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文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成傷段臨鮮鮮頭組它耐充畫聞名于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缤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别是西歐,從馬奈、莫360問答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爲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爲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爲代站末續重繼克更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爲代表的主體主義、意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爲是誤夠之嗎投方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爲代入幾樹區省史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裂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爲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形成了萬态紛呈的局争絕鄉寬直轉面。這些流派雖出現于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并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着旺盛的創作熱情。
畢加索的和平鴿及油畫《朝鮮的屠殺》、《戰争》、《和平》等作品的反對
侵略戰争、歌頌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還湧陳吃又寬走現了一批新的繪畫流派,如發藝值減端于美國、波及全歐的抽象表
現主義、在奧地利形成的幻想現實主義、萌發于英國的波普藝術、産生于法
國的塔希主義、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奧普藝術、人體藝術思潮、地景藝術、
新表現主義等等。總之,現代主義繪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繪畫更是高潮叠起,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現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現實主義繪畫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達達主義内部分化出來的一個藝術流
派,它吸收了達達主義反傳統的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揚棄了達達主義那否殺據冷定一切的偏頗之處,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下,強調偶然的結合,無意識的發現,夢境的真實再現,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超現實的情境,其手法是寫實、象征和抽象等,20世紀30年代後,超現實主義在經過一段冷寂的時期後,50年代又在歐洲再度興旺起來。這時的代日害衡差表人物,在法國有福特裏埃、杜桑等。杜桑是達達主義的鼓吹者,曾作《帶胡須的蒙娜麗莎》,以表示對衆人崇拜的名畫的蔑視而聞名,這時也成了超現實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在意大利有卡臘和基裏科。在德國有厄爾萊等人,他們都創作了較好的作品第富吸日李界風。超現實主義繪畫在标死翻鮮益立體主義、抽象主什甚排肥積趙義等強調優先考慮造型而忽視繪畫銀環内容之風盛行的時候,刻意揭示作品内涵以及複興奇特的異國情調風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超現實主義有兩個支系,一支是絕對超現實主義,以不受意識控制的無意識行動爲主,其作品雖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化,但卻接近抽象派的特征,創作強調偶然機遇或自動行動。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羅,他的繪畫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當生動。他筆下的植物、動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
都充滿一種勃勃生機,似乎比在生活周圍的真實對象更加真實。其它藝術家還有馬宋、馬塔等人。另一個支系是叫做超級現實主義。這派表現的大多是可以認識的場面或物體,注重細緻地描繪事物的細部。但從整體而言,卻又脫開物體的自然結構,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繪對象變形,并結合成夢境中的東西,以創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潛意識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比利時的馬格裏特、德沃爾等人。達利的作品往往表現兇殘的夢幻或奇特的甯靜氣氛,愛用雙重的或隐藏的形象。馬格裏特的繪畫世界,充滿了日常瑣事的各種幻境,善于誇大突如其來的精神感覺,創造幻覺想象。
抽象主義繪畫
抽象主義繪畫在歐洲十分盛行。抽象主義或稱抽象藝術,并不是一個有宣言、綱領的社團,而是一種反對模拟自然形态,主張抽象表現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征是不描繪具體物象,而通過線條、色彩、塊面、形體、構圖等手段來表現各種情緒,激起觀衆的想象,啓迪人們的思維。抽象藝術有兩類:一是将自然的外形加以簡化、變形,形成極爲簡單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爲基礎的幾何構成。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創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抽象藝術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還有荷蘭的蒙德裏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視感情表現的抽象藝術叫抒情抽象或熱抽象;而蒙德裏安等表現理念的抽象藝術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主義在歐洲不僅盛行,而且還有發展。1952年,法國美術評論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義”一詞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藝術的新樣式。塔希就是斑污、斑點的意思。而塔希主義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點和色塊所形成的繪畫。