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与新古典主义的比较
当然,17世纪上半个时期,并不是古典主义一个流派。
当时古典主义分为两个流派。主要有为宫廷歌功颂德的廷内古典主义,如乌埃;和歌颂自然的宫廷外古典主义,有普桑等。还有在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密切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有被称为“时代的采访员”的J.卡洛和描绘农村题材的勒南三兄弟等,
17世纪后,国王路易十四当政后,王权日益集中巩固,宫廷古典主义日益占上风,其他艺术流派则日趋衰落。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显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古城的出土更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大卫(J.l.Ddavid,1748-1825)连续展出三副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被称为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大卫的一些名作有《网球馆的宣誓》、《马拉之死》、《加冕式》、《萨宾女人》。1813年拿破仑大败,大卫又完成了中断10年的旧作《利奥尼塔斯》:英勇的斯巴达王率百名战士为掩护全军撤退,在作死守山谷的准备。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路易•达维特和安格尔。
新古典主义绘画创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新古典主义于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19世纪时,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科学的飞速发展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了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行成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的繁荣局面。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显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古城的出土更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是大卫连续展出三副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慧雹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前吵帆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代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它与古代艺术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达维德的《荷拉斯兄弟之誓》,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碰拿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 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