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巴洛克艺术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探索与发现之九
因为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喜爱聆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巴赫,所以爱屋及乌,在浏览阿什莫林的艺术画廊时也特别关注了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在第二层楼46号展厅专门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
简单介绍一下——
巴洛克Baroque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风格的盛行,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十七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十六世纪后期,十八世纪到达鼎盛。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是: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的变化,速度从始至终保持不变。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维瓦尔第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巴洛克艺术是欧洲十七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
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有:卡拉瓦乔、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伦勃朗、彼得·保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扬·弗美尔,等等。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46号展厅,巴洛克艺术,1600-1700。
巴洛克艺术充满了强烈的活力。
这种创新风格是在1600年左右的意大利发展起来的。安斯特Anists在绘画和雕塑中探索现实主义和表达模式。一些人倾向于一种基于对古董的研究的理想化的艺术类型。
罗马以其古典遗产吸引着艺术家和收藏家。意大利和北欧的艺术家,包括皮埃特罗·达·科尔托纳、尼古拉斯·普桑和克劳德·洛兰,都移居到这里。富有的赞助人竞相收藏精美的艺术品。
罗马是天主教会委任的主要中心。教会提倡一种新的虔诚,这种虔诚需要一种更直接、更有感情的艺术。
该画廊以w·f·r·韦尔登夫人的名字命名,她是一位长期的赞助人,在1936年将她的艺术收藏品遗赠给阿什莫尔人。
马蒂亚斯·斯通(/1600- 1652年后)《吹热,吹冷,大约1640年》~
从私人收藏者租借,2018。
《吹热,吹冷》讲述了伊索寓言《森林之神和旅行者》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农人向森林之神赛特吹气,使他冰冷的手指变暖。当森林之神看到农夫用同样的方法冷却一碗热汤时,他更加惊讶了。这嫌键个主题在荷兰艺术中特别受欢迎,因为它巧妙地结合了古典神话和日常生活的元素。出生在荷兰的艺术家斯通搬到了握册意大利,在那里他以卡拉瓦乔的风格工作,喜欢戏剧性的灯光效果。在这里,夜间用餐的场景被一根蜡烛照亮。
乔治·彼得(Georg Petel,1601 / 2-1634年)象牙雕塑《维纳斯和丘比特》~
1932年购买。
佩特尔是一位象牙雕刻专家,他的工作受到高度赞扬。他曾在慕尼黑、荷兰南部、热那亚和奥格斯堡工作。这个小雕像是对梵蒂冈芹皮巧克尼多斯的古代阿芙罗狄蒂雕像的自由改编。彼得·保罗·鲁本斯收集了他的作品,彼得·保罗·鲁本斯是他的好朋友。他在1624年拜访画家时雕刻了这座雕像。
这可能是1635年白金汉第一公爵乔治·维利尔收藏的《维纳斯与丘比特》。
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1577-1640)《日耳曼的荣耀》,布面油画~
被英国政府接受,属于克里斯托弗·诺里斯(Christopher Norris)遗产的部分遗产税。
鲁本斯的灵感来自于一个雕刻精美的古罗马浮雕。这是他的朋友尼科拉-克劳德·法布里·德·佩雷斯克于1620年在巴黎发现的。
这幅浮雕是一幅讽刺画,描绘了日耳曼人向他的父母、提比略皇帝和他的母亲利维娅以及其他过去和现在的家庭成员告别的情景。在这幅大幅放大的作品中,鲁本斯给冰冷的石头增添了生命和温暖。他还修复了两个丢失的头颅。1626年,他把这幅画作为送给佩雷斯克的礼物。
弗朗切斯科·布内里(Francesco Buoneri),名叫塞科·德尔·卡拉瓦乔(Cecco del Caravaggio,记载在1610年至1621年之间)《室内装饰着一幅静物画,一个年轻人拿着乐器》,布面油画~
1936年购买。
那人带着挑战的神情望着外面。他坐在厨房里,手拿陶笛,桌上有各种水果、面包和陶器。其他元素,如他的服装,小提琴,或昂贵的玻璃器皿表明,这不仅仅是一个日常场景。
塞科是卡拉瓦乔的一个亲密追随者,我们所知的他的画作寥寥无几。他喜欢灯光强烈、主题神秘的作品。虽然塞科的画中包含了现实主义元素,但他的画非常戏剧化。桌子不同寻常的角度是他个人风格的典型代表。
安东尼·范·戴克(1599-1641)《证词》,约1619年,布面油画~
由查尔斯·t·莫德(Charles T. Maude)于1869年提供。
死去的基督,血从他的伤口流出来,被从十字架上取下,圣母玛利亚、抹大拉的马利亚和传福音的约翰都为他哀悼。基督的献祭是指弥撒的圣餐或圣礼。由于它强调身体上的痛苦,这尊祭坛上的圣物可以作为一种悔改的召唤。
