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圖是誰畫的? 說明了什麽?爲什麽要畫這畫?

美國印象主義美術大師惠斯勒:《白衣少女》
1862年在倫敦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展出了東方藝術,它與先前在巴黎的“中國之窗”展出的日本葛飾北齋的彩色版畫,給惠斯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日本版畫中找到所需要的藝術因素——強烈的對比和裝飾性,同年他創作型中汪了這幅白衣少女像。在這幅肖像中描繪的是愛爾蘭的一位少女喬,由于以白色爲主調,圍繞它展開極爲細膩的色調變化,所以題名《第一白色交響樂》。惠斯勒試圖在色彩上加強形象的音樂感受力,因而,他廣泛采用音樂術語,諸如交響樂、變奏曲等。
1862年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拒絕展出這幅白衣少女,1863年法國沙龍也給予它同樣的厄運。惠斯勒隻好把這幅畫送到落選沙龍展出。這幅畫受到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德加和莫奈的贊揚,說是展廳裏最重要的作品,同時受到攻擊,說它“不尋常的醜陋”。左拉也出面爲這幅畫辯護,但無濟于事,從此惠斯勒與評論界結了怨仇。
這幅畫受貶不在于作品中的人物而在于反傳統的畫法。
當第1号白衣少女在1863年畫展被拒絕後,惠斯勒又創作了這幅第2号白衣少女。在這幅畫中畫家将委拉斯開茲的厚重寫實手法與葛飾北齋的明快的裝飾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少女手中拿的扇子更明顯地标志着日本浮士繪培旅的影響。在東方藝術的影響下,惠斯勒的藝術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上,而轉向于探索那種更容易激發起觀衆感情的色調關系上,畫中的主題已退居次要地位,代替它的是色彩和線條,并把繪畫與音樂結合起來。
1865年惠斯勒又創作了第3号白衣少女,在這幅畫上描繪兩位女子,環境有東方式的花草點綴。藝術批評界的權威哈默頓尖刻地指出,這第3号《白色交響曲》上“那個頭發微紅的姑蔔仔娘,身着黃色裙衫,怎麽會成爲一首白色的交響曲呢?惠斯勒反唇相譏說:“天哪!難道這位聰明人指望一幅白發粉臉的畫嗎?根據他的可笑理論,他大概相信一首F調交響曲就沒有别的音,隻有FFF的不斷重複?笨蛋!”

22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