趣相投。第二点,王羲之那是著名的潇洒旷达,不是留下过东床坦腹的佳话嘛。王冕其实比他还潇洒旷达,王冕做了一辈子的名流,但是就是不肯去做官。所以说呀,王冕心里是把王羲之作为自己的一个精神祖先来对待的。那既然如此,王羲之家的洗砚池自然也可以是王冕家的洗砚池了。所以王冕才可以在这里毫不犹豫的讲一句:吾家洗砚池头树。
那好!吾家洗砚池头树,我们家是如此的清高而风雅的人家,那在我们家洗砚池头绽放的这棵梅树,又会有怎么样的风范呢?这时候就要看第三个词儿了,第三个词儿是——淡墨。那大家都知道,传统中国画里头本来就有:焦墨、浓墨,淡墨、清墨的区分,所以:
个个花开淡墨痕。
你可以理解为,我这树梅花是用淡墨画法画成的,因此每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痕。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啊,一说梅花带着淡墨,是不是这个梅花一下子就清雅了起来了吧?你想它本来是花儿呀,是花儿但是它不带胭脂的颜色,而是带着墨痕,这是什么呀?这就不是美人了,这分明是一个君子啊!而且带着墨痕还不够,墨痕前面还要再加一个淡字,个个花开淡墨痕。这就是一种清高气派,但是又不夸张、不做作,全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叫什么?这才叫清雅入骨。
那可是问题也来了,一个墨色的梅花,会不会吸引人呢?墨梅它是黑色的呀!黑乎乎的呀!这个我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句诗,叫做: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那花儿不就应该是万紫千红的颜色吗?墨梅,既不紫也不红,也不白也不黄,那么它的价值在哪儿呢?这就自然而然的逼出了下文,请看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所以不要人夸好颜色,这是什么呀?这是一个斩钉截铁的否定句儿啊!否定句的意义在哪儿?否定句的意义其实在于强调,强调哪一部分?强调后一句:
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一树梅花不得了!它不需要浓妆艳抹,它自有悠远的清香。这个清香会自然的流传下去,直到充斥于天地之间。这句诗,我们感觉写的非常非常的漂亮!它漂亮在它非常的自信而又非常大气。大家可以想想,以前的诗人写梅花,清雅归清雅,但是不免有一点儿小情小调小气象,有点儿小资。你比方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那是什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那再说梅妻鹤子的那位林逋写《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那是众口一词,大家欣赏的呀!他写什么呢?这样儿的梅花美不美呢?它自然是美的,但是不免过于廖落。但是王冕这个《墨梅》就不一样了:
只流清气满乾坤
何等自信,何等的昂扬啊!眼前只是一束梅花,一缕清香,但是放眼望去,确是乾坤万里,满目生春!这是多么昂扬的一种感觉呀!那梅花对自己的清香清气,足够的自信,它才能够说: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或者我们换另外一种表达: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那王冕也是对自己的人格高度自信,所以他才能替梅花说出这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那到我们今天,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我们的领导人才能够在19大闭幕后,在和中外记者见面的见面会上,吟诵出这句诗,这不就是话格、诗格、人格和国格的高度统一吗!