范·戴克大概是在1619年左右完成这幅画的,那时他还没有离开安特卫普去英国。其原址不详。深思熟虑的情感诉求是十七世纪宗教艺术的典型特征。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1604 / 05-1682)《阿斯卡纽斯射杀西尔维娅的雄鹿的情景》,布面油画~
1926年由w·f·r·韦尔登夫人赠送。
特洛伊首领埃涅阿斯的儿子阿斯卡涅斯正在罗马乡间打猎。可悲的是,他的行为将导致特洛伊人和拉丁人之间的战争。
银色调的风景和谐而宁静。聚集的云朵和微风在高大的树木间荡漾,唤起了即将来临的暴力。
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来自维吉尔的《埃涅伊德》。克劳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罗马为洛伦佐·奥诺弗里奥·科隆纳王子画了这幅画。它原本是作为另一幅风景画《狄多和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 before Carthage)的配套作品,这幅画是克劳德(Claude)在1675年至1676年创作的。
阿德里亚恩·德弗里斯(约1556-1626)《墨丘利和丘比特,约1626年》,青铜雕塑~
从私人收藏租借,2017年。
荷兰人阿德里安·德·弗里斯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才华的巴洛克雕刻家。在意大利与Giambologna一起工作后,他被任命为布拉格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宫廷雕刻家。这座充满活力的雕像是在这位雕刻家生命即将结束时,在皇家铸造厂铸造的。虽然灵感来自于吉安博洛尼亚闻名世界的水星,但它是德弗里斯后期风格的一个罕见的例子。墨丘利和丘比特是用柔软的蜡塑造的,有着近乎怪异的外形,同时保持着完美的解剖学比例。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3 / 94-1665)《摩西的论述》,布面油画~
由已故的爱德华·弗莱爵士的女儿们慷慨捐赠,并在艺术基金的资助下购买,1950年。
法老命令所有的希伯来人的儿子都淹死在尼罗河里(出埃及记2:2-4)。摩西的母亲把她的孩子放进了芦苇做的方舟里。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救了孩子,给他起名叫摩西,他的姐姐米利亚姆就在旁边观看。
普桑在1654年为他的朋友艺术家雅克·斯特拉画了这幅画。他选择描写一段悲伤和绝望的情节,而不是《寻找摩西》中流行的场景。故事发生在古罗马,基督教未来的故乡。狮身人面像和河神是尼罗河的象征。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47号展厅,德国和弗兰德艺术(Flemish Art)1400–1650
这个房间里的艺术品是由德国、佛兰德和西班牙的艺术家在十五世纪晚期到十七世纪中期创作的。
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艺术中,人们对古罗马雕塑和建筑的热情丝毫未减。到十六世纪早期,北方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修改他们的地区传统,以回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这里的几位画家完成了他们在意大利的学业,把意大利绘画的最新潮流带回了他们的家乡。
汉斯·舍弗勒因(HansSchäufelein)(约1480 / 85-1539 / 40)《基督告别他的母亲》,木制油画~
有会徽的签名,日期为1514年。从私人收藏借来的,伦敦。
这幅画的题材不一般。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基督如何在最后的晚餐前夕与他的母亲分开,故事的来源并没有出现在圣经中,而是首次出现在中世纪的文本中。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在一幅木刻版画中阐述了这一主题,这幅版画成为他的几个德国同代人的模型。其中包括舍弗莱因(Schäufelein),他从杜勒(Dürer)的版画中选取了中间的一组,但在左边添加了使徒,在右边添加了一些额外的人物。它上面刻着这位艺术家的标志,一把铁锹(德语中是“schaufel”),这是对他名字的双关语。
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1577-164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油墨版画~
钱伯斯·霍尔提供,1855年。
1634年,鲁本斯受命设计了一系列的街道装饰,以庆祝新上任的西班牙荷兰总督费迪南德进入安特卫普。这是鲁本斯为实现其设计的艺术家和工匠所作的大量油画素描之一。
这幅素描是为马西米兰皇帝的雕像所作的研究,马西米兰皇帝是装饰在皇帝门廊上的十二个镀金的大雕像之一。
南德意志,十五世纪末期肖像,《一位手持鲜花的年轻女子的画像》~
威廉·w·斯普纳遗赠,1968年。
这幅精致的肖像画被认为是著名的版画家米尔·冯·兰德斯特所作,他死于1510年。人们对他作为画家的作品所知甚少,很难证明这幅画是他画的。
它可能与她未婚夫的相似画像形成一对。她左手拿着的粉红色或康乃馨与订婚的夫妇有关。
(上图)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48号展厅,荷兰和佛兰德的静物画(Flemish Still-life Paintings)。
静物画起源于十六世纪,当时艺术家们开始用无生命的物体,如水果或花朵,来创作独立的作品,而这些东西在宗教和历史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主要与十七世纪的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家有关,这些画家中的许多人专门从事静物画的一个分支——花卉、水果、鱼、宴会用具、炊具和其他物品。有时他们通过引用生命的短暂来赋予他们的绘画一种象征意义,但大多数可能主要是作为艺术家创造熟悉物体幻觉的技巧的例子来欣赏的。
