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與大自然中的___對話誰幫幫我寫寫
作爲大自然的生靈——人,能想到用心與大自然對話的,未必會有許多吧?其實經常與大自然進行對話,面對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釋放出的多情信息,會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風韻,使你愉悅而心情激蕩,爲你的生命帶來更多的啓示與鼓舞。
“人與自然的對話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即已開始,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曆史也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對話史及對對話的認識史”。我常将自己溶入大自然的懷抱,在各種環境下傾情與大自然進行對話,生命的極端會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交融碰撞,使我真切感受到生命持續未來的價值,愛惜生命的決心便會油然而生。
每天早起,在各類小鳥清啭歌兒的伴奏聲中晨煉,深吸一口大自然饋贈的新鮮涼氣,一股清馨的氣息會直沁心脾。一邊小跑一邊凝視天空和四周,萬物籠罩在薄薄的晨霧中,顯出異常的神秘來。當天空露出魚肚白時,湧動的雲兒便随之起了變化,有如唐朝詩人李白所雲:“白雲見我去,亦爲我飛翻”,起先混混沌沌,朦朦胧胧,随之又像亘古長存的大海,波濤翻湧,轉眼間又變幻爲山勢逶迤宛轉的野徑,奇特玄妙,有如一幅幅氣勢磅礴的大寫意山水畫,仿佛是某位丹青高手随意一筆塗成。我細心觀賞和品讀着雲絮滾動變幻組合的一幅幅畫及大自然瞬間拼寫出的奇異無比的文字,陡然間各種思緒紛至沓來,片刻的神秘意念頃刻間轉爲興奮和快樂,我不得不在心裏贊歎大自然的神秘偉力,慶幸自己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内心得到平衡與調節,領悟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玄妙理念,我用胸懷把整個碧空抱在懷裏,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念更加濃烈。
幹燥了半個多月的天空終于下雨了,此時我獨自伫立于陽台,細心品味因十多天前熾熱陽光的爆曬而積墊在地上的熱浪此時被雨水追趕後蒸發出的泥土味,閉目聆聽空靈鮮活如飛珠、似濺玉的雨滴從天上滑下來,打在窗上、花葉上和地上而發出的“滴哒、叭叭、噗噗”的清亮聲,清脆悠揚,有如仙樂悠悠,如真似幻,十分的奇妙、空靈和深幽。雨水奏出的旋律有着銷魂奪魄的神韻,這來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讓我感到如癡如醉。一陣微風吹過,漂落幾滴在手上、臉上、睫毛上,像是與我親近,與我嬉戲,使我覺得涼絲絲、甜密密的,這時我才驚奇地發現,往日的藍天、流雲、明月、繁星,原來還有一種神秘而深邃的美。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我的心靜如水,靈魂獲得瞬間的澹泊和恬靜,我慶幸自己在聆聽天籁之音中感悟了大自然的玄妙,深深仰慕大自然無限的永恒,這時我的思維穿越了一切虛幻,仿佛翻開了一本識天機者用大自然語言書寫的智慧經書,書中内容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笃信,剛想靜思捕捉,随之旋即消泯。這就是在與自然對話中所獲取到的一種情調,十分甘美和清醇。
對大自然的情懷我感到尤爲親切,我與大自然的對話是“建立在人對自然和生命體悟的基礎上的,表現出的是對自然的一種詩意的觀照”,這也是我對“審美情感的傾注,對生命的理解和對人生态度的擇取”,更緣于“對更高的自由精神之廣闊開展的要求”,我選擇與大自然對話這條人生之路,可以說是一條“提升生命質量的燦爛之路”。
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我深深體驗到“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的内涵,在我深深“探尋和感悟到時空意識、生命意識以及時代意識”的同時,也讓我産生出無比蒼涼的悲哀來,這是因爲與天地并稱“三才”的萬物之靈的人類,如今正無止境地對地球母親肆意索取。人類在發展高科技過程中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和細菌污染等,使蔚藍天空的悠悠白雲正在被漫天滾滾黑煙所取代,爲地球遮風擋雨的臭氧層逐漸被無情的氟裏昂所破壞,大自然在哭泣、在哀歎、在悲傷,地球生态正在逐漸失橫,人類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大自然的威脅,爲此科學界的衆多科學家們也開始大聲疾呼:“人類破壞了自然,自然将給人類以報複”。
爲了人類的文明,自然生态的平衡,讓我們“愛護自然,綠化環境”,用實際行動來感動大自然吧!不要無故屠殺地球上的一切生靈,更不要無故踐踏草木,讓我們都來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吧!努力求得人與自然的和偕統一。
有關人與自然的美文賞
