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大自然中的___对话谁帮帮我写写
作为大自然的生灵——人,能想到用心与大自然对话的,未必会有许多吧?其实经常与大自然进行对话,面对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释放出的多情信息,会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风韵,使你愉悦而心情激荡,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启示与鼓舞。
“人与自然的对话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话史及对对话的认识史”。我常将自己溶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各种环境下倾情与大自然进行对话,生命的极端会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交融碰撞,使我真切感受到生命持续未来的价值,爱惜生命的决心便会油然而生。
每天早起,在各类小鸟清啭歌儿的伴奏声中晨炼,深吸一口大自然馈赠的新鲜凉气,一股清馨的气息会直沁心脾。一边小跑一边凝视天空和四周,万物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显出异常的神秘来。当天空露出鱼肚白时,涌动的云儿便随之起了变化,有如唐朝诗人李白所云:“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起先混混沌沌,朦朦胧胧,随之又像亘古长存的大海,波涛翻涌,转眼间又变幻为山势逶迤宛转的野径,奇特玄妙,有如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大写意山水画,仿佛是某位丹青高手随意一笔涂成。我细心观赏和品读着云絮滚动变幻组合的一幅幅画及大自然瞬间拼写出的奇异无比的文字,陡然间各种思绪纷至沓来,片刻的神秘意念顷刻间转为兴奋和快乐,我不得不在心里赞叹大自然的神秘伟力,庆幸自己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内心得到平衡与调节,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玄妙理念,我用胸怀把整个碧空抱在怀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念更加浓烈。
干燥了半个多月的天空终于下雨了,此时我独自伫立于阳台,细心品味因十多天前炽热阳光的爆晒而积垫在地上的热浪此时被雨水追赶后蒸发出的泥土味,闭目聆听空灵鲜活如飞珠、似溅玉的雨滴从天上滑下来,打在窗上、花叶上和地上而发出的“滴哒、叭叭、噗噗”的清亮声,清脆悠扬,有如仙乐悠悠,如真似幻,十分的奇妙、空灵和深幽。雨水奏出的旋律有着销魂夺魄的神韵,这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我感到如痴如醉。一阵微风吹过,漂落几滴在手上、脸上、睫毛上,像是与我亲近,与我嬉戏,使我觉得凉丝丝、甜密密的,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往日的蓝天、流云、明月、繁星,原来还有一种神秘而深邃的美。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我的心静如水,灵魂获得瞬间的澹泊和恬静,我庆幸自己在聆听天籁之音中感悟了大自然的玄妙,深深仰慕大自然无限的永恒,这时我的思维穿越了一切虚幻,仿佛翻开了一本识天机者用大自然语言书写的智慧经书,书中内容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笃信,刚想静思捕捉,随之旋即消泯。这就是在与自然对话中所获取到的一种情调,十分甘美和清醇。
对大自然的情怀我感到尤为亲切,我与大自然的对话是“建立在人对自然和生命体悟的基础上的,表现出的是对自然的一种诗意的观照”,这也是我对“审美情感的倾注,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择取”,更缘于“对更高的自由精神之广阔开展的要求”,我选择与大自然对话这条人生之路,可以说是一条“提升生命质量的灿烂之路”。
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我深深体验到“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内涵,在我深深“探寻和感悟到时空意识、生命意识以及时代意识”的同时,也让我产生出无比苍凉的悲哀来,这是因为与天地并称“三才”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如今正无止境地对地球母亲肆意索取。人类在发展高科技过程中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和细菌污染等,使蔚蓝天空的悠悠白云正在被漫天滚滚黑烟所取代,为地球遮风挡雨的臭氧层逐渐被无情的氟里昂所破坏,大自然在哭泣、在哀叹、在悲伤,地球生态正在逐渐失横,人类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为此科学界的众多科学家们也开始大声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人类以报复”。
为了人类的文明,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我们“爱护自然,绿化环境”,用实际行动来感动大自然吧!不要无故屠杀地球上的一切生灵,更不要无故践踏草木,让我们都来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吧!努力求得人与自然的和偕统一。
有关人与自然的美文赏
无聊
人与自然 季羡林 陈省身
季羡林序
若干年来,我有一个想法: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天人关系”;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称之为“天人合一” 然后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然而,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从表面上来看,人类似乎是胜利了,大自然似乎是被征服了。然而,大千世界发生了许多弊端,甚至灾害,影响了人类生存的前途。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大自然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两位哲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我有一个公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机性成正比——尾巴翘得越高,危机性越大。
眼前的这一个世纪,是人类生存发展前途上的一个关键的世纪。
读了范曾兄的近著《庄子显灵记》,“心有灵犀一点通”,引起了我的睱想,写了上面这一些话。
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只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谓予不信,请阅读范曾的著作。
季羡林
2002年3月18日
陈省身序
读范曾兄《庄子显灵记》,有当年读杜工部《秋兴八首》的感觉,气概万千,涉及当前基本问题,非常佩服。
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元素是自然与人。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中华民族是很实际的,中华文化寻求人类社会的处理与组织,一个结果是注意到传代,便自然重“孝”,便把多代连起来,成为一串,不能使串切断,便“不孝无后为大”,结果把中华养成一个巨大的民族。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我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家中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老子《道德经》。希望范曾再写一本《老子显灵说》。
陈省身
2002年2月28日
————–
《序二篇》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如何看待、如何把握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季羡林是中国的文坛巨擘,陈省身是国际数学泰斗,一个人文的、一个科学的镇郑顶尖级人物是如何感受和表达东西文化和东西方思维模式的?
季羡林从中国传统方式的角度,感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侧重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要战胜自然,侧重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对立;而陈省身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人被自然控制,人会失去个性和自由的偏弊,也感觉到西方文化,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性,强调人挑战自然会带来生活的灾难。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的异同。一个是“以物观物”,一个是“以人观物”。“以物观物”就是把人降同于万物中的一种去理解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园牧歌”,才有文学作品中永远的大团橡旅拦圆结局;梁胡而“以人观物”,则夸大人对大自然的挑战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扩大,于是才有用“个性”去挑战“共性”,人的个性充分膨胀,艺术上才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众多奇观。二位大师就人与自然话题的深刻对话,实际隐含了一个更大的、更宏观、更有超越性的思考:东西方文化互补,东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各处的短处,有一个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