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无关乎有钱没钱,天上那轮永远免费的月亮,就是诗和远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随我们一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月亮在西方有很神圣崇高的意义:

“月亮”代表的是美好的理想和不被物质世俗所羁绊的真正爱情,是诗和远方;

“六便士”代表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世俗的物质。书中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抉择!

斯特里克兰不惑之年,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子女双全,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离家跑到巴黎开始画画。最后去到了一座孤岛—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惊世杰作,完成了自己对“月亮”的追逐。

他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高旁向自由之途。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主人公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事业小成,生活稳定。他的太太是个很称职的家庭主妇,家里布置的整洁大方。不但如此,他的太太经常筹办各种宴会,宴请上流人士和名人雅士,与上流社会走动游刃有余。他们的生活表面很是风光,但是他打破了桎梏他的一切……

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他生命中只有那谜也似的热望,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岩旦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连根拔除,哪怕惨痛不堪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主人公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个画家,但是主人公的父亲受社会主流思想的洗礼,为了赚钱想让他做生意,认为艺术的东西很难赚钱养家糊口。追求不同,其实也没有对错,毕竟生存是第一位,像主人公这样不顾一切,宁愿贫困潦倒也要追逐“月亮”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不受任何欲望摆布,甩开所有累赘一门心思作画。

他的太太得知他跑到了巴黎,请求“我”去规劝他回来,并写信希望斯特里克兰浪子回头,以前既往不咎。最后无论怎么规劝,他都不愿意回去。最后他的太太知道他无望回头时,非常吃惊,并且咒骂道:“我真希望他死的时候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个亲人也不在身边。我真希望他染上恶疮,浑身腐烂。”

外表华丽大方的太太,天天游走与上流人士之间,一位贤妻良母,却说出了这样的话。“谁能忖度深不可测的人心?”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的太太虚伪物质,让他回来只是为了面子,最后知道丈夫去世时,心里也没有一丝的哀伤,却沉浸在他给她带来的荣誉当中……

后来斯特里克兰生了一场重病,全靠把他当真心朋友的德克夫妇照顾,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他却极不领情,依然奚落嘲讽德克,甚至还占用人家的画室,荒谬的是,德克的妻子疯狂的爱上了 斯特里克兰 ,德克还主动搬出了他的房子,最后他把人家的妻子也占用了……

德克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画家,但非常善良,虽画画没有天赋,但是能卖画赚钱,对 斯特里克兰 的画画天赋非常欣赏。真像活脱脱的超大号小学生,让人哭笑不得,行为让人嗤笑,更让人心疼!这样的人真的好矛盾,好痛苦。让人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好景不长,德克的妻子和 斯特里克兰 大吵了一架,然后自杀了。德克伤心欲绝,安排完妻子的葬礼,就回了荷兰老家。

德克天性温良慷慨,却总是莽莽撞撞;明明是审美内行,却只能画出庸作;情感细腻敏锐,气质粗俗不堪。帮别人办事老练圆滑,自己的事却砸成烂摊。老天把这粗念扰么多矛盾特质糅在一起捏造他,让他面对这迷乱无情的世界,是何其残忍的玩笑。

然而造成这一场悲剧的斯特里克兰却没有悲伤,他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一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

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冷漠无情和自私,他对德克的妻子没有爱,只是欲望。但是德克的妻子也有错,她想完全占有束缚查尔斯,最后才会感情破裂,造成悲剧。

她无比耐心地准备网罗他,束缚他。她想把他拉到她那水平上,压根不关心这个人,只想把他变成她的附庸。

最终于碰到了他的“月亮”,来到了塔希提岛。在这里,他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旷世之作,还碰到了真正爱他的土著女人爱塔,一直对他细心照料,直到后来他得了不治之症,依然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他终于收获了梦想与爱情!

他说:“她不打扰我,给我做饭,照顾孩子,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愿意生活在这里,直到死去。”他从不抱怨命运,从没有沮丧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智都恬静安详。

几年后,他去世了。临死前,他在房子四壁画了一幅巨大的壁画,壁画展现的是宇宙初创时的伊甸园,奇妙、神秘和绝美。但是他却叫爱塔烧了房子……

这幅画应该是他终其一生想要创作的一部作品,为自己而做,为自己祭奠。为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流芳百世。到这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生涯就结束了,他被折腾一生的灵魂,也终于得到了安息。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人生已经圆满。他创造了一个自己明知很美的世界,然后出于骄傲和轻蔑,又把它销毁。

对于艺术,不能言喻。但《月亮与六便士》里对于美这样描述:人们满不在乎地谈论美,由于他们说话并不经过深思熟虑,所以美这个词被用的太过泛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冠以它的名义,于是它所代表的东西变得不再崇高。人们用美来形容裙子、小狗和布道,当遇到真正的美时,他们却又认不出来。人们试图用这种本末倒置来装饰他们毫无价值的思想,结果反而钝化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这本书主要就是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取舍,主人公抛弃一切去追逐梦想。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该怎样去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一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可我却没有六便士!