無聊
人與自然 季羨林 陳省身
季羨林序
若幹年來,我有一個想法:人類自從成爲“萬物之靈”後,最重要的任務是正确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稱之爲“天人關系”;要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稱之爲“天人合一” 然後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然而,人類,特别是近幾百年來的西方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從表面上來看,人類似乎是勝利了,大自然似乎是被征服了。然而,大千世界發生了許多弊端,甚至災害,影響了人類生存的前途。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說,大自然不會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
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中,每一次勝利,大自然都對我們進行了報複。
兩位哲人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再深思。
我有一個公式: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的高度與人類前途的危機性成正比——尾巴翹得越高,危機性越大。
眼前的這一個世紀,是人類生存發展前途上的一個關鍵的世紀。
讀了範曾兄的近著《莊子顯靈記》,“心有靈犀一點通”,引起了我的睱想,寫了上面這一些話。
我認識範曾有一個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認爲他隻是一個畫家,第二步認爲他隻是一個國學家,第三步認爲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謂予不信,請閱讀範曾的著作。
季羨林
2002年3月18日
陳省身序
讀範曾兄《莊子顯靈記》,有當年讀杜工部《秋興八首》的感覺,氣概萬千,涉及當前基本問題,非常佩服。
世界上兩個重要的元素是自然與人。五百年的偉大的科學進展,開啓了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我們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種動物了。
中華民族是很實際的,中華文化尋求人類社會的處理與組織,一個結果是注意到傳代,便自然重“孝”,便把多代連起來,成爲一串,不能使串切斷,便“不孝無後爲大”,結果把中華養成一個巨大的民族。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春秋時代。我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普林斯頓,常同愛因斯坦見面,也到過他家中的書房幾次,他書架陳書不多,但有一本德譯的老子《道德經》。希望範曾再寫一本《老子顯靈說》。
陳省身
2002年2月28日
————–
《序二篇》提出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如何看待、如何把握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思維模式。季羨林是中國的文壇巨擘,陳省身是國際數學泰鬥,一個人文的、一個科學的鎮鄭頂尖級人物是如何感受和表達東西文化和東西方思維模式的?
季羨林從中國傳統方式的角度,感覺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側重于探讨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強調人要戰勝自然,側重于探讨人與自然的對立;而陳省身感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人被自然控制,人會失去個性和自由的偏弊,也感覺到西方文化,過于強調人的主觀性,強調人挑戰自然會帶來生活的災難。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産生的根源是東西方思維模式和哲學基礎的異同。一個是“以物觀物”,一個是“以人觀物”。“以物觀物”就是把人降同于萬物中的一種去理解萬物,并與萬物融爲一體,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園牧歌”,才有文學作品中永遠的大團橡旅攔圓結局;梁胡而“以人觀物”,則誇大人對大自然的挑戰能力,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擴大,于是才有用“個性”去挑戰“共性”,人的個性充分膨脹,藝術上才有浪漫主義、人本主義、人權主義等衆多奇觀。二位大師就人與自然話題的深刻對話,實際隐含了一個更大的、更宏觀、更有超越性的思考:東西方文化互補,東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發揚自己的長處,避免各處的短處,有一個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