最后,一同了解一下王冕吧,我们一般人了解王冕,其实都是通过小说《儒林外史》。我们知道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人,小时候出身寒微,白天得给人家放牛。晚上呢,再到一个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作画。就是通过这么艰苦的学习,成为一代大才子,当然也就得大名于天下了。这个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儒林外史》里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亲自来网罗他,希望他出山,但是呢王冕却不慕荣利,最后也是布衣终身。这不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吗?但是我们感觉,王冕最难得的还不在这儿,他更难得的地方在哪儿呢?您看王冕生活在元末那样的乱世,自己的一生也是历经坎坷,但是他内心始终非常强大,他所画的梅花都是枝繁花密的。而他写的梅诗,也是那么的元气淋漓。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幅《墨梅图》,这首《墨梅》诗,这才叫珠联璧合,堪称双璧。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园林建筑的意境与诗词绘画的关系
1 古典园林和古代诗词绘画溯源
1 .1 园林360问答意境和古代诗词绘画的含义
园林艺现甲苗的谈史营怎顺术是动态的空间艺光述术(其中有植物景批指更孔庆五容观的季相变化和游览者的动态克毛明封冲游览序列),其置景要素是一个个奏红物质实体,按一定的主题布局直构我剂道伟析专,安排诸要素组成各个园林空间,接受园林空间的主要诉诸于视觉,所以园林艺术又属于视觉艺术,且是物质因素较大的空间视觉艺术。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七某临任校搞叫祖衣设与表达,而古代诗词绘画在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中起着非常理考整始犯她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借。何为意境和园林意境?《词海》中意境的定义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罪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肥生兴肉孩裂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极书北延诉生染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育香告帝滑外问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 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明必视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职风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鹭云寺“静含太古山房”,意含“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所谓“静含太古”即是要学习三代以前的有道明君,突出了其意境。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艺术(楹联题咏)的媒介材料的特征决定着语言艺术是一种精神因素内容比较大的艺术种类,其精神内容的审美价值则加大了。
刘天华曾比喻说:楹联题咏与石刻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和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
1.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端原始
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作用之下而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它的生成期:殷周时期的囿(即频促入呢福翻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秦汉建筑宫苑,这供宽是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关于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和庄子均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经济衰退、战火不断、社会混乱使那些自往陆晚区住有载粒论歌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士大夫阶层日益建立了以自然、适意、恬静为特征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使得士大夫一意在内心取得平衡,追求田园生活和融入到自然大川中的隐居生活,出现了自然审美观,并相继出现了田园诗、山水诗和田园文学,反映在美术上,就出现了歌颂隐居生活为主题的人物画,而为了给这些人物一个合适的可以烘托主题的环境,山水画开始作为那些文人逸士的活动空间的背景而逐渐发展起来,公元3世纪–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它的转折期,私家园林如北方石崇的“金谷园”,南方如湘东王萧绎的“湘东苑”。皇家园林如曹魏洛阳营芳林园(华林园),是寺庙园林的兴起。全盛期:隋唐时期皇家园林有隋代洛阳的西苑、唐代长安的大明宫、华清宫、兴安宫,私家园林如白居易宅园,宰相李德裕平泉山庄,诗人王维兰田山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等。出现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性质的园林–曲江。成熟前期:东晋自然山水园到唐宋写意山水园,元、明、清初(雍政)宋代写意山水画,简约笔墨获取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发展成南宋的写意画派。该画派的理论和创作手法,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很大,园林和诗画的结合也就更加紧密,能够精练概括再现自然,并将自然美和建筑美相融揉,从而创设一系列富有诗清画意的园林景观。北京园林多集中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两地,汴梁是北京的京城,皇家苑囿多集中于此,宋徽宗时又在宫城东北建著名的“艮岳”。明朝中叶又形成一造园的高峰,明中晚期建拙政园、留园、艺圃、玉峰园等,波及周围的城市如扬州、太仓等,并出现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周秉忠等。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康熙、乾隆城内主要是在明西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造,北京的西北郊建有静宜园、静明园、园明园、畅春园、清漪园(即现在的颐和园)等五个皇家园苑,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集锦园,乾隆六下江南,如园明园40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36景和乾隆36景,其中每一个景点都有其各自的主题和意境,北京以外,明清的私家园林多位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州一带,北京主要是皇亲国戚以及在朝的权贵达官等的宅园。
2.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古代诗词绘画的关系
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作为蕴含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自然也是一脉相承。清.钱咏在《履园丛话》一文中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道破了诗词绘画和园林的关系。中国古代造园遵循的一个总的原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是中国园林接受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普遍规律影响所反映的特殊属性。中国园林“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用于中国园林的反映,而“有真为假、作假成真”的造园之理意即画理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语了。
2.1 诗词绘画在创设园林景象时的作用。
2.1.1 诗词绘画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
在古典园林中,广泛、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刻雕、文学、绘画等手法进行造景,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大都是“标题园”,其匾额、对联等的运用直接可以成一景,对主景和环境起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可以讲,对联、匾额、碑刻、雕梁画栋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无处不在,遍及每个角落,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亭、榭、舫、阁、楼、桥等的对联、匾额等题咏,杭州西泠印社的入口壁刻,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彩绘,这些都增添了园林景观的品味和文学气息。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道出:“……若大景致,或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然不能生色”。可以想象,如果古代园林没有这些成份将是何等面目?仅剩下一副干瘪的躯壳而已,没有一点生机,其意境更难以体现。