【金句赏析 】

金句一: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句话深刻真切得突显出那些少数选择梦想的人,和那么多选择财富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众人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忙碌的时候,梦想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大部分的人都放弃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是去选择低下头捡地上的六便士。六便士的重要性在生活秩序中大于月亮,自然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六便士。那些选择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多么渺小和孤立,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逆着社会的主流前行困难重重。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放弃一切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月亮。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要做一个奔向月亮的人,就要做好孤独单一的思想准备。

金句二: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话虽有戏谑意味,其实很有道理。有多少人带着面具活着,每个人都有多副面具,遇到不同的人戴上不同的面具。长时间佩戴面具的人最后恐怕会和面具融为一体,再也找不回真正的自己了。最初的时候佩戴面具的人还能分清楚自己和面具,时间久了,究竟自己是面具还是面具是自己恐怕很难分辨的出来。在追求六便士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迷失了最初的自己,成了面具的寄生主,成了六便士的奴隶。所以,在你面前和你交流的人可能只是个面具,最后不是人和人在交往,而是一副副的面具在交往。

金句三: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这句话说得特别对,女人对待感情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情也越来越深,而男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则随着时间的消逝感情越来越淡。女人追求安稳,男人追求新鲜感和挑战。男女天生的思维差异势必会在生活中产生碰撞。恋爱中的女人大半的心思都在她的另一半身上,而恋爱中的男人一天中只有一小部分想着恋爱的女人,其他时间则做着自己的事情。在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中就诠释了男女在恋爱中的思维差异。恋爱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充斥整个生活。而对男人来说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的事,并没有女性看得那么重要。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同样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金句四:说苦难使人高贵是不正确的,让人高贵的有时是幸福。而苦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人们心胸狭隘,一味报复。

都说苦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力。认为经历苦难的人都是高尚的,可是有时候破茧并不能成蝶。让人快乐的更多是幸福,而不是生活在苦难中。苦难确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可更多时候是摧毁人的意志,能挺过去的人有多少呢?在苦难的情境下,多让人心生怨恨,埋怨别人,嫉妒别人,指责社会不公平,自然会变得心胸狭窄,产生报复心理。相反幸福使人感恩,会有更丰富的同情心。为了成为高贵的人,就要努力成为幸福的人;为了成为幸福的人,就要勇敢追求幸福。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在梦想和金钱的选择中提供了选择的教材,还为我们在未来路上可能遇到的很多事情做了探讨。这本书是在教人做人,也告诉我们不要迷失本心。带着面具固然可以,可是别忘了摘掉。更别忘了面具是面具,我们是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因为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个苦难的过程,能否克服苦难还是个未知数。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贵。无论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别人。我们是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永远认识自己:这还是我。

如何教给学

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究竟怎样鉴赏小说,也许各人的情况不同,方法也会不尽一样,但我们觉得,从小说作品的构造入手来进行鉴赏是个好办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读者如何从迷人的故事中走出来并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那么,小说又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我们同意“五要素说”,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语言。下面,我们即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谈小说鉴赏的问题。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总体而言,文学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现(或称直接表360问答现)与戏剧性表现(或称间接表现)两种类型。概犯限般积美旧祖做浓去括性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戏剧性表现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源注参袁跑览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从作者抓意条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为我们鉴赏小说人物最为直接的一个步骤。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重另茶半早析积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停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燃施物的个性特征,要仔细分析。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皇下军改设落,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或者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但乡义弦精沙坐宁该客帮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们谈到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这是入侧重在个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个性而忽视共性,我们也就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人,反实低皮好细米这样的鉴赏就未免失之肤浅。反过来,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水扩底绍低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个空骨架,也难以说明典型的普遍性,不过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躯壳”而已。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与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和单一的线性思维上,而且它几乎成了我们的审美鉴赏“习惯”。这主要是根植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人物塑造几乎成了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因而人们鉴赏这类小说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解家达兵收是不正常的。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观照,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么浅薄、那么单一和那么乏味了

5.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说都起始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便开创了小说的神怪题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说里面,均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认识像志怪小说中的太乐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一类艺术形象,应是小说人物鉴赏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她极掌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益弦思东等苏药紧春本身”(《马克思火义著乱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这就说明了神话的虚幻性与现实的真实性的辩证统一,怕映清夜促或者也可以说,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应是生活中人物的变形,其本质是相通的。我们鉴赏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应当努力从中悟出人情才对。要理解神、兽、怪与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审美特点,注意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将他们排除在现实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赏,否则就难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节的鉴赏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这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仍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请看老作家魏金枝对《阿Q正传》的一段情节分析:“写一个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地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他写的画押却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我看,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节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是都尽情地表露出来,然而那只是一个最后判决的场面描写。”由此抓住场面和细节的情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了,应对我们有所启示。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例如《红楼梦》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情节,即可看出它具有复沓回旋、含意深远的特点。这三次均是写同一个人物进荣国府,但每次却是各不相同。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三进,则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层更深一层。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可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三)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在于写作者之情意。所以,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蘅芜院的环境:“阴森透骨”,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带着金锁而高唱“妇德法”的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的揭示,不仅透露出作者对薛宝钗其人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看出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一面,而这正是作品主题的内容之一。

环境描写一般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这样也就自然地对主题起着一种暗示作用。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这里不再细述。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意创造一种特有的小说氛围,而创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创造和加强的。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华老栓为儿子买“药”走在街上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受不出一点生命的活动。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还会进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后的那种沉寂冷肃的氛围。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因为小说以写人物为中心,而人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四)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这个很重要。

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鲁迅全集》第8卷第352页)。如果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的许云峰与江竹筠的形象,等等,无不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他认为生活是这样的,人应当这样地去生活。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从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让我们体会到的东西;这里,也正是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杨沫在《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一文中,曾详细介绍了她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的意图。她说:“我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这种主题和思想可以从多方面,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而我只能从我自己的比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表现。因此,我选择了林道静,写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这段话,较为明确地表明了人物与主题的紧密关系。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为代表的封建恶霸势力,以及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的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主体矛盾最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小二黑他们获得了胜利,这就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迷信思想、包办婚姻的看法。抓住了这一点,主题也就好理解了。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歌颂白洋淀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当敌人的大船追赶水生嫂她们时,作者写道:“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五)语言的鉴赏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它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