1939年,西奥多·w·h·沃德(1879-1955)为纪念他的妻子黛西·琳达·沃德(黛西·琳达·沃德,原名特拉弗斯)(1883-1937)将所有的画作赠送给了博物馆。黛西·w·h·沃德本人也是一位画家和歌剧演唱家。(手册可供访客使用)
亨利·范汀·拉图(Henri Fantin-Latour)(1836-1904)《玻璃酒杯中的白玫瑰静物,1872年》,布面油画~
1936年由w·f·r·韦尔登夫人遗赠。
芳汀·拉图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花卉画。在芳汀·拉图尔所绘的三十多种花卉中,玫瑰是最常见的。这幅静物画是他将透明玻璃和玫瑰结合在一起的绝妙范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使用英国的雕花酒杯。芳汀-拉图所采用的宽广的笔触与周围的荷兰和佛兰德的静物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静物画在几个世纪前才被描绘得更加精致。
十八~十九世纪早期的英国吉他~
艾尔伯特·库普(Aelbert Cuyp,1620–1691年)《鸭子西杰根特,1647-1650》,油墨版画~
2018年,从私人收藏处租借。
西杰根特鸭是一只非凡的鸟。在她的一生中,她每年产一百多个蛋。西杰特根的主人特别喜欢她,并于1647年20岁时委托别人为她画了这幅画。所附的荷兰诗看起来好像是西杰特根的自述。第二个铭文悲伤地记录了她三年后的死亡。这一不寻常的事实是,西杰特根在一幅画中不朽,其中包括一首专门为她写的诗,这表明她一定是十七世纪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以上介绍了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的46、47、48号展厅。
46号展厅是巴洛克艺术(1600-1700),充满了强烈的活力。其艺术特点是:运用夸张的运动和清晰可辨的细节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
47号展厅是德国和佛兰德艺术(Flamish Art)1400-1650。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们对古罗马雕塑和建筑热情未减。十六世纪早期北方的艺术家开始回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把意大利绘画的最新潮流带回了他们的家乡。
48号展厅是荷兰和佛兰德的静物画(Flemish Still-life Paintings)。静物画起源于十六世纪,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主要与十七世纪的荷兰和佛兰德艺术家有关。静物画可能大多数是艺术家用来创造熟悉物体幻觉的技巧。
求像巴洛
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以及罗可可艺术风格
这是欧洲五大来自艺术风格。
欧洲五大艺术风格分别为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以及罗可可艺术风格
罗马式艺术风格
现在人们普遍所说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花园,罗马式画风都是指欧洲在11~13世纪的艺术风格,主要泛及整个西欧和360问答大部分中欧地区。
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作品当中。其中因地域不同而又各有区别。
在建筑方面,最典型的是教堂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代讨脱自公元1096宁段误值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建筑外观只主曲士字巨大、繁复,但装饰简单大方。最特别的是建筑的屋顶,罗马式风格建筑的设计都是一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看过《达芬奇的密码》吗?里面提到的拱顶石就是建造拱顶最重要也是最后才放入的。
说到罗马式建筑不得不提到雕塑。教堂雕塑也是十分典型的,其在教堂建筑中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艺术不应该独立存在,每种艺术都得以自身苏负后的手段和方式为建筑所创造。在这样的观念下。雕塑、绘画都是臣服建筑这个主体众短待儿针用球了财聚怀。常常运用杏型结构
在罗马式风格影响下,雕塑家把作品创作得紧凑、复杂、色彩丰富。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风格候帮投稳李源两头联析盾.德意志的很具感染力;意大利的神圣;西班牙的很简单。。 当时的绘画风格多用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活动或环境,不是很注重真实的表达。而更多的是表现人物,运用了夸张、变形等构图,强误纸随调整体效果,突出细节。
哥特式艺术风格
起源和发展与11世纪和12世民著力夜衣只而断棉纪,由于社会的新抗吧言西括福己另南阶级-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不再为贵族所用。成为自由贸易者和手工艺制造者。随着王权的限制,商业和城镇开始发展起来。
其实在中世纪许,宗教统治几乎可以抗衡王权的威力,而那些神比模建广抗团红器径绝职人员可以说对建筑物建造风格影响很大,他们成为了城市里主要角色。而宗教资产也十分雄厚,主教和资产阶级投资,建造更加宏伟的新教堂.
