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的语言清淡苍劲,如何赏析《甬江夜泊》?

《甬江夜泊》是清代学者阮元的诗作。全诗的鉴赏如下: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述了夜而垂帘,泊舟甬江的感受。如果只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闷李实际上这是一首通过景物描写,联想到守岛士兵的寒冷与孤寂的感怀诗。

诗的头两句,写甬江在夜幕风雨之下的情景。“潇潇”是体现风雨暴疾之貌,急风暴雨,江流荒村,水位、江潮在上涨,诗人乘舟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只好靠岸拢舟了。

诗的三四句,激烈紧张的气氛有了稍稍的舒缓。远行的船,与海水的声气相连,因为甬江是流入大海的,甬江就成为了船与大海相通的纽带,那风暴,那倾注的大雨,仿佛将海水掀泼起来,一叶帆舟,无法航行,勉强靠岸抛锚。在这样的大雨天,诗人难以入睡,点上短短的蜡烛,度过寒气逼人的宵夜,这时光自然是十分难熬的,在这恼人的天气,灯显得那样短,而寒夜却是那样长。这两句写了船、海、江、灯、夜,把环境进行细微的突现。

前四句主要是对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诗的五六句又使舒缓了的气氛拉紧了。风狂雨暴,周围越发显得静寂,人们在这样的夜晚害怕听到军营的号角,因为恶劣天气常是敌人偷袭的时机,地处海防前线的甬江,保卫着国家的东南大门。风雨使气温骤然下降,诗人自觉衣单,甚至想穿上华贵温暖的貂皮大衣。而由己推想到戍守海岛的士兵,他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督守岗位,是更寒冷,更孤寂的。

诗的结尾两句,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东海守岛士兵的深切关注。诗人仿佛看到他们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甬江口面对大海中的舟山群岛,那里驻扎着清朝的守岛部队,清中叶后,国防日趋重要,外敌趋近,清王朝腐败无能,国防日见弛废,而爱国士兵还拿着落后的兵器,在海防上筑起血肉长城,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诗人久为海防督官,深深了解士兵的疾苦,所以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好坏,气温的升降,对海防士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装备落后的清朝部队,士兵首受其苦。诗人推己及人,赋予士兵以极大的同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中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由景入情,思维感受是诗的主调,景色与环境的描写是为“悯人”服务的。思维的波澜曲折,使诗意有了更深的境界,扩大了诗的社会意义。王夫之在评曹植《当来日大难》一诗时说:“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这首诗以景写情,以情融景,真情挚爱成为了这首诗的诗魂。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何瑞澄:这首诗是描写作者风雨之夜泊船甬江时的感受,从个人的孤寂想到守岛士兵的凄苦,表现了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以清淡苍劲的语言,创造了迷茫旷远的意境。(《清诗词赏析》)

【出处】

《甬江夜泊》——阮元

【原文】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译文】

夜色沉沉风雨潇潇,甬江正在涨潮。

远方船帆连海雾,短短烛光接寒宵。

夜深人静怕听号角声,衣隐罩渣衫单薄想穿御寒的貂裘。

联想到戍守远方海岸的士兵,在深夜的孤岛上一定更加寒冷更加寂寞。

【关键词注解】

  1. 甬江:江名,在浙江省东北部。

  2. 潇潇:风紧雨急的样子。

  3. 荒江:荒凉的江水。

  4. 海气:海上烟云,这里指大海。

  5. 怯:害怕。角:号角。

  6. 貂:动物名,皮为珍贵的御寒皮料。此指貂裘。

  7. 荷戈者:指戍守孤岛的士兵。

  8. 萧寥:冷清寂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嘉庆八年(1803),灶悄当时阮元任浙江巡抚,正在为肃清安南船艇对中国海疆的骚扰和扫除海盗方面作努力。他勤于国事,四处奔波。在一个晚上,船停在浙江境内的甬江时,作者从自己的寒冷想到据守海岸士兵的艰苦生活,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省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曾先后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后召回京,擢体仁阁大学士,先后管理刑部、兵部事务。致仕后晋加太子太保衔。曾在史馆倡修《儒林传》,于广州创立学海堂,杭州设诂经精舍,曾校刊《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主编《经籍纂诂》等,于古代文化多有建树。著有《研经室集》。

明唐寅骑驴归思图的古画赏析

此图画山花烂漫亚记损副真左,高山叠巘、流泉断涧之景360问答。盘曲的小路连接着临流危桥和谷间茅屋,其间有负薪过桥的樵夫、骑驴归家的士人,表现了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唐寅画笔初出周臣,上追李唐,后渐变其法,由坚挺方硬的刮斫转向秀逸的勾皴,且时以长披短拂出之。此图画法熟练,石皴和树干都用湿笔中锋,把大斧劈皴变为带水长条皴,秀润缜密,挥洒自如,已展现出唐寅独特的用笔格调。从图上朱曜题[喜闻天子驾新归]诗和唐寅自题[乞求无得束书归]句推断,应是唐寅落第后,于正德元年远厂每清(公元1506年)所作,时唐寅三十七岁。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