2.1.2 诗词绘画对园林意境的体现(点景)。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
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网师园、留园、个园、勺园、拙政园、怡园等。这些都是在城市园林之中再现山河大川等自然之貌的一种景象,其布局体现“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以勺代水,以址为绘”的一种境界。并将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其意境深邃的境界。取名“网师”,是因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原来宋宗元由于母亲年迈,五十岁即陈情乞归故里,筑网师园为退隐、养亲之所。他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则借正史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志;再则也因为园旁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取名“拙政”,是因为苏州的拙政园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使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弃官还乡,在原大宏寺旧址拓建成园。其本人曾曰:“余自筮休抵金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争,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体现了其遁世归隐、趣在田园林野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嘲讽。另外是突出某一景点的主题,如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一景点,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君臣唱和、忠君爱民的思想,同时也标榜统治阶级的扇被恩风、重托爱民的思想境界。古代皇家造园讲究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再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庭园,意即扇扬“仁义道德”之风,即“奉扬仁风,慰彼黎黍”之意,“扬仁风”为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其立意和整个庭园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协调,其中“扬仁风”这一匾额起到了突出主题、意境的作用,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分析。
其次是点景。如题咏、楹联有: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额悬“荷风四面”,亭柱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独坐亭中,观赏着田田荷叶,依依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真是“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闻木樨香轩”在苏州留园,位于黄石假山之上,山上桂树丛生,八月中秋,月桂盛开,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樨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点明此处怪岩奇石、岩桂飘香的迷人景象。另外还有匾额:可自怡斋(苏.怡园)、长堤苏晓(扬.瘦西湖)、法净晚钟(扬.大明寺)、洗秋、饮绿(北京.颐和园)、柳荫路曲(苏.拙政园)等,对联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沧浪亭);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扬.瘦西湖.长堤苏晓);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扬.瘦西湖.月观),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
2.1.3 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取自南朝萧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文颈联,该亭和远香堂隔池相望,四面遍植梅花,暗香浮动,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喻梅,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上有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行草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几声蝉噪、几声鸟鸣更显示出其地林之静、山之幽,居高临下,环览中园之景色,远方水波潋艳,万榭隐现,近处山上树木葱笼,百鸟和鸣,山下溪涧环流,芦苇摇曳,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平山堂(扬.瘦西湖)有对联“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和众宾欢”,是欧阳修在此宴饮史实的真实写照,隐喻主人藐视朝廷、仕途挫折、消遥取乐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一个高度的融合。
绘画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亦有着深远的影响,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是相通的,造园即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即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源于绘画,如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造园就是在讲求统一变化、协调对比、高低错落、有进有出、疏密相间等造园法则的前提下,据造景之法立意布局,将置景要素构成一幅三维动态空间的自然山水画。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画理是造园之源;绘画和刻雕参与园林景观的形成,对园林景观起到衬托和修饰的作用,如古代建筑的彩绘、石刻等,都体现了绘画对造园的作用。许多古典园林,都有画家的设计和参与、建造,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
2.2 在时空观念上园林艺术的意境和诗词绘画的相通和相异。
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追求以有限的篇幅、空间、幅面创设无限的意境,追求“境生于象外”,以求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寄托,但由于构景要素和创设素材的相异,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更加深入一步,现分别加以阐述:
2.2.1 园林艺术的创设素材的物质实体性较诗词绘画在表观上更具象、在意境创设上更深入。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空间中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屋、动物等作为原始创造素材,经过精心构思立意、空间布局,创作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之中的艺术形象,“在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在幻境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领略无限的艺术境界,寄托情思,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和变化的总原则,以及该原则在造景之中应用产生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尺度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使主题和意境充分的表达,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
2.2.2 在时空上园林艺术意境的表达较诗词绘画更直接、深入。
园林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实体空间造型艺术,所展现的是一个个物质实体如亭、桥、廊、山、植物体等,运用一定的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并可通过象征手法对意境进行表达,加之一年四季的季相景观,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延续性,景观的动态序列对于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是诗词、绘画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从另一方面讲,园林又为古代诗词绘画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并演变成诗词绘画的变种—-题咏、壁刻等,是中国文学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和诗词绘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真乃“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