哥特式教堂中每一种构造元素身湖都很高耸,尖细。就象指向天空的利剑,仿佛屋顶直通天堂。尽其起图各南所能的接近上帝,这就是哥特式建筑千方百计想要实现的。
最著名的就是大案细弦名鼎鼎的巴黎圣母院了
电高护反虽乐守论范演武哥特式教堂建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实体墙壁,而是利用雕塑装饰来追求轻佻飞扬,垂直的的风格。雕塑不再是提低续稳臣服与建筑,地位与前面提到的罗马式建筑中的雕塑提高了一个很高的档次,而且创作的精细程度也是叹为观止的。
在哥特式艺术风潮盛行的时代,由于教堂没有可供作画的实体墙壁,所以,教堂壁画在那个时期是几乎看不到的。但是,民间的世俗壁画依然存在,内容多是骑士和宫廷故事。
哥特式风格的绘画表现出一派美好和谐,没有痛苦和折磨的世界,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哥特式绘画又被人评论为脱离现实的绘画风格。
其实,当时大有发展的是一些次要艺术,比如:玻璃彩绘、挂毯等等
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
起源于15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是影响近现代艺术风格最明显的一种艺术风格之一。
这个时期的建筑虽相对来说没有绘画出彩,但是也可以说得上大有成就,大胆运用“透视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也就是这样,艺术和实际工程融入一起,应该算得上是“设计”了吧。随着这个观念的产生,以前被称为“工匠”的艺术家们变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也许就是“设计师”的鼻祖。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三个伟大的人 为世界艺术节,科学界,文学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遗产
巴洛克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原来意思是长得不好看的珍珠,指怪诞、扭曲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定义的是浪漫、愉悦、多彩多姿。
整个17实际至18世纪中叶,巴洛克式艺术席卷了整个欧洲,有些甚至到了拉丁美洲。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在当时以宗教思想为主的近代,它的出现确实违背了教会认同的审美法则,所以受到主流社会的不屑。
巴洛克强调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喜欢幻想,一引诱人的意识为目标,因此,它被称为“天主教教堂”的艺术工具。其实当时天主教教会正竭力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所以,必须可以展现其庄严、雄伟的气派,激起信徒的信心。
巴洛克时期的雕塑艺术分两种:一个是用来装饰或者补充建筑的,另一个是真正独立存在的雕塑。
Gian Lorenzo Bernini就是此段时期杰出的巴洛克风格的设计雕塑大师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就是出自他设计
巴洛克式绘画风格,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通常会几种艺术风格同时运用,,艺术家可以从上到下根据视角的不同,设计出风格迥异的变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期巴洛克艺术时期之后的洛可可时期,承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直接运用于教堂的天花板上,创作的作品华丽,雄伟。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in也是这个时期绘画巨匠,还有Pieter da Hoochvv、Jan Vermeer
米开朗基罗也创作过巴洛克风格的作品
17世纪宗教告诫人们:生命是脆弱的物质不过是过眼云烟。这集中表现于《圣经》的《训道篇》的一切皆虚空。光及死亡必然是17世纪道德思想的主轴。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只是这笼统的4个分类,多种多样的文化造就了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供后人慢慢揣摩。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珍惜每一种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风俗,那就是我们享用不尽的宝藏。
洛可可式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纪法国艺术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经成为欧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国宫廷,把这种靡丽之风传出国界,甚至传到中国的圆明园。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著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的灵气和秀气,无人可及,他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推到了顶点。他凿下的年轻女性,个个都是娇小玲珑,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充分体现法兰西的品格,而且她们不再是吉拉东的宁芙,虽然娇美却尚不许凡人触动,而是以玉温香馨的青春之体在邀人爱怜了。法尔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动,而且人物情态丰富细腻。蓬帕杜夫人的时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
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18世纪堪称是马车的黄金时代,达官贵族都拥有代表自己权势和等级的马车,相互攀比、竞相争艳。具体表现为:选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马车的款式奇异,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穿插一些优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画,色调常以红、黄为主,再以金色统一整体,以昂贵的造价获得华丽气氛。这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们也为匠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