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 女人的三个阶段

X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女性的三个阶段 The Three Ages of Woman 罗马国立现代美术馆藏
作品鉴赏
《女性的三个阶段》(The Three Ages of Woman)是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画使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三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幼年、青年和老年,表现了女人一生的轨迹及画家对命运不可逆转的惆怅,表现出画家对命运的感伤。克里姆特擅长以具象写实塑造人物,而以图案装饰环境和衣饰,达到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的美感。在这幅画上构图类似十字架,上方大块黑颜色,这可能喻含对死亡的恐怖,表现了画家生与死的观念。
画布中心的三位女性是这件作品的焦点,背景缺乏纵深感,使整幅画平面化而富有装饰性。画作的颜色中性柔和,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克林姆特擅长描绘具象人物,常糅枯渣合多变的图案装饰与丰富的色彩,以达成丰富和谐的美感。在《女性的三 个阶段》中,左侧的老年女性和右侧的幼年、青年女性分别置身于两块不同的纵向彩色长方形背景——幼年、青年女性在蓝色主导的冷没埋悄色调图案中;老年女性则在形状更为分明的橘黄色花纹中。两种风格迥异的背景图示形成了冷暖色调的强烈反差,被左侧图案遮挡的青年女性的腿与右侧图案前老年女性的头部则增加了左右图案的交融感。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女性的三个阶段 局部
青年和幼年女性是母女关系,她们双眼紧闭相互依偎,身上被蓝色透液掘明带状物缠绕在一起。青年女性的头部有彩色小花装饰,象征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她的秀发蓬松而富有光泽,与左侧老年女性晦暗干枯的发丝形成强烈对比。老年女性一手扶额,低头垂首似有消沉之感,她松弛的皮肤、下垂的肚腩和突出的血管都彰显了她的年迈。不同于对年轻女性足部的隐去,画家似乎有意完整刻画了老年女性的全身,意在让观众直视身体老去的丑陋。
克利姆特特别喜欢表现女性。他的各类作品,如肖像画、神话画、宗教画、寓意画,都常常由女性演主角。
克利姆特的绘画,跟新艺术的一些代表人物相似,

1、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调终祖负然攻刑组确慢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纪控浓据义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在画面中,讨改输红曲尼司南想立将体现的往往是高兴的或悲剧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体现的就是浓有生可重的悲味,在他的作品准永积煤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压抑的、悲惨的,在画面中有一种类似被抽干血肉的干尸或骷髅的感觉,他们像幽灵一样在画面上晃动。而他通过使用纯度较高的亮色与暗色的混合使用强化了这种感觉,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

在色彩情感表现的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毕加索,他的一生是可以用颜色总结的:忧郁的蓝色时期、快乐的玫瑰时期。在孤独无助的蓝色时期中,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而在玫瑰时期的作品,画面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对和谐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又已从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关注及信心。

所以我们在表现中,就要利用色彩的冷与暖讲福基酸少、厚与薄、亮与暗寻找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使其描绘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让它们产生精神上的含义。

2、线条的干引源史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死黄状欢浓粉州素目此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混作的世界里,

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二是线条情感的生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节固所政稳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每由线持周米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第二,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丰富的、细腻的、繁琐的,也许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单调的、狂野的、简洁的,拥有更多的是作画者的个性展现。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把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才能创口控作出拥有自我真实情感的作品。

又记它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他的作品受蒙克、克里姆特等人画风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表现是席勒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家作品最明显的标记。席勒的绘画作品充满灰暗、焦虑、扭曲、痛苦、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充满震撼力量的线条,使得艺术家的内心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话沉极劳误望命学为感悟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死神与少女》、《自画像》、《干洗房》等以扭曲的人物造型、神秘的自然风景表达对人类生存、对生与死的思考,运用颤栗紧张的线条和夸张变化的色彩加强感情的力量,致使画面笼罩着一种痛苦、憔悴、紧张和性压抑的气接许略调来奏天句充氛,体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

3、创作内容的情感表现

流略率村致如果说色彩是画面的灵魂、线条是画面的骨骼,那么创子破动害作内容就是画面的血液,时刻流淌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内容去表达,才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甘情愿地为创作去付出、去思考。

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有两种误区:一是“题材决定论”就是认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只有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才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平凡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能具有平凡的艺术价值。这是不正确的,它否定了油画创作的表现性和多样性。达·芬奇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他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论是可能存在、实际存在还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都能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然后移到他的手上”,称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其次,题材不能决定作品艺术价值。18世纪的英法艺术家认为,“历史画”是高贵

画”、“静物画”、“风景画”是低贱的,这是不对的。19世纪德国画家马克斯·李卜曼有句名言:“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画什么,而是看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在创作中所投入的真实情感。

二是“题材无差别论”,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是无关紧要的。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作品的题材,如“叙述性绘画”,具有“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乃至连环画中所讲的动人故事都是非艺术因素,“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题材在艺术创作中不具有破坏干扰作用,也不是无关紧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有符合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容易地唤起自身的情感,将之描绘在画布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达维特的《马拉之死》等题材都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的价值。

总之,创作内容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表现画家情感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创作内容,才能呼唤起画家对创作的兴趣和激情。

4、结束语

康定斯基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是这样说的“一种缓慢形成的内心感情的表现,一种反复的近乎学究式的试验和工作„„理智、意识和目的起着主宰的作用,但画中表现出来的不是精心的设计,而只有感情”。油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创作出不同风格和不同手法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合了个人情感,用画笔向世人传递出他们内在的真实情感。

2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