法國的阿特蘭、布仁、馬蒂卮、阿勒、迪比費等人,就是塔希主義抽象畫派的畫家。這時抽象藝術的成績突出的藝術家英國的戴維、尼科爾森,霍克尼的《強調安靜的畫》、《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義的作品。60年代後,他轉向寫實風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舉辦了抽象畫展,德國中青年藝術家積極開展了非傳統藝術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後形成的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阻隔的牆壁,使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接軌,其中特别活躍的沃爾斯、哈通、溫特爾等就是較爲出色的抽象藝術的畫家。當代歐洲的抽象繪畫,應該特别提到的是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喚起以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演變爲符号作爲藝術構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國畫不求形似的傳統,使其50年代後期的創作獲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風格。
波普藝術及與之有聯系的其它藝術
波普是英語單詞的縮寫,意指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52年,萌發于英國,後遍及歐美。現代主義藝術避開都市文明的壓力,反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而波普藝術家則認爲公衆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重視它,而且應該成爲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漢密爾頓在“這是明天”的展覽會上,陳列了握着“POP”
字母的網球拍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麽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彩?》,被認爲是波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舉辦的《當代青年藝展》,更表現了波普藝術強大的沖擊力。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保羅齊、蒂爾森、霍克尼、史密斯、瓊斯等。法國的波普藝術家代表應推雷塞。波普藝術雖以英、美兩國爲主,但旁支叠出,影響極廣。一般認爲:偶發藝術和集合藝術就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與生活結
合,因此便對人們周圍的事物以及大衆文化寄予關注。集合藝術就是把機械文明和大家消費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重新組合,并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的藝術。集合藝術家的作品,常常把現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機器的廢舊物等結合起來,制成平面或立體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藝術品。将這些在室内、室外環境中布置出來,産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環境藝術了。将藝術和大自然結合,直接借助大自然的景觀而不借助造型藝術的傳統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從中獲得異于平常的審美體驗,便是“大地藝術”了。在歐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曼、謝乍,德國的史維塔斯、爾麥斯特,西班牙的塞爾拉諾、齊吉達,意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們的作品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塑,但許多時候卻很難按傳統的方式劃分類别了。
偶發藝術出現于60年代,它是以表現偶發性事件或不期而緻的機遇爲手段,重視人的行爲過程,揭示人的本能反應的藝術,是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的繼續和發展。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還借助物質材料,偶發藝術卻強調活動的機遇性,藝術活動在于即興發揮,往往變成無情節的表演,而藝術家的身體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藝術和生活融爲一體,所以也稱“表演藝術”。如法國的畫家馬修帶上盔甲進行繪畫表演,并給在畫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紀的戰鬥”。法國另一位畫家克萊因,他從二樓的窗口爬出,伸展雙臂,平衡身軀,冒着死傷的危險,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體創作的“繪畫”作品。1970年,法國還出現了“零社”的藝術組織,到處演出他們的藝術。
觀念藝術是60年代從偶發藝術及環境藝術中逐漸演化出來的藝術。它排除傳統藝術的造型性,認爲真正的藝術品并非藝術家創造的那種物質形态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觀念的組合。因爲觀衆從物質形态作品上所獲得的信息量,不會比從概念及事件的意義中獲得的信息多,這樣,觀念藝術家便以圖表、文字說明、錄相以至自己的身體爲媒介,以表現觀念的形成、發展及變異過程,使觀衆通過這些而在自己頭腦裏形成、完成藝術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芒,荷蘭的布朗,意大利的曼佐尼,英國的阿納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亞德等人。最早的觀念藝術以語言爲媒介,後從達達主義藝術家杜桑用小便池制作的《泉》中得到啓發,表現手法便日趨豐富了。如1960年阿爾芒在巴黎辦個人畫展,展品是兩卡車垃圾;布朗展覽的作品是份文字說明,上寫“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舉行我的作品展覽”。
人體藝術是以藝術家本人的身體或别人的身體作爲媒介進行創作的藝
術。它是由波普藝術的分支偶發藝術發展而來的。這種藝術不叙述事件,也不表現藝術家的感情,隻是那沒有個性的身軀活動的現場記錄而已。觀衆通過觀看表演過程,去體會藝術家的作品。1961年,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讓兩個女模特,渾身塗滿油彩,在畫布上互相拖拽滾打以制作繪畫作品,這是歐洲人體藝術的序幕。此後,人體藝術在歐洲便風行起來,而且越到後來就越離奇,引起人們的非議。
