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急求:梵高与保罗高更作品风格详细比较

你有邮箱吗?我发给你一篇文献~~

企图建立一个野人艺术学派是高更吗

保罗·高更就是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一个为了心中的明月光,抛妻弃子追求艺术的“傻子”。
第一次听到保罗的名字,还是在探寻梵高发疯割耳的缘故。才对这个艺术家有所了解。作为与梵高,塞尚齐名的后印象派三大巨匠,除去他的作品,他的一生充满了原始的艺术野性。

保罗·高更

与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现实中的保罗·高更在23岁时从事了股票经纪人的职业,收入十分丰厚,还娶了一位丹麦工业大亨的漂亮女儿做妻子,两人生儿育女,男主外女主内平静的生活了几年。在保罗·高更35岁时,他在妻子和朋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辞掉了银行工作者的职位,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绘画。
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四口的吃穿用度实在紧迫。就这样苦苦支撑了一两年,无奈投奔岳父家。因为他,对艺术的大胆与痴迷,时常招来女子裸体模特来充当自己的创作源泉。这让妻子大感侮辱,禁止丈夫招请模特,两人为此经常不合。
这段时间,生活极度压抑的保罗·高更在偶然的机会就家中女仆裸体为原型,成就了巨作《裸体研究》。此后,遭到妻子强烈不满,两人决裂,保罗·高更离开了丹麦,开始真正寻求艺术之路。

在寻梦的路上,他结识了梵高,先后游历巴拿马,多拔哥,马提尼克岛,最后返回法国,首次在布索和瓦拉东家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有《说教后的幻觉》、《洗衣妇》、《玛德琳·伯纳尔肖像》等。
重返巴黎的高更再次与梵高相遇,两人相约在南方城市阿尔居住。两大印象派巨匠在普罗旺斯决定一起生活一起创作。这个期间他创作了《文森特头像》、《阿尔的洗衣妇》、《阿尔疗养院的庭院》。而梵高在此期间也创造了传世名作《向日葵》不幸的是,梵高的梅毒已经进入三期,引发精神失常,两人经常争吵不断,从而引发著名的“割耳事件”。两大后印象派的结局以梵高进入精神病院疗养为终,而保罗又开始了流浪。

梵高

他扮败放纵生活,与形形色色的女人同居。在这期间的作品都以热情奔放为主题,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主人公也放弃平静的生活,来到了塔希提岛。现实里的保罗·高更,同样来到了这个对他艺术人生最重要的地方——法国殖民地,原始的大溪地。
大溪地原始的美与神秘,令保罗深深着迷,他向往着“野蛮人”的生活,认为他们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的创作源泉。
他在当地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用手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充满着当地风土人情的画作。画风形式简洁,色彩强烈。其中有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价值3亿美元,被卡塔尔从瑞士一收藏家那里买到的,它冲破了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单品记录。

这幅画的中心,是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这种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画上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大面积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使土著人民在强烈的阳光下晒成的棕褐色皮肤,与亮丽的裙子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幅画上的异国情调,浓郁的自然景物,没有透视感,没有色彩的层次,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和浓烈的热带原始海岛气氛。
塔希提岛的生活给高更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蔽缺蚂这个时期的画大多充满着岛上人民的原始纯朴气息。

这一次在塔希提岛的逗留,让高更更加孤独与贫穷,终年从事绘画与雕塑,他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之际只能返回法国,叔叔的去世,让他继承了一笔遗产,生活也不再那么艰难。
但是充满着物质与丑陋的巴黎生活让他极度厌恶,又重返塔希提岛开始了原始生活。
因为疾病缠身,宏埋又痛失爱女。他悲愤交织,几度自杀未遂。这样的契机,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创作欲望。
他说:
“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
49岁的保罗·高更完成了生平最大的一幅经典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这幅画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画面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没有画技,没有规则,色彩单纯充满神秘气息,平面的手法使之富有东方浪漫的印象色彩。
他说:
“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这幅画中了。
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的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起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痴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
可以说,这幅画耗尽了他的精力。此后,他更是病痛折磨,情绪也越发躁狂,晚上都无法入眠,因此筋疲力竭。55岁的他,由于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同很多知名画家如梵高一样,死后才开始名声大噪。
在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从塔希提岛游历回来之后,以保罗·高更为背景原型,创作了这不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让高更的才华受到大众的关注。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有人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为的只是不负心中的热情与理想。
毫无疑问,保罗·高更就是这样一个为艺术献身的“傻子”,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从未停止过追梦的脚步,尽管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是内心却充实美满。在人人都为了追逐地上的六便士,而他选择的是永远的明月光

2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