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詩歌史上浪漫主義的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藝術特征是什麽?
浪漫主義是十九世紀初葉,興起于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羁絆,偏重于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
浪漫主義藝術特點
1重感情和個性,重視色彩和色調。
2主張創作自由、個性解放和藝術獨創。
3強調藝術幻想與激情,善于運用象征、寓意、誇張、對比的表現手法。
4取材重大事件 神話 文學著作。
浪漫主義的兩個特征:
1藝術成爲了以個人感情爲槐逗基礎的創造,強調主觀感情,努力表現人的内心世界。
2一切能激發藝術家熱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爲他們創作的對象,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
代表人物:籍裏柯 德拉克羅瓦
籍裏柯(1791-1824)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重視創新,代表作《梅杜薩之筏》浪漫主義的開派作品。取材于真實的海難故事
《梅杜薩之筏》創作草圖
《梅杜薩之筏》創作草圖
《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浪漫主義的典型代表,有“浪漫主義的獅子”之稱的畫家。
他相信繪鉛畝賣畫中的色彩和激情比素描和理性更重要。倡導主觀動态奔放多變光色。是一位色彩的革新者,以色彩來補充素描的不足之處。
繪畫的特點:文學的叙耐缺事性 色彩的表現性 象征性。
俄國形式主義與英美新批評的區别
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
俄國形式主義與英美新批評以及後來的結構主義批評均屬于形式主義的批評流派,他們專注于對文學形式的研究,對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指的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國盛行的一股文學批評思潮,其組織形式有以雅克布遜爲首的“莫斯科語言學學會”和以什克洛夫斯基爲首的“彼得堡詩歌語言研究會”,其成員多爲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學生。
1.俄國形式主義的理論主張
其一,俄國形式主義認爲,文學研究的主題是文學性。
其二,俄國形式主義認爲,藝術内容不能脫離藝術形式而獨立存在,這是他們對文學“形式”進行的新界定。
第三,俄國形式主義認爲,陌生化是藝術加工和處理的基本原則。“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文論中最富有價值而且至今仍有啓迪意義的思想。所謂陌生化就是将推受感交趕阿用廣都因油對象從其正常的感覺領域移出,通過施展創造性手段收有毫量零做,重新構造對對象的感覺,從而擴大認知的難度和廣度若全魯李,不斷給讀者以新鮮感的創作湖化如溶元造揮布方式。文學的價值就在于讓人們通過閱讀恢複對生活的感覺,在這一感覺的過程中産生審美快感。如果審美感覺的過程越長,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越強,陌生化手段的實質就是要設法增加對藝術形式感受的難度,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達到延長審美過程的目的。
2.陌生化理論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
什克洛夫斯基還将陌生化理論運用于小說領域,并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首先,他從視角變異的角度談陌生化效果。
其次,他從語言變形和移位的角度研究陌生化。
第三,他根據叙事文本中事序結構與叙述結構的關記團聽系探讨對常規的背例金容卻且龍哥看離。
第四,他用陌生化的理論對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新的解釋。
總之,俄國形式主義在文學批評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對文學批評的原則、功能等問題的看法帶有強烈的反傳統色彩。俄國形式主義雖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但影響是深遠的。他們不僅對法國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影響顯而易見,而且在新批評乃至布萊希演首門護是特的“間離效果”中也可以看到俄國形式主義的先驅意義。
二、英秋香銀葉原接教美新批評
新批評是英美現異理備代文學批評中最有若影響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聚鐵作在英國發端,三十年代在美國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國蔚練步電成大勢。五十年代後期,新批評漸趨衰落,但新愛幫衆表飛說現黃批評提倡和實踐的立足文本的語義分析仍不失爲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之一,對當今的文學批評尤其是詩歌批評認試肥解産生着深遠的影響。
“新批評”一詞,源于美國文藝批評家蘭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評》一書,但這一流派的起源則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茲。
艾略特可視爲新批評的思分山别背東映趙汽想先驅。他在《傳統與個人魯道路很括維雲内簡内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待右站七别緊離麽——非個性論,這一論點構成了新批評文論的基民差際精統的群經衆質石。艾略特強調批評應該從作家轉向作品,從詩人轉向詩本身。爲新批評提供方法論基礎的是瑞恰茲,他通過引進語義學的方法使人們把注意力移向語言。
新批評派有幾代批評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休姆和美國詩人龐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蔔遜和蘭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韋勒克和文薩特,他們共同完成了新批評的理論體系。
1.新批評的理論觀點