波普藝術及與之相聯系的集合藝術、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大地藝術、
表演藝術、觀念藝術、人體藝術都屬後現代主義範疇,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很難界定,因爲它們本身便是互相摻雜的,隻是由于出現的時間略有不同,或是側重點有點差異,便往往出現不同的名稱。這些藝術,目前還在發展。
新表現主義等藝術
這是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國出現,并在歐、美藝術界引起較大的震動。新表現主義是在過去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場繪畫的色場層次組織、最少數派藝術的直接表現法及波普藝術的形象等,運用繪畫語言傳達強烈感情的藝術。其特點是追求自由表現,自由聯想,表現強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緒。實際上,它是對缺乏個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弱點的反撥,是現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巴澤利茨,他的作品聯想自由,想象奔放,色彩鮮明,甚至塑造人頭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現強烈的内心活動見長,整個畫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爾克運用波普手法,使繪畫與雕塑融爲一體,伊門多夫的作品,在整體上給人的感受是虛幻的,但在細部又注意寫實。新表現主義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能反映藝術家的個性。
寫實主義繪畫
歐洲有着寫實主義的傳統,19世紀30至70年代,以法國爲中心掀起過強大的現實主義繪畫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庫爾貝。20世紀以來,盡管現代派繪畫日漸成爲主潮,但現實主義仍綿延不絕,放出自己的異彩。在英國,代表現實主義或社會現實主義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熱衷于抽象主義,60年代後,他也轉向寫實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線作爲描繪對象,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人物和道具。法國的富熱隆是社會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遠在1936年起,他便不斷有表現工農、市民生活和鬥争的作品問世,如油畫《1943年的巴黎街頭》,揭露納粹占領期間的悲慘生活。
50年代,他在諾爾省煤礦居住一段時間,創作了組畫12幅的《礦鄉》,以深沉嚴峻的筆觸,表現出惡劣環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繼承了庫爾貝等寫實主義畫家的傳統手法,也吸收了現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獨特風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觀衆的面前,如《地鐵——工作——睡覺》(1978)等。著名畫家熱萊原是抽象主義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創作了寫實的作品。德國在戰後初期,曾出現過描繪戰争災難、痛恨法西斯罪惡的現實作品,但很快轉向現代派的繪畫。60年代後,現實主義又掀起了複興的熱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爾、伊門多夫、基費爾等人。格羅斯在戰後的作品中,相當的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揭露專制政權、腐敗道德及戰争的殘暴、恐怖的内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現實内容也是明顯的。
當代歐洲的現實主義畫家中,成就突出的還有意大利的古圖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間,就發表素描和速寫集,揭露法西斯納粹占領期間的罪行。1946年與卡西納裏、科爾波拉等11位藝術家簽署宣言,共同發起新藝術陣線,表明其堅持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态度。他的作品總是圍繞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取材,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如《占領西西裏荒地》、《讨論會》(1960)、《陶裏亞蒂的葬禮》等。
西歐的繪畫流派很龐雜,除上述列舉的外,還有抽象表現主義、新達達主義,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說,當代西方有什麽繪畫流派,歐洲便有什麽流派,很難一一介紹。不過,上述所舉的内容,也足以概括歐洲當代繪畫的基本面貌了。
(2)東歐的繪畫
前蘇聯繪畫有着深厚的傳統,在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現代
繪畫興起于西歐時,蘇俄出現過構成主義的繪畫。抽象派繪畫的創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國畫家。但是十月革命後,蘇聯批判了形式主義、構成主義等繪畫流派,規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從此,在漫長的歲月裏,現實主義繪畫便成爲蘇聯繪畫的主流,其它繪畫流派,特别是現代主義繪畫幾乎在蘇聯絕迹了。
在當代,前蘇聯繪畫主要是現實主義的繪畫,以60年代爲界,可分爲兩個時期,前後時期的繪畫有不完全相同的特點。
1941年,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聯進入全民性的衛國戰争時期,藝術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衛祖國的鬥争,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
内容大多是反對戰争、保衛祖國、歌頌英雄、宣傳團結對敵等,充滿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頑強的戰鬥力。戰後一段時期,這種主題的宣傳畫仍占有顯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萬諾夫、普羅科夫等。
伊萬諾夫創作了100多幅宣傳畫,普羅科夫的《争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風靡一時。此外,反映蘇聯人民高昂的革命熱情的油畫,特别是軍事題材的油畫,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謝延科、克裏沃諾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曆史畫、風俗畫,以謝羅夫的《農民代表訪問列甯》(1950)、
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節》(1945)、女畫家亞布隆斯卡娅的《糧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後,前蘇聯繪畫仍以現實主義爲主,但在風格、樣式方面出現了新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出現了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和嚴肅風格繪畫。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現普通群衆的生活習俗、精神風貌。代表人物爲科爾熱夫、特卡喬夫兄弟等人。嚴肅風格繪畫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來,随着蘇聯經濟的繁榮及民主空氣的淡化,蘇聯畫壇上出現了一種曲意美化,粉飾太平,甚至阿谀谄媚的不良風氣,其作品華麗、浮泛、空洞。這時,“60年代一代人”的畫家湧現畫壇,力矯時弊。因此,他們提倡的嚴格現實主義、嚴格風格都是針對上述不良風氣而發的,具有一種明顯的戰鬥性。
70年代,一批藝術家從歐洲文藝複興和俄羅斯民間藝術中汲取經驗,塑造現實和理想結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熱潮。如亞布隆斯卡娅的《傍晚,古老的佛羅倫薩》(1973)、《亞麻》(1977),就帶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這正是她對古典藝術産生濃厚興趣,并從中汲取養料,追求古典式嘗試的結晶。
80年代,前蘇聯社會進一步開放,西方現代派繪畫如潮水般湧入,蘇聯藝術家也大批出國訪問、交流,現代派的藝術便在蘇聯畫壇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長期以來現實主義繪畫一統江山的局面。
前蘇聯繪畫長期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具有主題鮮明、内容深刻的特點,同時樣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油畫、水粉畫、版畫、鑲嵌畫、政治宣傳畫、肖象畫、風景畫、漫畫、插圖畫等等,各個畫種都有舉世矚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謝延科的油畫很出名,作品有《勝利》(1972)、《歌》(1980);基布裏克、什馬裏諾夫、普羅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畫家,他們的作品《啊,這就是美國》(1949)、《國際新聞》(1968)等,就聞名于世界。傑伊涅卡的鑲嵌畫也很出色,克裏姆林宮會議大廳的畫就是他的代表作。薩裏揚以熱衷爲知識分子作肖象畫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藝術興趣廣泛,他除了以肖象畫擅長外,其曆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大壁畫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
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别》(1975)等等,蘇聯許多畫家都是插圖畫的高手,如法沃爾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裏克,什馬裏諾夫在50年代,
爲高爾基的《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及托爾斯泰《戰争與和平》等所作的
插圖,曾轟動畫壇,被認爲是傑作。
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家的當代繪畫也是以現實主義爲主
導,波蘭的科瓦爾斯基的《無産者》(1948)、匈牙利多馬諾夫斯基的《出鋼前》(1954),都是表現工人題材的作品。庫列塞維奇曾創作了大量組畫,如《華沙,1945》、《革命與和平戰士》(1952)。他是波蘭世界知名的版畫家。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馬伊斯托拉,長期深入農村,以農村題材的作品見長,作品有《保加利亞姑娘》(1952)等。保加利亞的版畫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視形式上的變化和探索,具有當代造型風格。羅馬尼亞的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爲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後,民族特色日益濃烈。捷克的繪畫,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曾經活躍的現代主義作品便大量減少。藝術家或揭露納粹的罪行,或表現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傾向日趨強烈。70到80年代,新現實主義繪畫風靡起來,代表人物爲依洛德克、費夏雷克等等。這些國家也象前蘇聯一樣,在80年代的末期,繪畫藝術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保羅·克利的個人簡介
克利早年緻力于音樂和視覺藝術。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術學院,從師弗蘭茲·馮斯塔克學習繪畫。1912年克利認識了俄國印象派畫家瓦西裏·康定斯基之後,克利參加了在慕尼黑舉行的先鋒派“藍色騎士”畫展。1920年到1931年期間,克利在包豪斯設計學校教授繪畫,後來在杜塞爾多夫學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國家元首之後,克利受到納粹的無端攻擊。他們把克利當作堕落的外國人來對待,他離開了德國,前往意大利,後來到了法國,最後在瑞士定居。
保羅·克利出身于瑞士伯爾尼郊區一位音樂教師家庭。克利自幼愛好文藝,中學時就寫過小說作過詩,還是業餘小提琴手。19歲時入慕尼黑庫列爾的畫室學習繪畫,21歲考入慕尼黑美術學院,在丘特維克的畫室與康定斯基同學。20世紀初年克利廣遊意大利考察文藝複興藝術,因此他對古典藝術了解甚深。1905年來到巴黎對印象派推崇備至,次年遷居慕尼黑于1912年參加“青騎士”團體。大戰爆發後應征入伍,直到大戰結束開始作畫。爾後應聘包豪斯學院任教,希特勒執政後被驅逐出境又回到故鄉,逝于洛迦諾。
克利的藝術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他那變化多端的藝術語言令人眼花缭亂,捉摸不定。這是因爲鏈正他的思想總是在現實與幻想、聽覺與視覺、具象與抽象之間自由往來,因此人們視他爲超現實主義畫家。在他的筆下,形體、線條和色塊的組合,時而從某種觀念的符号,時而從童稚的天真想像,時而從客觀形态本身的節奏,時而從化着樂曲的聲音世界裏跳躍出來,克利總是敏銳地把握着奇妙的圖畫。不管怎麽看克利所使用的藝術語言,或具象形象或抽象符号,都是來自他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是從客觀形态的認識中棚鍵悔提煉加工而成的。在創作過程中,畫家自身各種素質起了作用,他企亮昌圖運用創造的語言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