文學本體論。這一觀念由新批評的主将蘭色姆提出。他将“本體”這一哲學術語首次用于文學研究。新批評則認爲,文學作品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源。以作品爲本體,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研究文學的特征遂成爲新批評的理論核心。持有同樣觀點的文薩特和比爾茲利則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主張,爲此他們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圖謬誤。其二是感受謬誤。文薩特和比爾茲利視對作者意圖的探究爲謬誤,其鋒芒所向直指實證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同時他們認爲以讀者情感波動弧度的大小評判作品的優劣,是一種感受謬誤。在作家——作品——讀者共同建構的藝術有機過程中,新批評毫不猶豫地斬斷了兩端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批評是一種地道的作品本體論。
結構—肌質論。這一主張由蘭色姆提出。他認爲,結構與肌質是相互對應又聯系緊密的概念,所謂結構是一首詩的邏輯線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詩可以用散文轉述的部分,它給予一系列感性資料以秩序和方向。詩始終把握着具體事物的形象,這些具體事物和形象就是詩歌的肌質。詩的結構—肌質是一個不容分割的有機整體,正像一個活人的肉體和精神不可分離一樣,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離的。
語境理論。語境理論是新批評語義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理解新批評方法的前提。這一理論由瑞恰茲提出,後來得到新批評派的贊同和運用。
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的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确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瑞恰茲進一步擴展了語境的範圍。一是當時寫作時的話語語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詞語所體現的“表示一組同時再現的事件的名稱”,這裏詞語蘊含了曆史的積澱,一個詞可能暗含着一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某種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新批評的語境理論具有十分開闊的視野,體現了新批評對文學語言的新認識。語境構成了一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阖,産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
2.新批評派在詩歌批評當中的常用術語
意義含混。該術語由燕蔔遜引入新批評,指文學語言的多義形成的複合意義。換句話說,意義含混指的是一個語言單位(字、詞)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一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的現象,是指某種修辭手段所産生的多種效果。意義含混以往被視爲文學創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評則把它視爲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緻接近“豐富”、“巧智”的意思。意義含混這一術語的提出和運用将使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更好地對詩歌的複雜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釋,從而豐富詩歌的意蘊。
反諷。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最詳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爲“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混意颠倒,這就是反諷。詩歌中的所有語詞都得受到語境的約束,它們的意義都受到語境的影響,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諷。
反諷可以表現在語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話說輕,但聽者卻知其分量。反諷也可以表現在整個作品結構之中。
張力。張力原爲物理名詞,由退特引入文學批評中,成爲新批評的重要概念。
所謂張力就是指詩歌當中由詞的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所産生的相互牽制、相互依托的關系,詩歌的張力便來自于詞的全部外延與内涵所表現的各種意義的統一。詩歌應該是其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的平衡,字面意思與隐喻意義這兩種因素要同時存在并處于張力的狀态。若過分偏重于字典意義,詩便少了詩味,過分偏重于隐喻意義,又常造成晦澀難懂。隻有在兩者的相互約束、相互限制中,使隐喻意義在盡可能理解的範圍内發揮作用,使字面意思在盡可能暗示的範圍内保持其意義的一緻性,才能使詩内涵豐富而又耐人尋味。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種,也是新批評詩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隻是修辭學上的術語,而成爲詩歌的一種基本要素。布魯克斯曾說:“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現代詩歌的技巧:重新發現隐喻并且充分運用隐喻。”
瑞恰茲把比喻分爲兩個部分,喻體與喻旨,前者是一種具體的形象,後者則是從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義。一般來講比喻中的明喻是喻體對喻旨的直接說明,而隐喻則要求喻體與喻旨“遠距離”、“異質”。
3.新批評的“細讀法”
新批評的細讀法不是一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一種“細緻的诠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在這種批評中,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一個字,捕捉着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聯想等,其操作過程大緻分爲以下三個步驟:
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新批評于五十年代後期開始衰敗,但新批評的一些基本論點和方法已在美國文學批評和文學教學法中留下無法消除的痕迹。有人講如果說新批評已經死去,那它是像一個威嚴而令人敬畏的父親那樣死去的。新批評給當代文學批評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和概念。